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10.10鄭州晚報文脈周刊 | 10支頂級賽隊匯聚 市民可免費觀賽

        2025-10-10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乘風破浪鄭加速 國際頂級水上賽事

        連續三年落戶鄭州

        2025年F1H2O鄭州大獎賽 

        今日在鄭東新區龍湖起航

        10月10日,2025年世界F1H2O摩托艇錦標賽中國鄭州大獎賽,將在鄭東新區龍湖水域起航。屆時,來自世界10支頂級賽隊的20位頂尖賽手將匯聚“天地之中、黃帝故里、功夫鄭州”一較高下,共同演繹龍湖“水上狂飆”的激情魅力。這項連續三年在鄭州舉辦的國際頂級賽事,也將進一步向世界展示國際“鄭”的時尚風采,助推城市發展“鄭”加速。這是記者從10月9日下午于中原科技城投資促進中心舉行的本屆賽事發布會上獲得的消息。

        本屆F1H2O鄭州大獎賽,由國際摩托艇聯合會主辦,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滑水潛水摩托艇運動聯合會、河南省體育局、鄭州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鄭州市體育局、鄭東新區管理委員會協辦,深圳市天榮體育文化管理有限公司運營,河南新發展體育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執行,將于10月10日~12日在鄭東新區龍湖水域舉行。 請繼續閱讀A10版

        賽程早知道

        10月10日 10:00~11:00,12:00~13:00,15:00~16:00進行3場練習賽。

        10月11日 9:00~10:00進行排位賽,13:50舉行賽艇巡游,14:05~14:20舉行沖刺賽1,14:30舉行賽艇巡游,14:45~15:00舉行沖刺賽2,15:00舉行頒獎儀式。

        10月12日 7:00~8:00舉行熱身賽,9:50舉行賽艇巡游,10:05~10:50舉行中國鄭州大獎賽,11:00舉行頒獎儀式。

        記者 陳凱


        2025年F1H2O鄭州大獎賽今日起航

        10支頂級賽隊匯聚 市民可免費觀賽

        10月10日,2025年世界F1H2O摩托艇錦標賽中國鄭州大獎賽,在鄭東新區龍湖水域起航。

        發布會上,國際摩托艇聯合會F1H2O推廣委員會總經理卡西米羅·迪·圣·吉爾曼諾表示:“F1H2O賽事在鄭州的第三次舉辦,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鄭州以其開放、包容、美麗、國際化的特質,每年都為賽事帶來新的驚喜。特別值得贊賞的是,鄭州在賽事服務方面的持續提升。專業的工作人員、優質的文化體驗,以及熱情好客的市民,共同構成了這座城市承辦國際賽事的核心競爭力。這些要素讓我們每年都期待來到鄭州,見證賽事與城市的共同成長。”

        14個國家和地區20位頂尖賽手參與

        世界F1H2O摩托艇賽事,是由國際摩托艇聯合會于1981年發起組織的國際頂級賽事,代表了水上動力艇賽事的最高水平,賽事規模和影響力位居世界前列。該項賽事每年在全球舉辦8至10站分站賽,每站吸引9至10支國際頂級賽隊、20余名世界頂尖賽手參賽。單站賽事全球受眾超10億人次,全年總受眾突破100億人次,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級體育IP”。

        參加本屆F1H2O鄭州大獎賽的10支頂級賽隊、20位頂尖賽手,來自中國、法國、意大利、葡萄牙、芬蘭、瑞典、挪威、阿聯酋等14個國家和地區,賽事規模、參賽人數再創新高。作為中國唯一一支F1H2O摩托艇賽隊——中國天榮F1H2O摩托艇隊也是連續3年回到鄭州主場,一展頂級F1H2O摩托艇賽隊的風采,并向本站冠軍發起全力沖擊。

        本屆F1H2O鄭州大獎賽秉持“全民共享、免費觀賽”的理念,3天賽期,廣大市民朋友可前往指定觀賽區域,沉浸式感受這場國際頂級摩托艇賽事的速度與激情。此外,賽事也將向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播出,讓每一位觀眾都能感受到比賽的緊張刺激與無限魅力。

        各項籌備工作穩步推進

        頂級體育賽事與每一座擁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如影隨形,讓人不禁想起這個城市的鮮活、多彩和向上……承辦頂級賽事,更是衡量一個城市建設水平、文化品位的重要標志。

