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尋找抗戰印跡 傳承復興力量】紅色基因孕育美麗鄉村

        2025-08-30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初秋時節,潩水河畔,新鄭市觀音寺鎮潩水寨,正以“水村山郭相映,古韻新風交融”的圖景,展現革命老區的時代蝶變。

        1938年春,共產黨員李思孝在潩水寨地區發動群眾,建立農民抗日自衛軍,成立潩水寨抗日救亡農民協會,會員發展到60多人,擁有20多支槍,成為新鄭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力量。

        1945年6月,新鄭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力發展抗日武裝力量。在這片革命烈士灑滿鮮血的熱土上,涌現了兩位人民的好兒女。

        一位是劉如驤,1933年在上海美專加入抗日民族先鋒隊,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支持黨的革命事業,他散盡家財,長期在長葛、新鄭、開封等地開展黨的地下工作。1946年他被捕入獄,受盡酷刑拷打,仍堅定不屈。1948年,他被黨組織解救后委以重任,在赴新的工作崗位啟程之際被敵人殺害,犧牲時年僅35歲。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長葛縣委有很長一段時間設在潩水寨劉家大院,劉家的客廳和后院都秘密地設有撤退通道。另一位是劉一山,其家廣泰源號內為聯絡處,因為是地下組織,當時活動地點不時在陘山、后河、潩水寨之間變換。

        “劉如驤烈士當年變賣全部家產支持革命,35歲犧牲時身上還帶著黨組織的密信。”在村史館烈士事跡展柜前,村支部書記向參觀者講述著這段歷史。為激活紅色基因,村民還自發成立宣講隊伍,講述革命故事。

        紅色精神正轉化為發展動能。村里建起6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并依托流轉土地370畝發展小麥育種技術,這一舉措直接為村民增收近70萬元,村集體增收28萬元。

        站在村里的觀景臺上,遠眺萬畝良田鋪展,近觀村民在文化廣場健身,潩水寨正在建設集紅色研學、農耕體驗、康養度假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力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書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新篇章。

        記者 張立 通訊員 杜國召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李佳露 統籌:趙青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