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放學了,可我還沒下班。”——這或許是當下雙職工家庭最真實的無奈。即使家中有老人幫忙,碰上臨時有事,接送也會“斷檔”。
面對這一普遍的社會痛點,武漢東湖高新區五嶺社區探索出一條新路:通過發動社區力量,由“共享家長”輪流接送孩子,大學生志愿者輔導作業,家長下班后順路即可接回。這一模式被不少網友點贊,并呼吁在全國推廣。
“共享家長”的流行,蘊含著鄰里互助和社會治理的智慧。家長輪流接送孩子、志愿者輔導作業、孩子獲得陪伴與社交,如此“一舉多得”,不失為破解育兒難題的良策。在此模式下,寶爸寶媽、退休老人等有時間、有責任心的家長都可參與進來。其間善意的情感流動,值得稱道。
當然,探索初期,“共享家長”模式必然面臨一些問題。信任是第一道坎,有家長不敢讓鄰居照護孩子,怕出意外說不清;責任劃分更是難題,孩子接送路上出狀況,誰來擔責沒有定論;志愿者的顧慮也不少,作業輔導做不好,害怕引起爭執;托育服務也需考慮,如何平衡不同模式的發展。種種問題表明,推廣“共享家長”,依然任重而道遠。
從長期來看,僅靠社區遠遠不夠,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各層面共同支持,建立共享互助生態圈,增強社區融合和公共參與,賦能“兒童友好”“熟人社區”城市建設。
據社區負責人介紹,因項目剛起步,部分家長尚處觀望期,目前接送學生人數不多。社區將召開家長交流會,進一步聽取意見。同時,細化安全閉環措施,如完善志愿者管理、家校社三方聯動機制等。并且,“接回孩子只是第一步。如何提供更好的輔導、更有趣的課程和活動,是下一步重點”。
“規范”與“激活”并舉,推廣“共享家長”。如此,解家庭之困,聚鄰里之情,才能讓善意與責任并行,讓育兒之路不再孤單。
□評論員 韓靜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