        作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鄭州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傳承。而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城市、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鄭州擁有的“米”字形高鐵網、鄭州航空港區、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等戰略資源,更使其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關鍵節點。這些為頂級體育賽事在鄭州的成功落地奠定了舉辦基礎,更彰顯了文化內涵。

        素有“水域靚城”之稱的鄭東新區,擁有18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核心區綠化率達到50%,形成了“湖湖相映、水水相連”的生態水網。其中,龍湖水域具備“河道長、水面寬、水位穩”的天然條件,成功承接了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水上項目及兩屆世界F1H2O摩托艇賽事,這種“生態景觀+專業競技”的雙重屬性,在國內同類場地中優勢明顯,可謂開展水上賽事的極佳場地。

        即將連續第三年在鄭東新區龍湖水域上演的這場世界F1H2O摩托艇賽事,必將再次燃動這座城市的運動激情,點燃全民體育的熱情,進一步推動鄭州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為“體育強市”貢獻力量。

        本屆賽事各相關單位組成工作專班穩步推進各項籌備工作,目前,賽事醫療、安保、氣象、電力、通信等9大方面的保障工作已全部就緒,通過全流程專業服務,全力保障賽事安全、有序進行。

        F1H2O賽事又一次來到中國鄭州,是鄭州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的重要體現。賽事組委會將以飽滿的熱情、周到的服務,確保大賽精彩紛呈、圓滿成功,向全球獻上一場頂級賽事盛宴。

        推出“史前文明與極速運動”主題活動

        即將開賽的本屆F1H2O鄭州大獎賽,不僅進一步彰顯了“國際鄭”的風采,還將進一步促進這座城市尤其是鄭東新區“文商旅體”融合發展。

        2023年、2024年,鄭州已成功承辦兩屆F1H2O摩托艇賽事,在競賽組織、安全保障、觀眾服務等全流程形成成熟體系,憑借專業能力連續兩年斬獲國際摩聯“優秀舉辦城市獎”,為本屆賽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依托鄭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本屆賽事創新推出“史前文明與極速運動”主題活動,聯動大河村遺址公園打造文化體驗場景,讓嘉賓與觀眾在感受賽事激情的同時,沉浸式領略“天地之中”的歷史底蘊。

        此外,賽事組委會還組織F1H2O明星賽手開展如意湖夜游等體驗活動,充分展現鄭州的城市形象和獨特魅力;為推動賽事與城市發展融合,本屆賽事依托鄭東新區“兩圓一帶”生態格局,串聯如意湖水上巴士、千璽廣場觀光廳等文旅資源,推出“賽事票根享優惠”活動,促進賽事經濟與夜經濟、水域經濟聯動;賽事籌辦持續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執行”的運作體系,賽事全流程服務力求專業化、精細化,切實提升參賽與觀賽體驗。

        賽后,賽事場地將改造為市民水上運動中心,面向公眾開放水上體驗和培訓項目,推動摩托艇、皮劃艇等水上運動的普及與發展。

        本報記者 陳凱 覃巖峰 李居正 


        近500件文物首次亮相,超30萬游客在此駐足停留

        “國寶省親”成雙節焦點 四大方鼎聚首引打卡熱潮

        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表現十分亮眼:以“商城之心攬明月·華誕同慶話商都”為主題,推出重磅展覽、兩廟有禮、趣味社教、金秋暢游四大板塊近70場文化惠民活動;同時,博物院聯動周邊文廟、城隍廟及遺址公園,吸引來自山東、河北、陜西等全國多地的游客到訪參觀,超30萬游客在“商城之心”駐足停留,參觀熱度不斷攀升,成為河南省文旅文博熱門打卡地和城市文化的“金名片”。

        重磅展覽引發觀展熱潮

        作為今年國慶中秋期間全省文博領域的亮點活動,“國寶回家鄉——紀念鄭州商城發現70周年考古新發現展”實現了四大商代明星青銅方鼎的歷史性團聚,近500件鄭州商城新發現文物首次集體亮相,獲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成為河南省文博場所中的人氣“鼎”流。“快看,這就是杜嶺方鼎!”博物院展廳里,匯聚了從四面八方專程趕來的游客。人們將目光與鏡頭對準這件國之重器,現場討論與驚嘆聲此起彼伏。“聽說家門口出土的國寶終于回來了,機會難得,特地帶著孩子來打卡。”市民徐先生激動地表示,“希望孩子能更直觀地了解鄭州作為商朝開國之都的厚重歷史,從小建立起對家鄉的文化自豪感。”

