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梁海潮 : 用文字與儀式點亮嵩山文化

        2025-08-06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在登封這片浸潤著嵩山靈氣與歷史底蘊的土地上,梁海潮的名字與文學的光芒、婚俗的古韻緊密相連。他以筆為犁,在文學的田野里耕耘出豐碩的果實,讓小小說的星火照亮登封文壇;他以心為燈,在非遺傳承的道路上踽踽獨行,讓嵩山婚俗的千年韻味在當代煥發生機。他的作品是時代的鏡像,他的儀式是文化的活態,二者交織成一曲獻給登封的贊歌,不僅推動了地域文化的繁榮,更映照出一位文化工作者對時代精神的堅守與踐行。

        歲月礪金,足跡印嵩山

        梁海潮的人生軌跡,如一條蜿蜒的溪流,發源于嵩山腳下偏僻的村莊,最終匯入文化的江海。1960年2月,梁海潮出生于登封縣大金店鄉陳樓村,物資極度貧乏的生活條件非但沒有消磨他向上的志向,反而在他心中種下了 “立志學文,改變命運” 的種子。汗流浹背的炎炎烈日下,他常在農耕之余的田壟邊翻開書卷;寒風刺骨的漫長冬夜,他在臉盆里墊上蘆花為雙腳取暖,披上棉被伏在書案上秉燭夜讀。

        1977年高中畢業后,他在新新煤礦當推車工,數不清的煤塊與沉甸甸的礦車磨礪著他的筋骨,暗無天日的往復搬運和永遠望不到頭的巷道錘煉著他的意志,也讓他過早體會到生活的艱辛與底層百姓的堅韌。在煤礦的日子里,他常常利用休息時間在昏暗的礦燈下手握筆紙,敏銳捕捉到每一個鮮活的畫面,詳細記錄下工友們的歡聲笑語與辛酸苦辣,那些粗糙卻真摯的文字成為他文學之路的起點,這些真切的生命體驗,后來都化作了他筆下最質樸的文字。

        1978年,他成為大金店公社陳樓中學的民辦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他不僅傳授文化知識,更以親身經歷告訴學生:命運的韁繩終究握在自己手中。他常常在課堂上講述嵩山的傳說、民間的故事,用本土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許多學生就是在這種影響下愛上了文學與家鄉的歷史。1982年,他轉任公社通信干事,開始正式與文學結緣,田間地頭的故事、百姓的喜怒哀樂,都通過他的筆端變成鉛字,登上地方報刊。為了采寫一篇關于鄉村教師的報道,他曾連續一周往返于學校與公社之間的十幾里山路上,只為不遺漏每一個真實的細節。

        1983年,他進入登封縣文化館,從此與文化事業結下不解之緣,從文學創作組組長到《中岳》雜志主編,從副館長到館長,他在這個崗位上堅守了35年,把最寶貴的年華獻給了登封的文化事業。初到文化館時條件簡陋,他主動修繕舊房屋作為創作室,帶領同事們整理散落在民間的文化資料。而《中岳》雜志作為他耕耘文學園地的重要載體,不僅刊發了大量本土作者的作品,更成為無數文學愛好者的 “精神搖籃”。我至今清晰記得初中時以本名 “洧濤” 向《中岳》雜志投稿的經歷:當時懷著忐忑的心情寄出稿件,既期待又不安,畢竟那是我第一次向公開刊物投稿。幾天后,一封帶著油墨與紙張溫度的信封送到了學校,拆開后竟是梁海潮先生的親筆回信:“洧濤:稿子收到,文章可以發,留下備用,請繼續努力!” 雖短短20余字,卻透著一股踏實的力量。這不僅是我人生中第一篇即將發表在公開刊物上的文章的 “通行證”,更是我收到的第一封來自主編的親筆回信。在后來的寫作生涯中,我經歷過投稿石沉大海的失落,也收到過報刊統一印制的格式化回復,但我始終覺得,沒有任何文字能比那封親筆信更讓人心潮澎湃。那句 “請繼續努力” 像一粒被春風喚醒的種子,在我心里扎下了根,讓我堅信文字的力量,也讓我在漫長的文學創作之路上,無論遇到多少挫折都未曾輕言放棄。而這樣的故事,在《中岳》雜志的作者群體中并非個例。梁海潮深知,對于初涉寫作的新人而言,一句肯定、一次鼓勵,或許就能照亮他們的創作之路,因此他始終堅持親手回復每一封來稿,哪怕只言片語,也傾注著他對文學新人的期許。

