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脈和底蘊,也是城市治理的內涵和軟支撐。
以文化人,以文潤城,堅持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造現代文化,著力打造文旅強市、人文之城,城市才能涵養出獨特的氣質和韻味,高樓大廈之間才能呈現更多的人文情懷,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居民才能更自信、更友善、更文明。
在鄭州這座擁有3600年綿延不斷建城史的大都市,文化從不是博物館里的玻璃展柜,而是老城墻下廣場舞大媽手里的紅綢;治理也從不是文件上的黑體字,而是快遞小哥用“鄭好拍”上報隱患時的認真。
這里,把“根”扎進中原文脈,讓歷史說話,讓遺址重生;這里,把“心”貼近百姓冷暖,讓文化浸潤,讓情感共鳴;這里,把“夢”寫在文明之上,讓善治落地,讓風尚成景。
阜民里,豫劇表演吸引人們駐足觀看 本報記者 馬健 圖
文脈新生
讓商都文脈與中原文化在街巷里“活”起來
鄭州商代都城遺址的西城墻,曾是老城區居民王福來童年的“秘密基地”。20世紀80年代,城墻邊堆滿雜物,孩子們扒著磚縫找“老物件”,“那時候誰知道這土疙瘩是寶貝?”王福來的記憶里,商都遺址公園改造像場“魔術”——7公里長的城墻遺址被從雜亂的棚戶區里“解放”出來,裸露的夯土裹上了保護性植被,宮殿區遺址上建起了玻璃觀景臺,連城墻根的老槐樹都被圈進了景觀帶。
如今的商都遺址公園,是鄭州最熱鬧的“城市會客廳”。老城區居民在此找到了文化認同,鄰里間因共同的歷史記憶增進互動,有效緩解了老舊小區因空間擁擠、文化疏離引發的矛盾,印證了“文化認同是治理共識的基石”。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
作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鄭州擁有3600年的商代都城遺址,這是城市最深厚的“文明密碼”。
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鄭州以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集約高效、特色發展、治理投入、統籌協調“五個更加”為指引,將“文脈賡續”納入城市更新重點任務,通過商都遺址公園、阜民里街區等項目,實現“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生動詮釋了“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的深刻內涵。
如果說讓文物“活”起來是喚醒沉睡的文明記憶,那么讓非遺融入市井是點亮尋常的生活煙火。
針對老城區歷史街巷“空心化”與文化傳承斷層的問題,鄭州管城區以西大街為核心,將“非遺”植入市井生活,打造“一巷一特色、一店一非遺”的文化治理試驗田。老街區的“煙火氣”與“文化味”交織,吸引年輕人回流,社區凝聚力顯著增強。
而中原區“一路四街”,以文創之筆喚醒工業遺存的文化基因,使芝麻街1958雙創園、二砂文創園等不再僅是冰冷的建筑,更成為鐫刻城市年輪、滋養市民心靈的文化地標與精神棲息地。
這不僅是空間的再造,更是時光的對話與文明的延續,完美演繹了城市更新中“修舊如舊”與“創新賦能”的辯證統一,讓文明傳承在時代發展中煥發璀璨新光。
“文化是治理的潤滑劑。”
鄭州在以“文化場景化”破解特大城市治理難題的實踐中,不僅激活了工業遺存的文化基因,更深度挖掘歷史遺產、黃河文化等多元文化根脈,通過“遺產活化”“文化賦能”打造了一批兼具文明傳承與民生溫度的典型樣本,讓文化成為連接城市記憶與市民生活的“情感紐帶”,有效提升了治理的內生動力。
民心同頻
讓文化成為連接你我的“情感紐帶”
城市治理的本質,是解決人的問題、人和人之間的問題。其中的關鍵,是怎么滋潤人心、凝聚人心的問題。
在鄭州,文化建設早已超越了“送戲下鄉”“文化演出”的傳統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浸潤”“精神滋養”的深層實踐。
社區書屋宛如知識的港灣,為居民提供了一方寧靜的閱讀天地;文化驛站成了鄰里交流的溫馨場所,讓社區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氣息;非遺工坊里,傳統技藝在匠人的手中傳承與創新,讓古老的文化煥發出新的魅力;文藝講堂上,專家學者的精彩講解,拓寬了居民的視野,提升了他們的文化素養。
以“文化認同鑄牢根基、情感聯結激活動能、價值引領塑造自覺”三維路徑為抓手,鄭州推動治理主體從“政府主導”向“多元共治”轉變,居民角色從“旁觀者”向“主人翁”跨越,實現德法兼治聚合力、文明實踐促善治的生動局面。
文化認同是社區凝聚力的“根脈”。鞏義市牡丹香包非遺工坊創新“公司+工坊+農戶”模式,累計培訓山區婦女1200余人,帶動130人穩定就業,年產值達260萬元。
“以前閑著就東家長西家短,現在跟著老師學繡香包,既能掙錢補貼家用,鄰里一起做活還少了矛盾。”繡娘李大姐感慨道。
情感是參與的“催化劑”。二七區康橋華城社區聚焦老齡化痛點,聯合高校發起“銀青匯·心晴守護”項目,15戶獨居老人與青年志愿者“一對一”結對。管城區創新“群眾點單、團隊接單”模式:張華樓村組建“小芳幫忙團”,發動村民整治撂荒地打造千畝油菜花海,讓村民從“站著看”變為“動手干”,鄉村振興有了“主角”。
以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為主體的志愿服務團隊“暖小新幫幫團”化身政策法規的“宣傳員”“流動的城市哨兵”等,為城市網格化治理提供了“移動探頭”般的動態監測和信息支撐。
價值引領是治理的“內核”。中牟新區官渡鎮金源社區創新“三三制”積分法,將紅白事簡辦(獎350分)、志愿服務(每小時積50分)、環境整治達標(加80分)等文明行為量化為積分,可兌換36類生活用品,2025年實現家庭積分兌換全覆蓋。
上街區三灣街社區以“眾治”理念破題:發動435名快遞員、外賣騎手擔任“流動哨兵”,通過“鄭好拍”小程序實時上報占道經營、設施損壞等問題線索;416名“五員一律”(法官、檢察官、民警、律師、司法員及街道干部)下沉網格,推動鄰里矛盾調解成功率達100%。居民李女士的轉變頗具代表性:“以前覺得社區事‘與我無關’,現在當了網格員,發現自己也是治理的‘主人翁’,家門口的問題解決得又快又好!”