        同期開展的“時空尋蹤:阿拉伯半島北部諸王國文明特展”則是中沙文化年及中沙建交35周年的重要文化交流項目,為廣大游客打開了一扇通往遙遠阿拉伯半島的大門。游客們放慢腳步,仔細端詳刻滿銘文的古老石碑和訴說沙漠綠洲往昔的珍貴器物,紛紛感嘆兩大文明跨越時空與地域的奇妙共鳴。

        三代接力共述綿延文脈

        假期期間,博物院最動人的風景,莫過于老、中、青三代以義務講解開啟的一場溫暖接力,8天義務講解服務游客超1.5萬人。10月3日上午,杜嶺方鼎的發現者、88歲高齡的考古學家楊育彬親臨展廳,化身最特殊的“講解員”。他將眾人拉回半個世紀前,將國之重器重現天日的歷史性時刻娓娓道來。擲地有聲的話語,引發現場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楊老的深情講述尚未散去,博物院內的文化接力仍在延續。

        專業講解員與社會志愿者們共同駐守“商城之心”,帶來“亳都心語”義務講解和“志愿之聲”志愿講解,帶領游客深入了解鄭州商城的璀璨史詩。與此同時,參與“金秋識國寶,童聲傳文韻”活動的小小講解員也自信開場,生動講解吸引大批游客全程跟隨聆聽。從考古學者的深沉講述,到志愿者的溫情解說,再到童聲稚語的清新詮釋——人們在這場跨越三代的文化接力中,讓越來越多人看到了文化傳承最美的模樣。

        “超長待機”打造文化盛宴

        10月1日至8日,博物院推出近70場文化惠民活動,從早九至晚六,開館總時長超72小時。游客們在“商城之心”閱千年文物、品悠悠古韻,處處都是精彩,將“家國同慶”的團圓時刻過得滿是滋味。“我與國旗合個影”前,排隊的身影匯成赤誠風景;“告白祖國”的展板上,手寫的祝福連成情感長河。青少年在限定集章打卡中探尋商代紋飾密碼,在青銅紋飾拓印體驗里觸摸古老文明脈搏……這趟文脈探索之旅充滿了節日喜慶和互動趣味。

        中秋月夜,城隍廟內,古韻與溫情繚繞,已連續舉辦3年的拜月活動如期而至。現場不僅有通過線上預約前來的100位幸運市民,還迎來了一批特別的嘉賓——光榮的軍屬與可愛的留守兒童,讓來自“商城之心”的月光照亮了別樣的團圓。

        在博物院凝望國之瑰寶,到城隍廟沐浴皎潔月光,于“商城之心”見證一座城市的榮耀。雙節期間,博物院不斷優化游客體驗,文化磁場彰顯軟實力,引領帶動周邊區域,持續拓寬商都文化影響力,接待游客數量創歷史新高。如今,“商都、商業、商城”的故事,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在這片城市文化根脈之地綻放新生。

        本報記者 左麗慧


        相約鄭州機場 樂享非遺之美

        讓旅客飛來飛去看河南非遺集市

        10月6日~7日,非遺傳統技藝也與現代航空樞紐完美邂逅,“同暢鄭好 樂享非遺”河南非遺機場市集活動在鄭州機場航站樓出發廳亮相。

        時值中秋佳節,非遺國潮樂隊現場傾情獻唱,唱響《墜美的月亮》,粗獷豪邁的河南墜子與激情澎湃的現代搖滾音樂完美融合,為過往旅客帶來酣暢淋漓的視聽審美享受。活動現場還設置了多個非遺互動展位,瘦金體書法結合生活美學,為現場旅客送上一幅“金秋月圓”美好祝福;登封窯攜帶傳統白瓷品種、文創新品以及200余份中秋禮品贈送來往旅客;遠山香局現場帶大家體驗制作木樨香,讓觀眾親眼見證一縷青煙中的傳統制香智慧;汝瓷燒制技藝帶來精美的汝瓷作品和創新首飾系列,展現了千年匠心在指尖的傳承和在現代生活中的使用場景。此外,烤彩烙畫帶來烙畫文創,閨閣刺繡展示古風刺繡,華夏銅藝展銷銅擺件銅飾品,歸德古皂帶來天然古法皂品,琳瑯滿目的非遺作品和文創新品讓過往旅客目不暇接。

