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獎得主張艷萍領銜演繹
豫劇《復活》“升級”歸來
豫劇與世界名著的碰撞會產生什么樣的藝術火花?當旗袍與厚重弦樂交織,無論是戲迷愛好者還是文化愛好者,都將欣賞一場難得的戲劇盛宴——9月26日,由鄭州市戲劇藝術保護傳承發展中心創排的豫劇《復活》將在鄭州大劇院上演。該劇由第二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張艷萍領銜主演,以中國傳統戲曲形式詮釋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文學巨著,開創了世界經典文學名著中國化戲曲表達的創新實踐。昨日,記者對主創人員進行了采訪。
張艷萍介紹,豫劇《復活》自策劃之初便備受關注,先后入選鄭州市委宣傳部2022年文藝精品扶持項目、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藝術創作扶持資金項目,并于2023年10月在鄭州大劇院首演后引發熱烈反響。2024年,小劇場版豫劇《復活》亮相第十一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作為本屆當代小劇場戲曲展演的開幕演出引發了各界高度肯定。
今年,該劇進一步被列為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2024年度重點文藝創作項目,經過精心打磨提升,此次演出將是其優化后的首次亮相。
據了解,豫劇《復活》改編自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復活》,是中國地方戲首次將這部深刻探討人性、救贖與社會批判的世界文學經典搬上戲曲舞臺。作品通過豫劇的唱腔、身段和敘事節奏,重新解構了原著中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與侍女瑪斯洛娃的命運交織,他們化身貴公子“柳道甫”和侍女“秋樺”,以中式美學呈現西方故事內核,實現“旗袍與弦樂的絕妙碰撞”。
該劇的創排不僅是藝術形式的突破,更是中西文化互鑒的一次深度探索。張艷萍介紹,主創團隊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基礎上,巧妙融入中原戲曲的抒情性與寫意性,使人物命運與豫劇的悲愴慷慨風格高度契合。例如,秋樺的苦難經歷通過豫劇的“悲腔”和“哭韻”得以強化,而柳道甫的內心掙扎則通過長段獨白與身段設計外化,凸顯戲曲藝術的感染力。
本報記者 左麗慧

九月三十日正式開展,國慶假期可前去一睹國寶芳容
“杜嶺一號”回家 四大方鼎團聚亮相
“杜嶺一號”月底回家,鄭州商城遺址出土的四大方鼎,包括杜嶺一號方鼎與杜嶺二號方鼎,向陽一號、二號方鼎(獸面紋銅方鼎)將實現歷史性團聚,同時近500件新出土文物將與觀眾首次見面……9月23日召開的“紀念鄭州商城發現70周年系列活動暨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成果媒體通氣會”上,一系列紀念鄭州商城發現70周年的活動揭開面紗。這些活動從學術研究、公眾教育、文化傳播等多個維度,將全方位展現鄭州商城70年來的考古成就與文化內涵。
四大板塊活動
解碼鄭州商城
鄭州商城作為商代早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早期國家文明的重要關鍵實證,標志著中華文明進入了新的階段和新的發展高峰。自1955年發現以來,歷經70載春秋,一代代考古工作者薪火相傳、孜孜以求,通過持續不斷地考古發掘與深入研究,逐步揭開了這座3600年前都城的神秘面紗,為我們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實物依據和學術支撐。
河南省文物局考古處處長何軍鋒介紹,“紀念鄭州商城發現70周年”系列活動主要有四大板塊,系統梳理鄭州商城70年來的考古成果,深化夏商文明研究,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高質量發展,增強歷史自信,傳承中華文脈。
其中,10月中旬即將舉辦的“鄭州商城與早期國家文明暨鄭州商城遺址發現70周年學術研討會”將匯聚國內外頂尖學者,圍繞“鄭州商城與早期國家文明”展開深入交流,推動夏商文明研究的國際化對話;月底即將開幕的“紀念鄭州商城發現70周年考古新發現展”,將集中展示10多年來重要考古新發現,展覽還特別設立了“國寶回家”單元,迎來杜嶺方鼎的短暫回歸,讓公眾近距離感受早商文明的輝煌。
