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男孩跨越千里,在嵩山腳下尋回自我,將逃課、打架的任性往事拋入云煙,在武校之中經歷味蕾與拳鋒的雙重淬煉,不但開啟了搏擊場上的奪冠之路,更用汗水與努力悄悄編制起一個“迷彩夢”。
四川男孩按下青春“重啟鍵”!
“改變改變挺好的!當時天天打架、逃學,一直那樣下去,會葬送自己的未來。”9月1日,登封少林功夫武術學校訓練場,拳靶被高頻沖擊砸出深凹,17歲少年張璇甩甩汗濕的短發,拳峰上的繭痕在烈日下泛白。
兩年前,這個四川男孩因逃學令父母不斷失望搖頭,因打架引得四川老家派出所民警上門。青春期的迷茫與叛逆相伴,令張璇一度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直到被送入武校按下“重啟鍵”。
清晨5點跑步累到喘不上氣、壓腿疼得眼淚直飆……毫無武術功底的他用血汗磨平差距,倔強地開啟了零基礎的逆襲之路。為了強化訓練強度,他會對著拳靶加練,拳頭擦破就用繃帶纏緊,直到滲出血漬。
初到河南,相對清淡的飲食也讓嗜辣的四川娃“喉嚨發癢”。為解鄉愁,張璇每次請假外出時都要尋找川湘菜館,后來在同學推薦下嘗到第一碗胡辣湯,“胡椒的辣和老家花椒不一樣,但莫名對胃口”。
經過兩年的改變,他養成了新的習慣——每次中午請假出門必須要吃燴面,但荊芥仍是“選擇性挑戰”,“像練習時的壓腿,偶爾試一次就行,不必勉強”。
“叛逆少年”開啟的奪冠之路!
“現在想想,媽媽送我來是正確的。”味蕾的妥協暗合著對武校生活的接納,也從側面反映了“叛逆少年”兩年多的變化。張璇不但適應了艱苦的訓練,還獲選班長成為同學言行的榜樣,更奪得校內散打冠軍獲薦參加大型賽事。
2025年香港國際武術節,他將兩年的努力全部化作動力,最終匯聚在拳頭與步伐之上,拼盡全力戰勝了一位又一位的對手。這是武校必修課的實戰轉化,他在決賽中用7分鐘定格勝利,在無級別散打中奪冠,贏得生涯首金。
奪冠那夜,他撥通了報喜的視頻,此時媽媽跨越千里送他入校時的痛哭、訓練中遭遇挫折時氣呼呼地給家人打電話時的糾結,全部一掃而空。他覺得自己在發生著悄悄的變化,不僅源自身體的強壯,更有對親情的理解和回報。
“這小子把拳頭用對了地方。”教練劉偉認為張璇把川人的火爆性子轉化成了拳臺上的爆發力,現在這個少年不但是班級的領頭羊,還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學武術不認天份,只認汗水和苦練”的真諦。
用努力和汗水編制“迷彩夢”!
青春成長并非一帆風順,它伴隨著無數次的跌倒與爬起,需要面對一次次地挫折與失敗。正是這些經歷,鑄就了一個個學武少年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永不言敗的精神,更幫助不少人成就了心中夢想。
經歷了訓練場和比賽場的雙重磨礪,張璇的青春逐漸擺脫了迷茫,他認為“拳頭是弱者的盾牌,不是闖禍的代價”,并為自己制定了清晰的規劃“明年高三畢業報考大學,在校期間積極努力參軍入伍”。
“當兵比練拳更考驗意志力。”張璇視軍營為終極試煉場,準備開啟大學與軍營的雙重遠征,也堅持在嵩山腳下揮拳出腿,用汗水去證明自己、用苦練去超越自我,希望有朝一日將“迷彩夢”照進現實。
暮色中的演武場,17歲少年對著沙袋揮出最后一組直拳。風穿過圍墻外的竹林,捎來花椒香的幻影,而拳套緊貼的繭痕已烙上中原的晨霜夜露。當被問及武術的意義,少年抹了把汗:“拳頭攥緊時,得知道為什么而戰。”
記者 汪永森 實習生 劉碩珅/文 記者 白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