        非遺傳承人還精心準備了特別的味覺盛宴。來自商丘的盧村長特別準備了一個直徑1米、重達260斤的“至尊五仁月餅”,現場免費贈送上千名旅客,傳遞溫馨佳節情。

        記者 秦華


        博物館里過雙節 “文化大餐”享不停

        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 以文化的力量滋養市民生活

        在博物館欣賞唐代青花瓷、穿陶瓷手串、做手工月餅,還能帶精美文創產品回家……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精心策劃了系列活動,成為深受市民和游客喜愛的城市文化空間。

        據了解,博物館在雙節期間推出了三大展覽。《大河上下——黃河流域陶瓷精品展》以陶瓷講述“黃河故事”,其中最新亮相的唐代青花瓷讓觀眾得以近距離欣賞中國青花瓷的源頭風采;《西游記——唐代陶瓷中的絲路文明》通過近百件唐代陶瓷文物,生動展現了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烽火豫西》紅色主題展則依托珍貴的歷史圖片和文獻資料,引導觀眾銘記歷史、珍視和平。

        雙節期間正式發售的唐三彩系列冰箱貼成為一大亮點。“三彩魚形花口杯”“三彩吸管杯”“三彩雁形杯”“三彩飛天俑”“三彩駱駝俑”等款式一經推出便受到觀眾熱捧。

        10月1日至3日舉辦的“指尖嵌千年——國慶非遺飾品手做日”活動聚焦不同的非遺技藝。從“點翠發卡”到“琺瑯胸針”,再到“螺鈿胸針”制作,帶觀眾深入領略了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

        此外,“魚心心告白打卡贏徽章”“大象·鏈工坊”“色彩漫游”“瓷月共圓滿”等系列活動也各具特色,吸引觀眾在互動體驗中深度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本報記者 左麗慧




        從宋代深宮到“尋常百姓家”

        一碗胡辣湯背后的文化滋味

        近日,某歌手在一場公開演出中用家鄉話宣傳西安美食,卻因對河南與陜西胡辣湯“踩一捧一”的言論引發熱議。

        現場視頻中,這位歌手說:“我始終認為,只有咱西安的肉丸胡辣湯是真正的胡辣湯,旁邊河南那個胡辣湯那真不是。”

        這番言論,自然引起廣大網民的不滿。

        有人說:“宣傳家鄉美食本沒錯,踩一捧一就不對了。”

        也有人說:“不是一碗胡辣湯的事,是一個人對不同文化要有最基本的尊重。”

        不少外地網友也站出來說了句公道話:“河南和西安的胡辣湯都吃過,本就各有特色,何必要貶低他人喜愛的美食呢?”“西安的胡辣湯也是河南傳過去的,貿然拉踩,只會讓文化根源遭到否定。”

        輿論的指向顯而易見,作為公眾人物,公然貶損一個地區的特色美食,不僅傷害大眾的感情,也讓自身形象遭到反噬。

        群情激憤過后,一些事會被淡忘,但從中總結一些啟示是必要的。

        譬如,河南胡辣湯與西安胡辣湯究竟有何異同?一碗胡辣湯中蘊含的文化滋味,我們是否了解得還不夠?隨著這些疑問的誕生,對胡辣湯進行尋根溯源也成為必然。

        從宋代深宮到“尋常百姓家”

        河南胡辣湯的歷史源流,可追溯至宋代。

        由于胡椒在唐代傳入中國,故胡辣湯的產生時間應不早于唐代。而宋代官方主持編撰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醫藥著作認為:在食物里加入辛溫香燥藥物有益行氣,故辛辣味食品頗為流行。加入肉類可能是為了適應更多層次人群的口味和補氣補虛,再輔以生姜、胡椒、八角、肉桂等調料辛香行氣,舒肝醒脾。一種結合了具有醒酒消食功效的酸辣湯的肉粥,成為胡辣湯的雛形。

        關于胡辣湯的具體起源,史料并未確切記載,但目前流行的有兩種主要說法。

        “御膳說”流傳甚廣,相傳宋徽宗時期,御廚以少林寺“醒酒湯”和武當山“消食茶”為基礎,加入胡椒等香料創制出一種湯品,后因靖康之變,御廚南遷至逍遙鎮,將此湯配方帶入民間。