在考古成果方面,即將推出的《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2010—2025)》將系統梳理15年來的考古成果,為學界和社會提供最新研究資料。同時,省考古院依托“華夏考古講壇”舉辦9期主題講座,從今年4月開始,每月一期,立足文明探源視角,多維度闡釋鄭州商城及相關學術前沿成果,構建系統性考古敘事體系,并以此為契機,將“華夏考古講壇”打造為常設性公眾科普平臺。
何軍鋒表示,通過這次系列活動,必將進一步彰顯鄭州商城在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核心地位,推動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公眾的歷史認同與文化自信。
近500件新出土文物將與觀眾首次見面
作為本次系列活動的重磅文化呈現,“紀念鄭州商城發現70周年考古新發現展”將于9月底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開幕,展期持續至12月底。
“展覽將首次系統性地集中展示10多年來鄭州商城考古工作在都城布局、手工業作坊、高等級墓葬等領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發現與珍貴出土文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執行院長李琴介紹,本次展覽的最大亮點是特別策劃的“國寶回家”單元。在省文物局的大力協調與支持下,現珍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國寶“杜嶺一號方鼎”將重返其發現地鄭州,并與鄭州商城窖藏坑出土的方鼎共同亮相,實現一場難得的“重聚”展出。
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副院長馬玉鵬介紹,展覽將以“王都赫赫、書契溯源、率民事神、明禮于器、廣域四方、商啟唐宋”六大單元,以及“國之重器 定鼎中原”特別單元為主體,全方位、系統性解鎖鄭州商城文明密碼。展出文物兼顧新與舊、精品與數量、代表性與多樣性,通過與多家文博機構的深入溝通,四大方鼎將實現歷史性團聚,同時近500件新出土文物將與觀眾首次見面。
馬玉鵬表示,近年來“博物館熱”高居不下,觀眾對展覽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為了讓觀眾讀懂“新鮮出爐”甚至尚未公開發表的考古學術成果,商都院采用專業化與通俗性結合、整體性與模塊化結合的手法,將從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和研究出發,從城市布局、文字、祭祀、墓葬、文化輻射、歷史脈絡等幾方面,以拼圖形式逐漸將鄭州商城全貌拼合。此外,展覽除了豐富的圖文介紹,更有數字化多媒體的加持,通過互動設備,觀眾能親自參與解碼商城,拉近觀眾與考古之間的距離,感知鄭州商城的魅力與根脈。馬玉鵬表示,展覽預計9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歡迎廣大觀眾國慶假期來“商城之心”——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見證國寶團聚時刻,感受鄭州商城不朽傳奇。
鄭州商城考古再添新績
何軍鋒介紹,10多年來,考古探索持續推進,再添新績:相繼發現鄭州商城供排水系統、鄭州商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塔灣古街商代制骨作坊、創新街小學鑄銅遺存、夕陽樓商代祭祀遺存、體育場商代祭祀區、張寨南街陶禮器窖藏坑、書院街貴族墓地、塔灣古街唐代叢葬坑、唐宋金元鄭州城城市遺存等,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豐富了鄭州商城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時空維度與歷史價值,讓大家對這座千年都城的認知更加立體、全面。