        每一次身份的轉變,都是一次對自我的超越。從煤礦工人到教師,從通信干事到文化館館長,他的足跡遍布登封的山山水水,且每一步都走得扎實而堅定。他常說:“登封的每一塊石頭都有故事,每一寸土地都藏著文化。” 正是這份對故土的深情,讓他后來的文學創作與文化傳承始終扎根于此,帶著泥土的芬芳與山脈的厚重。

        筆耕不輟,文心照汗青

        梁海潮的文學創作是一場與時代的對話,更是一次對人性的勘探。他以 “濤聲”“正義” 等筆名,在全國性報刊發表小說、詩歌、散文、民間故事 500 余篇(首),其中小小說創作更是獨樹一幟,成為登封文壇的 “旗手”。

        2001至2005年,他的小小說《井》《笑話是怎樣產生的》《民間收費站》《范老漢報案》《張書記賣瓜》等連續五屆斬獲全國微型小說年度獎,在登封文壇創造了令人矚目的 “梁海潮現象”。這些作品篇幅精短,卻如手術刀般精準剖開生活的肌理:《井》以一口老井為意象,寫出了鄉村變遷中人性的堅守與失落;《民間收費站》借一個荒誕的鄉村場景,諷刺了權力濫用的微妙生態;《張書記賣瓜》則以基層干部的日常,展現了干群關系中的溫情與矛盾。他的文字不回避現實,不粉飾太平,于細微處見真章,于平實中顯鋒芒,正如他所說:“文學不能躲在象牙塔里,要站在田埂上,聽百姓的心跳。”

        這些優秀的小小說作品后來被收錄進他的小小說集《直面人生》與《第三只眼》中。《直面人生》正如其名,收錄的作品多聚焦社會現實與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字里行間充滿了對人生的深刻洞察與人文關懷。《第三只眼》則更具思辨色彩,以獨特的視角觀察社會現象與人性百態,給讀者帶來別樣的思考與啟迪。這兩部集子的出版,不僅是對他小小說創作成就的總結,更讓讀者們通過他的文字認識了登封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與情感。

        除了小小說,他的詩歌同樣充滿力量。2004年,全國公安系統英雄模范任長霞在登封殉職。梁海潮聞訊徹夜未眠,含淚寫下《登封三日祭》《長霞你慢走》等長篇敘事詩。“嵩山垂首,潁水嗚咽,你把背影留給了登封的黎明”“百姓的淚,不是雨,是砸在地上能發芽的思念”……這些滾燙的詩句在街頭巷尾流傳,掀起了歌頌任長霞的熱潮。其中《登封三日祭》被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制作成配樂詩朗誦,《長霞你慢走》入選《永恒的彩霞》一書,字里行間的深情,讓一位英雄的形象更加立體,也讓文學成為連接英雄與百姓的紐帶。

        他不僅自己創作,更致力于培育文學新苗。擔任《中岳》雜志主編期間,由于電話還沒有普及,他常常徒步翻山越嶺,到業余作者家中交流約稿。有一次,為了給一位山區教師的散文提出修改意見,他在暴雨中走了十幾里山路,渾身泥濘卻渾然不覺。他連續三屆主持文學創作講習班,手把手教作者如何觀察生活、提煉主題。數十年來,他培養的作家遍布登封各行各業,如今已成為當地文學創作的中堅力量。他說:“一個人的文字再亮,也照不亮整個文壇,只有一群人提筆,才能讓登封的文化星空更璀璨。”

        光影流轉,婚俗譜新篇

        梁海潮的文化實踐,從不局限于紙墨之間。他敏銳地意識到,文化的傳承不僅需要文字記錄,更需要在生活中落地生根。于是,他從文學創作延伸到影視與民俗領域,讓文化以更鮮活的姿態走進大眾。

