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鄭州秋雨連綿,雨后的公園清新迷人,青翠的草地上,冒出了一些不起眼的小蘑菇。
5歲小朋友沐沐對公園里的蘑菇充滿好奇,就將小蘑菇一顆一顆采摘下來。孩子媽媽看到這些小蘑菇似乎與菜市場賣的沒有什么太大不同,帶回家后當即做了一頓炒蘑菇。然而,一場生命的陰影,卻悄悄籠罩住了這對母子。
用餐后,母子二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嘔吐、腹痛、腹瀉,同時小沐沐逐漸伴隨有精神差、皮膚及鞏膜黃染等癥狀。當天22點左右,家人急匆匆來到河南省兒童醫院就診,急診科醫護人員將小沐沐送入了內科重癥監護室(PICU)。

值班醫生仔細地詢問病史、查體,并積極完善相關輔助檢查,結果顯示,沐沐肝功能中轉氨酶和膽紅素明顯升高,凝血功能顯著異常,符合急性肝衰竭,且小沐沐病情持續進展,逐漸出現意識障礙、流涎、自主活動減少、尿潴留等腦病表現。
結合患兒情況,高度考慮孩子食用為含鵝膏毒肽類蘑菇,醫務人員立即給予常規解毒操作:洗胃、吸附、導瀉,應用解毒藥物、抗氧化劑,并給予保肝、退黃、降血氨等綜合治療。
同時快速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應用高端“解毒利器”血液凈化。血漿置換(PE),去除血液中的毒素和代謝廢物,還提供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纖維蛋白溶解蛋白和礦物鹽,以維持肝細胞再生的內部環境。實施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持續清除膽紅素、血氨、細胞因子等過多代謝產物。
在個體化的目標治療下,小沐沐的意識漸漸清醒、病情一天天好轉。兩周后,順利轉入了普通病房。

經過相關專家的辨認,小沐沐和媽媽吃下的蘑菇,并非市場上售賣的可食用蘑菇,而是學名叫做肉褐鱗環柄菇。它是一種有毒蘑菇,含有鵝膏肽類毒素,臨床中毒分型為急性肝損型,屬于高致死。患者誤食初期表現為胃腸道癥狀,可一過性緩解消失,即假愈期。逐漸出現黃疸、出血,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急性肝衰竭,甚至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
醫生建議,居民莫要自行采摘、食用野蘑菇,一旦懷疑誤食有毒蘑菇,請立即前往最近的正規醫院急診科就診,不要輕信民間解毒偏方或自行催吐!
記者 王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