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月圓、國慶歡歌。10月8日,在八天國慶中秋雙節假期的最后一天,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二樓報告廳內,一場別具韻味的“復古口金包手作體驗”活動為雙節假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數十位市民在穿針引線的靜謐時光里,重溫傳統手作的溫度,于一扣一合之間,感受匠心傳承的魅力。

正值假期尾聲,不少觀眾抓住假期的“尾巴”來到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參與手工體驗活動。“之前看到活動預告知道考古博物館有很多活動,今天終于有時間來體驗打卡了!”走進報告廳活動現場,各色復古布料、精致口金、針線等材料均已備齊,剛從外地旅游歸來的毛毛驚喜不已,連忙在現場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開啟了自己的手作之旅。從布料縫合、內襯制作,到最終金屬框架嚴絲合縫的扣合,參與者們一步步將零散的材料變為一件件兼具實用與美感的藝術品。

“這個假期帶孩子逛了景點、看了展覽,最后一天選擇來這里靜下心來,親手做一件可以長久保存和使用的東西,感覺特別有意義。”帶著女兒前來體驗的市民趙女士表示,“這就像為整個假期做了一個圓滿的收尾,把美好的記憶‘縫’進了這個包里。”
在大學生小杜看來,這次手工制作的不只是一個包,更代表了一種不急于求成的“慢生活”態度。在長假最后一天選擇手作,是一次從喧囂到寧靜的完美過渡,也是一種生活美學的實踐。


工作人員介紹,將這項需要耐心與細心的手作活動安排在假期最后一天,也是希望公眾在經歷假期的熱鬧與歡慶后,能通過親手制作,沉淀心情,體會傳統工藝的專注與匠心,帶著一份寧靜與滿足回歸日常工作、生活。口金包不僅是一件配飾,更承載著一段時光的記憶與一種歷久彌新的審美,“手工藝品的價值遠超其物質本身,因為它們不僅代表著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更蘊含了手藝人的獨特情感與生命體驗。”
當參與者們成功扣合金屬扣,舉起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時,臉上無不洋溢著成就與喜悅。方寸之間的精致,不僅可握、可佩、可賞,更將長假的溫馨與文化的韻味牢牢“鎖”在了其中。
這個中秋國慶假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文化活動,讓傳統與現代不斷對話。這只在假期尾聲完成的復古口金包,正如一個優雅的句號,將這段充滿文化氣息的旅程,收束得恰到好處、余韻悠長。
記者 左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