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璞走訪轄區商戶 本報記者 徐宗福 圖
鄭州南,新鄭市華南城,馬玉璞專屬網格聯勤服務站。
2024年10月,單先生與所在企業產生勞資糾紛,民警和網格員聯動,協調律師、勞動監察共同協商。最終,企業支付1500元工資,化解了單先生的煩“薪”事。
在縱深推進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的過程中,鄭州從基層民主治理、依法治理、弘揚文明新風三個維度同步發力,走出一條特大城市以法治規范治理、以德治春風化雨的基層治理“鄭州路徑”。
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的社區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支持群眾依靠自身力量解決社會治理中的問題”。
二七區鑫苑小學東門南側原是一片坑洼之地,一到下雨天就變成了“水泥路”,給學生、家長、老師的出行帶來了諸多不便,學生家長通過“鄭好拍”將問題進行線上反映。
社區網格長收到消息后,立即趕到現場實地勘察,聯動學校、家委會等相關部門,經過“家校社聯盟議事”,各方代表積極建言獻策,從道路規劃設計到施工材料選擇,從工期安排到安全保障,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協商,一套多方滿意的改造方案定下來了,“煩心路”很快完成了施工,變成了群眾稱贊的“連心路”。
毗鄰亞新美好書苑和鑫苑名城3號院的道路,存在路面破損、積水等問題,社區牽頭召開“圓桌議事會”,組織物業、居民代表、黨員代表共同協商解決辦法。經過反復探討,最終確定了“居民捐資+慈善配捐”的模式,路面得到了整修。
“家校社聯盟議事”、“圓桌議事會”是二七區金水源街道郭家咀社區“網格+居民”議事的重要探索,縮影著鄭州基層民主治理的生動實踐。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鄭州在農村推廣“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在城市社區推廣“一征三議兩公開”工作法,將“小事不出樓組(院)、大事不出社區、難事不出街道”的基層民主治理的溫馨圖卷,鋪展在3600年宜居的熱土之上。
調解之筆繪就最美“楓”景
建設路街道是中原區最早成立的辦事處,老舊小區多、中老年群體多。在實踐中他們發現,43%左右為鄰里、家庭、婚戀糾紛,37%左右為物業和公共糾紛,剩余20%左右為勞資和涉法涉訴類糾紛。
如何把群眾對平安的期盼變為現實?
建設路街道把平安建設融入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體系,以“情、理、法”為抓手,建立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三種化解機制,用“情”共鳴,做實人民調解;用“理”說服,做優司法調解;用“法”規范,做好行政調解。
桐柏路191號院,群眾因為停車管理產生了矛盾,調解小組發揮熟鄰作用,在“遇四說事兒日”組織群眾圍坐一起共同商討,和當事人談感情、憶往昔、看未來,引導過錯方主動承認錯誤,促使雙方適當讓步,成功化解了矛盾。
在矛盾較為復雜,需專業法律人士指導介入時,通過“向陽花開”線上調解室,直接連線法官、檢察官,遠程面對面調解;引進專業訴前調解團隊“和爾解”現場調解,“許多矛盾都能通過專業人士‘講道理’的方式依理化解”。中原區建設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群眾對法律的認知越清晰,矛盾風險的隱患就越低。
建設路街道聚焦問題根本,構建“隊伍+陣地+云端”的全域普法矩陣,深入挖掘轄區法治資源,培育了一支由19人組成的“法律明白人”隊伍,他們化身“行走的法典”,活躍在社區院落把生硬的法條變成順耳的貼心話;在6個社區全域搭建家門口的“普法課堂”,做到按需普法、送“法”入院。
通過平安建設與網格化治理的深度融合,2024年建設路街道共化解矛盾糾紛513起。
這樣的場景不只出現在建設路街道,鄭州全面推進平安建設率先融入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體系,推動4.6萬名綜治力量和2.6萬名審判員、檢察員、民調員、警員、巡防員、律師“五員一律”常態化進駐網格,貼近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實現了矛盾化解、風險預警、源頭防控“入網、在網、一網處理”,書寫著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鄭州持續叫響“網格議事廳”、“小巷先鋒課堂”等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品牌,建立城市綜合信用積分體系,以“鄭能量”引領新風尚,走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鄭州經驗。
本報記者 王戰龍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