        他的事業起步于1986年,最初背著一架相機走村串巷拍攝群眾畫面,后發展為用攝像機記錄動態影像,再逐漸積累經驗擴大范圍,于1991年成立了海潮電視藝術中心,主要業務是記錄群眾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2012年正式注冊為 “登封市海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從早期的電視節目制作到后來的影視創作,他始終堅持 “以文化為魂” 的理念,鏡頭對準的是登封的山水、民俗與百姓故事。他曾帶領團隊拍攝過一系列反映登封民間文化的紀錄片,記錄下了許多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藝與民俗活動,為登封的文化檔案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而真正讓他在文化實踐中獨樹一幟的,是對嵩山婚俗的挖掘與創新。1991年起,梁海潮開始鉆研婚慶民俗文化。他走遍登封的村落,收集散落在民間的婚俗儀式、歌謠、道具,發現嵩山婚俗既有 “三書六禮” 的莊重,又有 “跨馬鞍、過火盆” 的吉祥寓意,但這些傳統禮儀卻因缺乏系統整理而逐漸被淡忘了。

        “不能讓老祖宗的智慧斷送在我們手里。” 帶著這份執念,他開始將漢服元素、世界非遺 “二十四節氣” 與傳統婚俗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出 “漢服婚禮”“節氣婚禮” 等新式婚禮。

        在他策劃的婚禮中,新郎新娘身著寬袍大袖的漢服,依古禮行 “沃盥禮”“同牢禮”“合巹禮”,禮官吟誦的祝詞取自《詩經》《禮記》,背景音樂則融入嵩山古琴的韻律;若是 “節氣婚禮”,則會根據立春、冬至等節氣的特點布置場地,比如清明用柳枝點綴,冬至以梅花布景,讓婚禮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充滿時令之美。他還大膽引入獨輪車、馬車等傳統交通工具作為婚車,讓整個儀式更具歷史時代感與畫面感。

        他的婚慶事業不僅在登封本土生根,更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在廣東佛山,他為一對新人策劃西式婚禮,卻巧妙融入中原婚俗中 “父母贈鞋”(寓意 “腳踏實地”)的環節;在浙江紹興,他主持的漢服婚禮被當地媒體報道,讓嵩山婚俗與江南文化產生了奇妙的碰撞。他說:“婚禮不是簡單的儀式,更是文化的傳承,是兩個家族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既要守得住根,也要開得出花。”

        薪火相傳,非遺綻芳華

        作為河南省非遺項目 “嵩山婚俗” 的傳承人,梁海潮深知,非遺的生命力在于傳承。他不僅自己深耕婚俗研究,更不遺余力地推動這項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2010年至2013年,梁海潮擔任登封市文化館館長期間,他把非遺保護作為重點工作,帶領團隊深入農村、社區,普查登記民間文化項目。為了記錄一個即將失傳的 “哭嫁歌”,他跟著一位八旬老人住了3天,老人唱一句,他記一句,再用錄音設備保存下來;為了確認某件婚俗道具的歷史,他跑到鄭州、洛陽的博物館查閱資料,反復比對。在他的推動下,登封先后有200余項非遺項目得到省、市、縣三級保護,其中嵩山婚俗的保護級別不斷提升,成為當地文化的一張名片。

        2000年,梁海潮被查出患有心梗,但他對非遺的熱情絲毫未減。醫生勸他靜養,他卻笑著說:“既然我沒法決定生命的長度,就要想辦法擴寬生命的寬度,我得把該做的事做完。” 他依然堅持工作在婚禮現場一線,心臟不舒服時就含上速效救心丸繼續工作。他編寫了大量婚俗民謠、詩歌,拍攝了無數婚禮視頻,發布到微信朋友圈宣傳嵩山婚俗,朋友們都勸他:“你都這身體了,歇著吧。” 他卻說:“只要還能站著,我就要讓更多人知道咱嵩山的婚俗有多美。”

        他出版的《嵩山婚俗》一書,是多年婚俗研究的結晶。書中不僅詳細記錄了嵩山婚俗的歷史淵源、儀式流程,還收錄了他收集的婚俗歌謠、道具圖譜,甚至附有婚禮策劃的實用方案,既是學術著作,又是實踐指南。為了完成這本書,他走訪了上百位老人,整理了幾十萬字的素材,光修改就不下十次。書出版后,他免費送給文化愛好者、婚慶從業者,其實當時此書的實用性曾讓它一書難求,但面對上門求取的群眾,梁海潮說:“書賣多少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看、有人用,讓嵩山婚俗傳下去。”