德法兼治聚合力,三維路徑協同發力,不僅讓文明成為治理的“軟實力”,更讓居民成為治理的“主力軍”。從文化認同凝聚的“向心力”,到情感聯結激發的“行動力”,再到價值引領塑造的“內驅力”,文明賦能的治理實踐正繪就“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善治新圖景。
滿城春風
讓文明成為城市最亮的“精神底色”
一座城市的文明,不在高樓的高度,而在人心的溫度。鄭州的“以文潤城”,是讓文化從“活動”變成“習慣”,從“示范”變成“日常”。
街道的命名、社區的墻繪、公園的雕塑、廣場的演出,都是城市文化的生動表達。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正是城市治理的“毛細血管”,它們連接著居民的情感,也塑造著城市的品格。
“以前遛彎總覺得缺個去處,現在社區活動中心成了‘第二個家’——插花課上學配色,非遺展里看手藝,鄰里湊一起排練舞龍,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漫步鄭州社區街巷,居民口中的“新變化”,正是這座城市的“新模樣”。
遍布全市的專兼職網格員化身“文明使者”,既當政策宣傳員,又做文化“擺渡人”:在社區廣場,他們搭起“百姓戲臺”,用戲曲、快板演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鄰里小院,他們組織“文明茶話會”,讓垃圾分類、孝老愛親的理念在拉家常中深入人心。
“16支社團,支支有活力!”鄭東新區商都路辦事處創業路社區微網格長王先朋的自豪,藏在社團活動的熱鬧里:舞龍隊元宵節巡游成了社區“文化名片”,柔力球隊帶動200余位老人愛上運動,書畫社定期舉辦“鄰里作品展”……這些以興趣為紐帶的社團,不僅填滿了居民的“空閑時間”,更織密了鄰里間的“情感紐帶”。
如今的社區活動場地,既是“才藝展示臺”,也是“互助服務站”:獨居老人的午餐由社團成員輪流配送,放學無人看管的孩子在“四點半課堂”有志愿者輔導,“有事大家幫”成了網格里的新風尚。
文化不是治理的點綴,而是治理的靈魂。它讓城市治理更有溫度,也讓文明創建更有深度。全市網格如同精密的“神經網絡”,串聯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3242個,讓文明陣地從“固定場所”變為“流動課堂”,實現文化滋養與基層治理的“雙向奔赴”。
“道德模范張大媽10年照顧癱瘓鄰居”“‘文明家庭’李家三代接力志愿服務”……在鄭州的網格宣傳欄、居民微信群里,這樣的“身邊故事”每天都在更新。通過常態化開展“鄭州好人”“文明家庭”等評選,全市已選樹各類典型1.2萬余人,他們如同一盞盞明燈,讓“崇德向善”從抽象概念變為可學可做的行動指南。
為讓文明有“標尺”、守諾有“激勵”,鄭州創新建立城市綜合信用積分體系,將文明行為、志愿服務等納入信用評價,守信者在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中享受“綠色通道”。如今,“掃碼查信用、積分兌服務”已成為市民生活常態,政府誠信、企業誠信、社會誠信的“三維提升”,為城市善治筑牢了“信用基石”。
以文化為“黏合劑”,文明創建既有“顏值”更有“內涵”。如今,市民文明素質測評指數連續3年保持增長,城市公共文明指數穩居全國第一方陣,文明創建格局加速成形,文明之花正從網格角落向全城綻放。
鄭州,正以文化為筆、以治理為墨,在全國乃至全球城市競爭中,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中原風范、鄭州氣質的城市文明善治發展之路。
本報記者 陳鋒 李娜 楊麗萍 蘇瑜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