        “商埠說”則相對更為嚴謹,學者們考證認為,胡辣湯的真正成型和流行應在明清時期,隨著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胡椒才得以大量運入中國,來自西域的香料與中原本地的烹飪技藝相結合,最終形成了這道特色美食。

        無論哪種說法為真,都指向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胡辣湯的形成與發展,是中原地區千百年來飲食文化交融的結晶。

        兩大流派為主:逍遙鎮與北舞渡雙星輝映

        在河南,胡辣湯主要分為兩大流派,各具特色。

        逍遙鎮胡辣湯源自周口西華縣逍遙鎮,有著“北有京城大碗茶,南有逍遙胡辣湯”的美譽。

        正宗的逍遙鎮胡辣湯需選用30余種香料,包括胡椒、花椒、八角、丁香等,配以牛羊肉、面筋、黑木耳、粉條等配料,用牛骨或羊骨高湯熬制而成。其口感濃郁霸道,香氣撲鼻,一碗下肚,頓覺七竅通暢,渾身溫暖。2021年6月10日,逍遙鎮胡辣湯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北舞渡胡辣湯則起源于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別名“八珍湯”“宮廷御錦湯”。這個在清代曾是重要商埠的小鎮,孕育出了與逍遙鎮風格迥異的胡辣湯。

        北舞渡胡辣湯以羊肉湯為基礎,融合面筋、粉條等食材演變而成。該湯選用牛羊肉配30余種中草藥及胡椒、花椒等香料熬制,湯底經銅鍋炭火煨煮后呈現凝重的質地。制作時通過揉洗面團提取面筋,佐以紅薯粉條、花生米等輔料,食用時常淋香醋或與豆腐腦混合形成多層次口感。傳統工藝以肉爛湯鮮、香辣綿稠著稱,具有祛濕驅寒功效,2021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除此之外,河南還有周口胡辣湯、信陽胡辣湯、開封素胡辣湯、南陽胡辣湯、駐馬店胡辣湯等地方變體,充分展現了這道美食在河南境內的廣泛影響力與強大生命力。

        豫陜胡辣湯同根異枝,各有千秋

        那么,陜西西安的肉丸胡辣湯又是從何演變而來呢?它與河南胡辣湯有何異同?

        目前主流說法認為,西安肉丸胡辣湯的正確寫法為“肉丸糊辣湯”,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結合陜西本地口味改良而成。其發展過程中吸收河南胡辣湯的工藝框架,但通過使用牛骨高湯、增加蔬菜種類、強化花椒風味等方式形成地域特色。河南胡辣湯二者同源而異流,各具特色。

        從食材構成來看,河南胡辣湯以牛羊肉、面筋、木耳等為主料,注重香料的復合運用;而西安胡辣湯則以牛羊肉丸和多種時蔬(如土豆、蓮花白、胡蘿卜等)為特色,強調食材的豐富多樣。

        在口味風格上,河南胡辣湯以胡椒的辛香為主旋律,口感濃郁直接;西安胡辣湯則突出花椒的麻香,輔以秦椒的辣味,層次更為復雜。

        兩者的食用搭檔也大相徑庭:河南胡辣湯可單獨食用,也可與豆腐腦兩摻,常配油饃頭、油條、水煎包等同食;而食用西安胡辣湯時,當地的饦饦饃、油潑辣子則是“標配”,食客常根據個人口味淋上油潑辣子,講究將饃掰碎浸泡在湯中食用。

        飲食文化的包容與綻放

        汪曾祺在《口味》一文中寫道:“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為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此理。”“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小小一碗胡辣湯,從河南“旅行”到陜西、山東、湖北等地區,卻演變出不同的特色與花樣,正是中華飲食文化包容性與多樣性的生動體現。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孰優孰劣的價值判斷,只有同根異枝的文化繁衍。

        無論是“御膳傳說”也好,還是“商埠改良”也罷,抑或是西行入陜后的本地化創新,都在訴說著一個永恒的真理:真正的好味道,能夠跨越地域的界限,觸動人們共同的情感記憶。

        風波退去,宋代流傳下來的這句八字哲言再次得到印證:“食無定味,適口者珍。”

        本報記者 岳炎霖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