入選“202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書院街墓地曾引發社會各界對鄭州商城考古的廣泛關注,其出土的文物對于還原商代早期社會結構、喪葬制度,以及印證鄭州商城的都城地位都有著重要的價值。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黃富成介紹書院街后續考古工作中新的發現和認識時表示,鄭州商城是3600年前東亞大陸人類最輝煌的文明王國。書院街貴族墓地是鄭州商城近年來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它有圍溝、通道、祭祀遺存等一系列復雜的禮制設施,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具有兆域性質的高等級貴族墓地,也是殷墟王陵區方形兆域的直接來源。出土的黃金器為三星堆黃金文化的來源提供了比較明確的文化傳播途徑。書院街墓地的發現進一步實證了“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早商都城的文化經緯格局。
黃富成介紹,目前,書院街墓地的考古發掘已經告一段落,后續工作側重于發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該項目已入選202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本次鄭州商城發現70周年紀念活動體系完整、內涵豐富,既包含聚焦前沿的學術研討會,也推出了面向公眾的考古新發現展、《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2010—2025)》出版成果以及‘華夏考古講壇’系列講座等一系列活動,實現了學術深度與公眾普及的有機結合。”李琴誠摯邀請廣大市民、觀眾持續關注、積極參與這場跨越3600年的歷史對話,共同見證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輝煌篇章,感受文化遺產的永恒魅力。
本報記者 左麗慧

多彩鄭州秋意濃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一場秋雨一場涼,秋分過后,滿地的落葉和飄香的桂花,枝頭的碩果和繽紛的彩葉,愜意的秋風和金色的晚霞,讓鄭州的秋天成為浪漫的季節,各大公園即將開啟賞秋模式,為您呈現“調色盤”般斑斕的醉人秋景。
橙黃橘綠百果香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各種植物的最佳觀果季。扎根鄭州植物園百果園的數百棵樹木經過一春一夏的孕育,枝頭紛紛結出了紅彤彤、黃澄澄的果實。400余株木瓜海棠、貼梗海棠、西府海棠枝葉間綴滿了小小的紅果子。30余株柿樹高高的枝頭結出了黃澄澄、沉甸甸的柿子,10余株山楂樹上一串串果子紅艷欲滴,煞是喜人。
除了常見的秋果,鄭州植物園還有一些罕見的珍貴植物也正值果期。在盆景園,一株古老的果樹品種——榅桲結出了像蘋果、像梨又像木瓜的果子。據《本草綱目》記載,榅桲具有溫中、下氣消食等作用,可去胸膈積食,止渴除煩。
西流湖公園北區跌水瀑布和百花苑附近種植有印第安魔力海棠、紅寶石海棠等各類北美海棠,目前果實已逐漸成熟。印第安魔力海棠果實色彩變換豐富,剛結出來的小果為紫紅色,頭頂花蕊與綠色葉子搭配,隨著成長,越來越紫。而紅寶石海棠果實小巧,玲瓏可愛,掛果量大,如瑪瑙般點綴枝頭。
碧沙崗公園北門西側環路上的現代海棠、東環路南側的火棘、牡丹園山石旁花壇里的枸骨、南草坪的木瓜,文化公園的山楂和石榴,雨水公園的南天竹、石榴等也正掛果,正值最佳觀賞期。
明月桂花兩相宜
隨著國慶節和中秋節即將到來,鄭州公園廣場處處彌漫著人間“幸福花”桂花的香氣,風一吹,馥郁的甜香陣陣襲來,令人循香而至迷醉樹下。長假期間,正值桂花飄香時,別忘了以下這些賞桂好去處:
市人民公園有130余株桂花樹,以金桂、銀桂和丹桂為主,已栽種四五十年,主要分布在南門、西門周圍和竹園。
碧沙崗公園有金桂、銀桂、丹桂和四季桂4個種群。大多為20年前栽種,最高的近4米,在南草坪、五角亭、木蘭園、辦公室門前及牡丹園均可觀賞。
綠城廣場西園內有兩株樹齡數十年的金桂,株形直立高大,每年開出金黃色的花,花量繁密、香氣濃郁。
紫荊山公園不僅擁有金桂、銀桂、丹桂等品種的桂花,公園的夢溪園更栽有一棵罕見的刺桂。開花時香飄很遠,不過,通常要等到12月開花,初雪時賞刺桂最為相宜。
層林盡染秋葉黃
西流湖公園的美國紅楓位于中區隴海鐵路附近,共500余株。再過20多天,這些美國紅楓的葉子將會從橙紅色變至亮紅色。屆時,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葉色將更加奪目,宛如一場五光十色的色彩盛宴。
中州大道以東的黃河大堤上,成行的五角楓美麗的葉子已開始變成橙色或紅色,陽光照耀下,絢麗多姿。二七區櫻桃溝管委會桐樹洼陳頂村周邊,大面積的黃山欒樹正在開花結果,綠葉、黃花、紅果蔚為壯觀,裝點著鄭州的初秋。
