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建筑承載著中華文明歷史印記,如何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日前,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重要文物建筑系統性保護三年行動方案(2026—2028年)》,為全省文物建筑構建起大保護、活利用的新格局,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打破“單打獨斗”構建大保護體系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不可移動文物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文物建筑保護,不只是文物部門的“單打獨斗”。《方案》明確,要構建“協調保護、融合發展的大保護格局”,同時,強化科技賦能,盤活資源優勢,統籌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保護與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到2028年年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建筑減災防災能力將大幅提升,安全防護體系進一步健全,研究性保護取得階段性成果,信息化技術得到有效應用。
面對文物建筑老化和自然損毀問題的挑戰,《方案》將“加大文物建筑搶救性保護力度”列為首要任務,系統開展以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為重點的保護現狀評估,針對屋面滲漏、梁架結構失穩、墻體開裂等安全隱患,按照輕重緩急原則每年實施一批搶救性保護項目。
結合黃河、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統籌考慮本體保護與周邊環境管控,每年實施20~30處重要文物建筑搶救性保護修繕、展示和環境提升項目。制定嵩山古建筑群、豫北太行山前片區等文物建筑密集區整體保護規劃,推動連片保護和整體展示。
每年實施一批搶救性保護項目
安全是文物保護首要大事,如何為珍貴文物建筑穿上“防護衣”?
《方案》提出,實施文物建筑“平安工程”,開展重要不可移動文物衛星遙感執法監測、重點文物建筑和博物館消防安全評估,提高文物安全管理規范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文物建筑安全防護能力。以文物建筑消防工程為重點,每年實施10~20項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三防”(安防、消防、防雷)項目,持續夯實文物安全基礎。
強化安全監管,加大文物安全巡護力度,實現未設立保護機構的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巡護全覆蓋。探索推動政府、企事業單位、個人為所有或實際使用的文物建筑購買文物建筑安全保險。
工作做在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案》提出,加強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工作,每年實施一批預防性保護項目,通過科學巡查診斷和風險評估,確定文物建筑保護等級和風險因素,采取日常監測、定期檢查等方式進行保護,延長文物建筑生命周期,降低后期搶救性修繕成本,提升文物建筑抵御災害能力。
實施“營造中原”計劃,遴選10處代表中華文明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區域特點的文物建筑及附屬彩塑、壁畫、彩畫進行文物建筑本體及周邊環境整體保護提升。通過“以干代訓”解決文物建筑領域人才短缺和技能斷層問題,逐步形成“工程孵化人才—人才提升工程”的良性循環。
提升科技賦能讓文物建筑“活起來”
文物保護能否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方案》明確,提升科技賦能文物建筑保護能力。
建設全省文物建筑數字資源庫,充分運用攝影測量建模、三維掃描等技術手段對20~30處價值較高、保護需求緊迫的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試點采集數字信息,逐步實現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建筑數字化管理全覆蓋。依托文物建筑數字資源庫進行二次開發利用,實施文物建筑數字化保護修繕創新示范項目,推動文創產品開發、影視創作傳播等活化利用工作。
如何讓文物建筑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方案》提出,推動文物建筑“活起來”。加快文物建筑數字資源轉化利用,建設中原文物建筑數字博物館,策劃河南文物建筑數字展覽等活化利用項目。
按照“一處一策”原則推動文物建筑開放利用,通過開設公共文化場所、開辦旅游休閑服務場所等形式,為社區服務、文化展示、參觀旅游、非遺技藝傳承等提供多樣化、多層次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記者 袁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