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石器時代或史前文化在一萬多年以來,經歷了從南到北的傳播過程。這一過程與氣候變暖密切相關。可以說在12000年前,華南地區,即現在的南寧、桂林一帶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一個集中區域,早期非常發達;到了一萬年前后,長江流域開始出現文化發展,由于農業形式的出現,文化逐漸向北擴散,到了9000年前后,逐漸向淮河流域轉移,并在黃河流域重新建立起來。”9月5日召開的“裴李崗時代與中華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提出,憑借稻作優勢,長江流域為黃河、黃淮一帶,尤其是中原地區的文化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養分。而因為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黃河流域的優勢在裴李崗時期開始確立,并一直延續到后來的仰韶、龍山時代,甚至夏商周時期,而裴李崗正是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崛起的中原“文化高地”。
在蔣樂平看來,距今8000年到9000年,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的文化高地此前已經轉移,并在黃河流域重新建立起來。“我個人認為,這一高地的形成有其基礎和各種條件,雖然我們對此尚未完全清楚,但后續的仰韶文化、龍山時代以及夏商周時期的發展,都表明黃河流域的中原一帶始終是文化高地。”蔣樂平說,黃河文明的“高地”很關鍵:水往低處流,人卻往高處走,文化的高低往往會產生一種“虹吸效應”,對周邊文化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一種吸引和輻射。
在蔣樂平看來,長江流域在相當長時間內都占據領先優勢,到了公元前8000年以后,也就是裴李崗時代開始以后,黃河流域第一次在文化上超過了長江流域,“高地”地位逐漸確立,至少從這個時候開始,黃河流域或者說裴李崗文化,在大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可謂“文化的綜合高地”。
“以稻作文明為核心、最早興起的文化,對后來的裴李崗文化產生了影響。正因為有了這種滋養,裴李崗文化才能夠崛起。”蔣樂平認為,長江流域的文化對后來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某個視角來看,這一過程涉及從長江到淮河再到黃河之間的氣候背景下的文化發展。中原的崛起,或者說黃河流域的建立,是從文化高地開始的,可以與長江文明進行比較,甚至取得優勢的階段。這種優勢的建立與長江文明的積極影響密不可分,值得我們深入關注和研究。”
蔣樂平認為,這就是統一的多民族中華文明的形成、即多元一體的過程。“中華文明‘多點開花’,不能忽視其他區域的貢獻,但中原地區依然是大家非常關心的重點。我們關注中原如何崛起,如何成為‘中國’,裴李崗就是我們第一個關注點。它是我們梳理黃河中游和中原地區文化源頭的重要時代。”蔣樂平表示,學界之前把仰韶時代更早的階段稱為“前仰韶”,而“裴李崗時代”這個概念的提出,就能概括和代表“前仰韶時代”的說法,進一步明確了裴李崗時代與中原的關系。
記者 左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