        他還注重培養婚俗傳承人,從1993年開始,先后傳授學徒數十人,既有登封本地的顧國杰、王洪、王恩來、王水寬、陳宏華、楊亞楠、顧東曉、顧俊峰、何曉娜、梁玲玲等,也有偃師的薛宏偉、新密的劉宗海、周海霞、滎陽的張海玲甚至江蘇的弟子金德成。他教學從不藏私,從婚禮策劃到道具制作,從禮儀流程到文化內涵,事無巨細傾囊相授。學徒學成后都在各地紛紛扛起了婚慶禮儀的大旗,繼續傳承和發揚婚慶文化,成為當地婚慶行業的標桿。他常對學生們說:“我教你們的不只是手藝,更是責任,要讓嵩山婚俗像嵩山一樣,永遠屹立在那里。”

        德藝雙馨,風范勵后人

        梁海潮的一生,是與文化同行的一生,也是奉獻的一生。他的社會職務眾多: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登封市作協副主席、嵩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但他從不以此自詡,始終保持著謙遜與熱忱。

        他積極投身社會公益活動,從2014年起連續參加十屆登封市大禹文化節,用文字與儀式講述大禹治水的故事;2016年元宵節,他在登封市迎仙閣廣場策劃漢服婚禮、清朝婚禮展演,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傳統婚俗的魅力;同年,他帶著嵩山婚俗走進鄭州市綠城廣場,讓嵩山非遺走出登封,被更多人熟知;2017年,他拖著病體在浙江策劃指揮民祭大禹陵活動,將嵩山文化與大禹精神相結合,展現了文化的包容性與生命力。2018年3月,梁海潮經過兩年的策劃和籌備,帶領劇組300多人在登封市迎仙閣廣場展演了大型古裝劇《武則天封禪》,把一代女皇登嵩山、登封中岳的磅礴氣勢鮮活地展現在群眾眼前,重現了大唐盛極一時的恢弘畫面,一時間圍觀群眾人山人海、萬人空巷,這場演出也得到了登封數十萬群眾的廣泛好評。

        他的家中收藏著大量與婚俗相關的實物:傳統婚禮的服裝、馬鞍、火盆、斗等,還有幾十年來為新人制作的數萬張婚禮光盤存根,這些都是他畢生的心血。有人想高價收購其中一件清代婚服,他斷然拒絕:“這些東西是嵩山婚俗的見證,要留給后人看,不能賣。” 但是每每有客戶來求取多年前的婚禮光盤資料,他都二話不說慷慨相贈。

        2018年12月13日,梁海潮因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58歲。他的離去,讓登封文壇失去了一位旗手,讓嵩山婚俗失去了一位忠實的守護者。為了緬懷他,登封作協出版了《海潮不落》一書,書中收錄了他的部分作品、親友與同仁的緬懷文章,字里行間滿是對他的敬重與思念。這本書如同一座無形的紀念碑,記錄著他為登封文化事業所作的貢獻,也讓他的精神得以延續。

        但他留下的遠不止這些,是500余篇飽含深情的作品,是《直面人生》《第三只眼》中對生活的洞察,是《嵩山婚俗》中凝固的文化記憶,是數十位弟子繼往開來傳播嵩山婚俗文化的決心,更是一種 “春蠶到死絲方盡” 的奉獻精神。作為曾收到他親筆回信的作者,我至今珍藏著那封短信,每當整理舊物時翻開,總能想起他伏案回信的身影 —— 那不僅是對一篇文稿的肯定,更是一位文化前輩對后來者的托舉。正是這份托舉,讓我在文學之路上走得更穩、更遠,也讓我深刻理解:真正的文化傳承,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堅守,而是一代代人的相互照亮。

        如今,在登封市文學圈里,依然有人誦讀他的小小說;在嵩山腳下的婚禮現場,依然能看到他設計的傳統儀式;在非遺保護的課堂上,他的故事依然被反復講述。梁海潮用文字記錄了時代,用儀式傳承了文化,他的生命雖已落幕,但他點亮的文化之光,永遠照耀著登封的山山水水,激勵著后來者繼續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記者 袁建龍 通訊員 閻洧濤 文/圖

        分享到: 編輯:康迪 統籌:張改華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