未來一個多月,鄭州將有更多植物葉子變得色彩斑斕,空中俯瞰,紅橙黃綠交相輝映,就像大自然的“調色板”:10月至11月,鄭州植物園、文化公園的白蠟將開始變黃,綠蔭公園的紅楓、羽毛楓、金葉復葉槭將變紅;11月之后,鄭州植物園的銀杏、欒樹、青桐、水杉、鵝掌楸將變黃,楓香、雞爪槭、重陽木、黃櫨、烏桕、南天竹、紅瑞木(觀干)、七葉樹、柿樹等樹葉將變紅。屆時,鄭州植物園將形成紅黃交錯的彩葉植物壯美景觀,猶如一幅天然的油墨畫。而文博廣場、人民公園南門、碧沙崗公園南廣場、牡丹園、大草坪的銀杏也將披上“黃金甲”。
秋日鮮花也動人
秋風、秋月、秋葉、秋果,隨著美麗鄭州建設的進程,城市形成了“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園林景觀。橙黃橘綠的秋天,鄭州仍有鮮花相伴。
即將到來的國慶、中秋“雙節”,鄭州最值得欣賞的首推市花月季,雖不似春天首開時那般嬌艷欲滴,但秋天的月季經過炎夏的炙烤后依然在不斷綻放新的花朵,吐露新的芬芳,月季公園、鄭州植物園、街頭游園、道路及立交橋,挺立的月季花依然笑對秋風。
在四牟園、北龍湖濕地公園、苑陵故城遺址公園,大片鮮紅的彼岸花花瓣反卷著,像綻放的煙花,是林下的一抹驚艷;在西流湖公園、森林公園、高鐵運動公園,清新的蔥蘭如同草坪上的“白色小星星”;在市人民公園櫻香園,百日草開得正好,粉紅、黃色、白色、玫紅、橙紅等將草坪點綴得多姿多彩。
本報記者 裴其娟

見過秦皇漢武,守護尋常百姓
2200歲龍鳳柏 千年一諾相守依
秋雨淅瀝,我們的車輛走進上街區峽窩鎮五云路,一個名字古樸的村莊漸漸浮現——柏廟。村因樹名,樹為村魂,這里的故事,纏繞著兩株穿越了20多個世紀的蒼翠生命。
一龍一鳳,柏守千年
還未進村,關于“龍柏”與“鳳柏”的傳說便已入耳。村民們談起它們,語氣里沒有對文物般的疏遠,反倒像在談論兩位德高望重的長輩,信他、敬他,更愛他。
年已七旬的孫景燦早已在樹下等候。細雨打濕了柏樹蒼勁的枝干,更顯墨色深沉。“來!看那樹枝,像不像龍爪?”老人聲音洪亮,帶著不加掩飾的自豪。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東側古柏的枝干盤曲虬結,沖天而上,確如一條蓄勢待發的巨龍。
這兩棵國家一級古樹植于周朝,已歷2200余年風雨。東株為“龍”,龍首昂揚,直指蒼穹;西株為“鳳”,樹冠團欒如華蓋,似鳳尾翩然欲飛。樹高約10米,胸圍3米,至今枝繁葉茂。它們默默履行著守護這片土地的千年諾言。
古寺晴煙,往事成追憶
“我們村叫柏廟,哪能沒有廟?”另一位湊過來的老人孫浩峰語氣悵惘,“早先這是晴煙寺,廟前都是幾人才能合抱的大柏樹,古時被稱作‘古樹行’,最大的古柏6個成年人合抱才能抱住。除了龍鳳柏,還有秦始皇避暑柏、劉邦避雨柏、張飛拴馬柏、鳥柏等,壯觀得嘞……”他說:“如今,就剩下它倆了,也算見過不少歷史風云人物。”
老人的話,引出了一段湮沒的輝煌。始建于漢代、鼎盛于唐代的晴煙寺,曾是這里的一景。
孫浩峰老人對此如數家珍,他說,柏廟晴煙寺曾是著名的“汜水八景”之一,引得詩人禹殿鰲留下“惟有晴煙生大穀,蒼鱗百尺接天長”的贊嘆。
古樹新生,守護進行時
跨越兩千多年的生命,亦有衰弱之時。上街區自然資源局的翟先生介紹,保護如此珍貴的古樹,是一項嚴謹的科學工作。
“‘龍柏’曾有部分枝干干枯,生命力看似衰退,但它又從另一側煥發新枝。”翟先生說。他們為古樹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樹體加固和生態復壯。“柏樹性格堅韌,受傷后會自行分泌油脂愈合,不易產生樹瘤或樹洞,對病蟲害的抗性也很強。”“今年春天,它們發出的新枝比往年更為茂盛。”言語間,仿佛在談論一位身體日漸硬朗的老者。
新故相推,守望在人間
根還在,樹還在,但村子的模樣早已天翻地覆。
如今的柏廟村,馬路寬闊平整,高樓鱗次櫛比。入夜,萬家燈火璀璨如星海墜落,一個現代化的生活圖景全面展開。新與舊,在此刻達成和諧共生,共同訴說著時間的故事。
細雨打濕了孫浩峰老人的肩頭,過了一會兒,他輕聲感嘆:“有些東西啊,失去了,就真的回不來了。”他濕潤的眼眶,比任何言語都更富感染力。我們沒有追問那“失去的東西”具體為何——或許是樹蔭下無憂的童年,是古寺悠遠的鐘聲,是圍坐坊前聽故事的午后,抑或是那再也無法親眼所見的“柏廟晴煙”盛景。
但幸好,千年古柏還在。
一龍一鳳,依舊相依相守,歷經秦皇漢武,看慣秋月春風。它們不言不語,卻仿佛在低語:無論時代如何激蕩變遷,有些記憶,必須被銘記;有些根脈,必須傳承。
臨別時,兩位老人站在樹下,說出了他們最深的寄托:“我們不僅要保護好古樹本身,更要傳承好古樹背后的文化和記憶。這才是我們真正能留給后代最寶貴的財富。”
這或許正是這對千年“龍鳳”給予世人最深刻的啟示:真正的守望,不僅是生命的延續,還是文明薪火的相傳。
本報記者 張思沛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