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網友在四川雅安石棉縣某高速服務區拍到一名兒童赤身裸體,行為異常,像個“野人孩子”,引發廣泛關注。
調查發現,孩子被如此對待,既沒有兒童拐賣、虐待行為,也不是貧困所致。孩子的父母都受過高等教育,父親有大學學歷,母親則有研究生學歷,家庭更無貧困困擾。讓孩子過著衣不蔽體、地面找食、形似“野人”的脫離社會規范的生活,其實是涉事孩童父母的“自然教育法”。長期不讓孩子穿衣服、不給孩子落戶,相關部門多次介入想要幫扶,均被孩童父母以教育自由為由拒絕,其多次向相關部門表示是在用“回歸自然”的教育理念來教育孩子。
如何教養自己的孩子,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方式。但基本的前提是,不能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違背公序良俗、法律法規。孩子赤身裸體暴露在公共場合,將面臨溫差、蚊蟲叮咬、意外傷害等風險,“爬行進食”不符合基本衛生標準,容易引發腸胃疾病。讓孩子過類似“野人”的生活,還是對其人格尊嚴的傷害。更重要的是,3~4歲齡兒童正處在語言和社會化發展的關鍵時期,脫離社會規范的教養方式,難以幫助其建立基本的社會認知、習得社會交往能力,也難以融入人類世界。這種教養方式,恐怕是對教養自由的誤解。
當下,一些父母探索更多元的教養方式,希望保護好孩子的天性。這種探索有其積極意義。房車旅行、山林養育等非主流方式也被部分人接受和實踐,但在實踐中,一些探索也走向了極端,釀成了不少悲劇。更有父母迷信“棍棒教育”理念,以暴力代替教育。僅今年5月,就發生了多起父母在管教孩子過程中,毆打導致孩子死亡的案件。這些極端教養方式,折射出的是部分家長在育兒上的嚴重偏差。
家庭教育是“家事”,更是“國事”。父母絕非孩子的“所有者”,監護權更不等于對孩子的絕對支配權。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證未成年人營養均衡、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貫徹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等對家庭教育劃定了清晰的法律底線。
生活方式自由、教育創新絕不是犧牲、損害兒童權益的借口。好的教育絕不是制造另類,不能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總而言之,任何育兒探索都不能突破底線,必須在科學和法律的框架內進行。
對于各類極端教養方式,一方面,要強化法律的剛性,進一步細化“不當教育”的認定標準,對出現教育偏差的家庭及時介入,以長牙齒的執法有效呵護未成年人的權益,避免兒童發展受到不可逆的損害。另一方面,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培育科學的教育理念,避免家長走入極端教育方式的誤區。教育自由與兒童發展權并非對立,只有平衡家庭教育自主權與未成年人保護責任,才能讓每個孩子既能保持天性,又能融入社會,健健康康成長。
□據人民網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