
西南聯大這所存續8年的臨時大學,不僅是一所戰時學校,更是一座在困厄戰火中崛起的學術殿堂,孕育出2位諾貝爾獎得主、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170多位兩院院士,以及難以計數的人文與科學大師。記者從東方出版社獲悉,該社日前推出的“西南聯大名師課”叢書,共選取名師52位,共10冊,300多篇文章,涵蓋中國歷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諸子百家、詩詞曲賦、文化常識、人文精神、科學精神、世界文學、世界哲學10個專題,堪稱一座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寶庫,既涵蓋中華文明的精髓,又包括世界學術的精華,為當代讀者打開了一扇通往這座“學術殿堂”的大門。

1937年,平津淪陷,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南遷,在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們攜家帶口,跋涉千里;學生們徒步穿越湘黔滇三省,行程3000余里。在西南聯大,學術研究與教學活動從未因戰爭而中斷。師生們在簡陋的茅草屋中,以大地為紙,以樹枝為筆,探討學術問題,交流思想心得。他們開設了涵蓋文、史、哲、理、工、法、商等多學科的課程,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才。叢書精選的一位位名師,正是這種精神的杰出代表,他們在不同階段的講義、講稿、著作或文章,不僅承載著學術精華,更鐫刻著一代知識分子的風骨與情懷。
從編纂體例看,叢書匠心獨運地構建了一座多維度的學術殿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叢書并未機械照搬名師的原始講義,還有的來自廣播演說和經典著作,以“課”的形式編排眾位名師不同時期的名作名篇,集中反映了對同一主題不同名師不同年代的研究成果,既保留了講授的生動性,又通過現代編校技術提升了讀者的閱讀體驗,生動展現了一位位大家的學術或思想觀點,讓不同學科、不同大家的思想在紙頁間對話,幾乎重現了聯大當年那種學科交叉、思想碰撞的學術氛圍。尤其珍貴的是,叢書收錄了不少稀見文獻,有的文章或講稿在一般選本中難得一見。
難得的是,叢書不僅收錄已成名的大家之作,也包含了當時青年教師如任繼愈、穆旦等人的文章,展現了學術薪火相傳的生動圖景。叢書的出版,不僅是對學術遺產的整理,更是對文化精神的喚醒。
記者 左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