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文化與裴李崗文化存在相似之處,如大量使用石器、簡單的陶器以及平面式聚落布局的結構等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一致性,同時它們在經濟形態上也存在差異性,但這種差異并不影響以裴李崗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早段的各類遺存對中華文明早期形成和起源階段的貢獻。”9月5日舉辦的“裴李崗時代與中華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上,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華文明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其多元性和包容性,他在研究北方草原文明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作用和貢獻時也發現,雖然裕民文化并未直接受到裴李崗文化的影響,但兩種文化確實存在交流。隨著各地交流的頻繁,文化認同感會逐漸增強,這為文化認同奠定了基礎。
研討會上,孫金松在學術報告環節為與會嘉賓介紹了內蒙古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裕民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作為內蒙古中南部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遺存,裕民文化年代距今8000余年至7000余年,與遼西地區的興隆洼文化、中原地區的裴李崗文化同處于距今8000年前的文明起源時期,對于它們的生業模式、社會組織形式的研究,將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進程提供重要幫助。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探討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首要的就是包容性。中華文明包含了多種經濟形態的人群,以農業為主的裴李崗人群,以漁獵和稻作為主的跨湖橋、長江流域人群,以及以畜牧業或狩獵業為主的陰山以北人群。不同的經濟形態造就了不同的生活習慣、環境適應方式,乃至世界觀。”孫金松認為,中華文明最獨特之處在于,沒有任何一支文明是獨立發展起來的,它不斷包容、兼容其他文明,同時自身也在不斷強大。因而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兼容性極強。
“無論是文化還是文明,都不是單一的。縱觀歷史,我們的國家也是如此。它并沒有固守自己的單一道路拒絕接受外來文化。我們現在講的‘改革開放’也是這樣的做法。”
在孫金松看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開始時,很多力量都集中在仰韶文化階段,一路追溯至更早的裴李崗時代,“裴李崗和仰韶之間的傳承關系到底是什么,從裴李崗到仰韶,這么大的變化,中間的環節是什么……我這次來開會,一方面是來學習,最重要的還是來‘領作業’。”孫金松坦言,所謂“領作業”,就是此次研討會上大家提出的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最終我相信會匯聚全國史前考古的力量,以河南為核心來解決,以鄭州、以裴李崗為切入點來推進。鄭州、河南,未來的任務會更加艱巨。”
記者 左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