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古樹長歌 | 校園里有棵“樹爺爺” 200歲皂莢樹下的多彩課堂

        2025-10-09 來源:中原網 分享到:

        “1998年8月,我到淮河東路小學當老師,剛進入校園,就被院里枝繁葉茂的大樹吸引了,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皂莢樹,感覺很新奇,原來皂莢果是長得像個月牙一樣”,說起校園里的這棵皂莢樹,田園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它的情景。   


        田園是鄭州市二七區淮河東路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那年我才18歲,還是位剛畢業的姑娘,后來才知道,原來這棵樹已經是一棵200年的古樹了,比我們學校還老很多”。

        △枝繁葉茂的皂莢樹

        如今,田園已經在學校里度過了27年,對這棵皂莢樹再熟悉不過。這些年,她見證了無數孩子在這里歡笑、成長,收獲知識與友誼,自己從一位剛畢業的師范生成長為經驗豐富的班主任,并在2022年被評為“中原名班主任”,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而校園里這棵200歲的皂莢樹,它的樹蔭,是學校里的天然舞臺,學生們在樹下朗讀、展示才藝、奔跑、歡笑。這樣一位默默守護的“樹爺爺”,用自己的方式,參與了樹下每一位孩子的童年。

        △月牙一樣皂莢果

        01
        大樹下,沒有圍墻的課堂

        這棵長在淮河東路小學教學樓前的皂莢樹,高達20多米,枝干向四周舒展,像一把綠色的巨傘,守護著這一方充滿歡笑與夢想的天地。

        “我們小學是1963年建校,當時,這棵皂莢樹就長在學校的院子里”,淮河東路小學校長楊帆說,“可以說這棵樹是我們學校最早的成員,也是所有學生與老師共同的朋友。”

        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和古樹親密接觸,學校在樹的周圍設置了步行的棧道,又圍著樹干做了一圈長凳,在樹邊的墻上放置了書架,200歲的古樹下,成了學生們的讀書角。

        △樹周圍的步行棧道

        “小學語文需要鍛煉孩子們的閱讀和表達能力,皂莢樹下的讀書角不僅是孩子們看書的地方,也是他們分享讀書樂趣的地方”,田園告訴我們,“學校有個‘樹爺爺講故事’的活動,就是讓學生們利用課余的時間,在皂莢樹下大聲地朗讀,分享自己的讀后感。”

        齊心怡是二年級時參加的“樹爺爺講故事”讀書分享會,“那是春天的時候,皂莢樹下的環境特別好,我本來還擔心分享的時候會緊張,不過當我站在皂莢樹下,自己很快就放松了下來,整個分享的過程很輕松也很快樂。”

        當微風拂過皂莢樹葉,孩子們的誦讀聲與樹葉的沙沙聲交織成曲。在這棵見證了200年時光的古樹下,文字被賦予了生命,知識與好奇在稚嫩的心靈間悄然傳遞。

        △讀書角

        除了讀書分享,大樹下的空間還是學生們展示自我的舞臺。“每年的5月,我們學校都會舉辦藝術節,皂莢樹下就是學生們展示才藝的地方,尤其是下午上課前,這里可熱鬧了”,楊帆一邊說一邊給我們看她手機里保存的視頻。

        只見皂莢樹下被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圍在中心的女同學一襲水袖綠裙,手持一把扇子在跳民族舞,她時而柔臂輕舒,如枝條拂風;時而急速旋轉,讓裙擺綻開成初夏的蓮花,引來同學陣陣的掌聲。這掌聲,不僅獻給這驚艷的表演,也獻給這方獨一無二的舞臺。

        △皂莢樹下是天然的舞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周心妍在學校里參加民樂社團,吹竹笛的她很喜歡在皂莢樹下表演的時刻,“我覺得在樂器室里(吹竹笛)只是一個彩排,等我們來到皂莢樹下,看著這么多的同學圍過來,就跟真得在舞臺上演出一樣。通過這樣的表演,我們登上更大的舞臺也不緊張害怕了。”

        △高大的皂莢樹

        02
        心中的皂莢樹

        “我還記得開學第一天,我們一個班的同學在皂莢樹下的合影,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皂莢樹”,今年上五年級的周心妍說,“我想,等我畢業了,以后每次看到皂莢樹,我都會想起在自己在小學的快樂時光”。

        △皂莢樹下的合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皂莢樹下的合影,成為每一個淮河東路小學師生的集體記憶。

        在學校的走廊上,有一張這樣的合影,三位學生手持獲獎證書坐在皂莢樹下,那時,他們剛剛在鄭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一等獎。這棵皂莢樹,也是他們展示自己科技成果的起點。

        △走廊上的合影

        這棵200多歲的“樹爺爺”,學校采取了各種保護措施,不僅設置保護性圍欄和棧道,避免根部土壤被過度踩踏,還邀請園林專家對它進行“體檢”,防治病蟲害,定期修剪古樹的枯枝。這些措施既確保孩子們能安全地與古樹親密接觸,也將守護它的責任傳遞到每一位學生手中。

        皂莢樹用它全部的生機,為孩子們的童年撐起一片清涼與歡騰;學生們通過學習古樹知識,了解其生態價值,心中埋下了“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種子。

        △畫中的皂莢樹

        皂莢樹本身也為孩子們動手能力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枝繁葉茂的皂莢樹被學生們畫進了自己的作品里,掛滿枝頭的皂莢果成為學生們研究的對象。田園老師在學生中成立了研究型學習小組,他們開展的一項研究就是“皂莢果創造大變身”,學生們將皂莢果制成了肥皂、燈籠、掛件和拼圖等創意作品。“皂莢渾身都是寶,我們也希望同學們在制作手工的過程中意識到,等他們長大了,也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田園說。

        △皂莢果大變身

        “青青皂英,亭亭如蓋,蓬勃校園發春華;莘莘學子,百舸爭流,競相紙上斥方遒。”正如這篇淮河東路小學《少年說》中所寫,皂莢樹與學校已經融為一體,孩子在自然的懷抱中,獲得了“浸潤式”的成長。

        △皂莢樹陪伴學生成長

        夏天,皂莢樹巨大的樹冠投下沁人心脾的濃蔭,畢業的學生們爭相在這里合影留念;秋天,扁舟狀的皂莢果掛滿了枝頭,新入學的小朋友好奇地詢問著它的名字與用途。

        楊帆告訴我們,她最喜歡卻是春天的皂莢樹,“古樹剛發芽的時候,一樹黃綠色的嫩芽,特別新鮮,特別有生命力,就像我們身邊這些小學生一樣。其實想一想,孩子們和樹木很像,他們的成長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就像老話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