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古樹長歌 | 一棵老楊樹 藏著小村百年悲歡

        2025-08-06 來源:中原網 分享到:

        7月正午,40℃的熱浪炙烤著鄭州白沙鎮拆遷廢墟。滾燙的碎石硌得腳底生疼,我們跟隨小陳村畢大爺深一腳淺一腳穿過瓦礫堆。

        “快到了!那棵老楊樹的蔭涼能罩住半畝地呢!”老人指向廢墟深處。待撥開枯藤,一柄綠色巨傘轟然撞入眼簾——傘緣投下的蔭翳里,地表溫度驟降。

        △古樹綠蔭如巨傘

        “鄉親們都叫它老楊樹。”小陳村黨支部副書記畢振平的聲音從樹后傳來。他輕拍著發灰的樹干,“連我爺爺那輩人都在樹蔭下躲過日頭。”

        雖然它扎根在廢墟之中,但并未減損它的分量。樹影婆娑中,畢振平的話沉淀著敬意:“它156歲了,已列入鄭州市古樹名木,是咱們村不說話的守護者。”

        △高大的老楊樹

        古樹濃蔭里小村春秋

        望著這棵被廢棄村莊環繞的老樹,我忍不住想:它會被人遺忘嗎?城里的古樹甚至有漢白玉圍護,可它的周圍,只有碎磚、枯藤。

        “怎么會忘?”80歲的畢大爺往樹干上一靠,仿佛靠在一位老友肩頭。“這樹比我爹歲數都大。早年這兒有座關爺廟,民國年間一場大雨,廟沖得片瓦不剩,就它站在泥里好好的。”

        畢振平接過話頭,指尖劃過樹干上一塊凸起的疙瘩:“它見的事多著呢。舊時村里沒像樣的學校,識字人屈指可數。1945年有了新式學堂,貧民還是讀不起。解放初期,村民搭起三間土坯房當小學,政府派來公辦教師,才算有了正經學堂。1976年搬到畢橋東,蓋了28間瓦房,就是我讀的畢橋小學。”

        他眼里閃著光,仿佛回到了童年:“放學后書包一扔,就在樹下寫作業,蟬鳴混著讀書聲,是整個夏天的背景音。熱得慌了,把涼席鋪在樹根處,村民們搬來小馬扎,天南海北地聊。”他頓了頓,聲音輕下來:“夜里月光從葉縫漏下來,像撒了把碎銀子,我總愛數那些光斑。”

        △褶皺的老楊樹樹皮

        2015年,推土機的轟鳴打破了村莊的寧靜。瓦房成了瓦礫,學校沒了蹤影,村民們陸續搬進遠方的安置樓。窗明幾凈的屋子里,空調驅散了酷暑,暖氣消融了寒冬,可畢大爺他們總忍不住繞路回來。粗糙的手掌摩挲著樹皮,像觸摸一段溫熱的舊時光。“以前樹下多熱鬧啊,大人納涼,小孩追跑,誰有心事了,就對著樹悄悄說。”

        畢振平翻開《小陳村村志》,記著村里的變遷:過去住的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草房,如今是窗明幾凈的樓房,電器一應俱全。“日子是好了,可村民念舊。有位大娘住進高樓,總倚著窗往這邊望,說空調再涼快,心里也空落落的,得空就來樹底下坐會兒。”他說,“老樹成了廢墟里唯一的舊物標記,牽著大伙兒的念想。”

        △小陳村村志

        老楊樹下的生命品格

        這株巨樹的樹干得好幾個人合抱,靜靜矗立在廢墟之上。裸露的樹根像粗壯的青筋,深深抓著腳下的泥土,心形的小葉在樹冠上擠擠挨挨,透著股不服輸的勁兒。從一株幼苗到百年古樹,它躲過了風雨、災害,才有幸看著身邊的土地換了人間。

        △心形樹葉

        “楊樹屬楊柳科,樹干筆直,樹皮灰白帶縱裂,芽鱗多,還會泌出黏黏的樹脂。葉片互生,有卵圓形、披針形,邊緣帶鋸齒,頂端尖,底部圓。”鄭州植物園的林老師看完這棵古樹特意指出,“這是雌株,春天會飄楊絮,雄株是不會的。”

        “楊樹本是速生樹種,壽命不算長,適應力強、根系發達,喜濕又耐旱,在中緯度平原種得最廣。”林老師說,“能在人間煙火里挺立百年,太不容易了。”

        △綠意盎然的樹冠

        畢大爺最信這樹的“靈氣”。“楊毛毛蟲(楊樹花)揉碎了拌香油,小孩磕破了皮,抹上就好。”他指著樹杈,“咱村人就認這偏方,覺得沾了樹的精氣神。”

        別看它長在廢墟里,照料一點沒含糊。村民們自發組成護樹隊,定期來清理雜草、打藥防蟲,像呵護祖宗傳下來的老屋那樣上心。

        △古樹與新房

        小陳村的永恒坐標

        文學作品里的楊樹,總帶著離別與思鄉的意味,它高大挺拔的身姿,本就是堅韌的象征。如今這棵老樹獨自立在拆遷后的空曠里,枝葉卻依然向著陽光舒展。它見過關爺廟的興衰,看過學堂的變遷,望著瓦房變高樓、土路成通途,見證村莊在城鎮化浪潮中蛻變。

        △枝葉伸向天空

        它是否會被遺忘?

        當采訪結束時,我們又提及了那個問題,畢振平望向遠處拔地而起的新樓群,語氣篤定:“不會。所有村里長大的孩子,都會記得它。這片地方,將來會有新規劃,但老樹的位置,一定會在。”

        風穿過枝葉,沙沙作響。這株156歲的老楊,早已不是普通的樹。它是小陳村的錨點,是村民們心中不會褪色的坐標,在廢墟之上,守著一段滾燙的過往,也望著一片嶄新的未來。

        我在這兒

        白沙路與鳳棲街交叉口

        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

        「 編者按 」

        “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守護自然與文明的珍貴遺產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部我國首部針對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行政法規,以法律的堅實臂膀,為“綠色國寶”筑起全方位守護屏障。每一棵古樹都是活著的歷史典籍,守護它們,就是守護文化根脈,延續文明薪火。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古訓,在鄭州這片熱土上化作跨越時空的生命交響。從阡陌交錯的農耕時代到鋼筋森林的現代都市,鄭州的古樹守護著一代又一代人,忠實地記錄著城市版圖的滄桑巨變。

        中原網推出“古樹長歌·根脈中國——尋訪鄭州古樹”大型系列策劃報道。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鄭州的古樹,就像去見一個久未謀面的老朋友,探尋它們所蘊含的歲月故事。

        全城尋樹

        您家巷口可有會講故事的百歲樹翁?

        一棵古樹,一段往事,一腔鄉愁

        如您有古樹線索可與我們聯系

        我們一起守護城市年輪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