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凝翠、溫情涌動,手捧白菊的祭掃人群、綠意盎然的生態葬區,以及河岸旁搖曳的點點燈影……9月6日,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一場由鄭州市民政局、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新鄭市民政局主辦的“2025年鄭州市中元節節地生態葬活動”在河南福壽園進行。
這不僅是一次傳統節日的文明實踐,更折射出生態安葬理念在鄭州民眾間的深度普及——越來越多家庭主動選擇以“少占一寸土、多留一片綠”的方式緬懷親人,讓“綠色緬懷”成為這個中元節最動人的新風。
綠意延續思念 已經1052位逝者回歸自然
上午9時,福壽園生態葬區“長青苑”內,晨霧尚未完全散去,空氣中飄著青草與雛菊的淡香。這里沒有傳統墓葬的墓碑林立,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草坪、挺拔的樹苗,以及刻著逝者名字的小巧紀念牌,與自然景致融為一體。30戶家庭身著素色衣物,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沿著青石板小徑緩緩走向各自的安葬點位,腳步輕緩卻堅定。
“爸,您生前總說‘別給后輩添麻煩,也別占那沒用的地’,今天選了樹葬,這棵玉蘭樹以后每年春天都會開花,就像您還在陪我們看風景。”市民劉女士雙手捧著父親的可降解骨灰盒,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將骨灰盒緩緩嵌入樹下的專用安葬穴中,隨后接過丈夫遞來的鐵鍬,為樹苗培上第一捧土。
泥土落在樹根旁,發出輕微的聲響,仿佛是生命與自然的輕聲對話。劉女士告訴記者,去年參加園區的開放日活動后,看到樹葬區的整潔養護,她說:“讓親人與草木共生,比立一塊墓碑更有意義。”
郭先生帶著10歲的兒子也來到活動現場,“他知道奶奶要‘住’在大自然里,特意讓我買了她生前最愛的花,這樣的活動也能讓孩子明白‘生命回歸自然’的道理,比燒紙錢有教育意義多了。”
不遠處的政策咨詢臺前圍滿了前來咨詢的市民。鄭州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拿著《鄭州市生態安葬補貼政策手冊》,逐頁向市民講解:“我市的節地生態安葬活動已開展18年,只要選擇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葬形式,符合鄭州市戶籍或在鄭參保等條件,提交身份證、火化證明等材料后,會有1000元補貼金……”
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最新數據顯示,政策從2020年實施到今年4月底,全市已有1052位逝者的骨灰以節地生態葬形式安葬。
當清風取代煙火 點亮燈影里的“思念之光”
“您好,我們這里有免費的菊花,還有電子蠟燭,用這些代替紙錢鞭炮,既環保又安全,還能更好地表達對親人的心意。”福壽園主干道旁的“文明祭祀服務站”前,志愿者們正忙著為往來市民分發鮮花、電子蠟燭與環保祭祀倡議書。志愿者們一邊遞過一支白菊,一邊演示電子蠟燭的使用方法:“您看,這個電子蠟燭只要按一下開關就能亮,續航能達8小時,晚上也特別顯眼。”
市民周先生原本提著一個裝滿紙錢、紙元寶的袋子,在志愿者的講解下,他主動將傳統祭品放在服務站的“舊俗回收箱”里,換了一束白菊和一對電子蠟燭,對此他表示:“以前每年來祭掃,還得盯著火星,生怕引發火災。今年試著用鮮花,發現站在親人墓碑前,安安靜靜說說話,反而更能靜下心來緬懷。”
在“放河燈寄思念”的環節,市民們手持荷花燈,在河岸有序排隊。一盞盞河燈點亮,承載著對逝者的思念,隨波逐流,璀璨如星,也點亮了中元節的文明之光。沿著河岸的石階有序排隊,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平靜的期許。這些荷花燈由環保宣紙制成,燈座是可降解的塑料材質,里面裝著安全蠟燭,燈面上用馬克筆寫滿了思念的話語——“爺爺,今年家里的玉米收成好,您不用惦記”“媽,我學會做您愛吃的紅燒肉了,下次帶孫子來告訴您”“女兒,你在天上要開心,爸爸媽媽會好好照顧自己”,字跡或娟秀、或剛勁、或稚嫩,每一筆都裹著濃濃的牽掛。
市民王先生帶著年邁的母親來放河燈,老人坐在輪椅上,看著河面上的燈影感慨:“我老伴走了3年,以前每年都燒紙錢,今年兒子說放河燈更環保,現在看著這些燈,覺得心里暖暖的,就像老伴還在身邊一樣。”王先生表示:“以后每年都來放河燈,既不污染環境,又能讓媽開心,挺好的。”
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元節承載著慎終追遠的文化精髓,但焚燒紙錢、燃放鞭炮等祭祀方式易引發環境污染與安全隱患。我們倡導以‘厚養薄葬’踐行孝道,以文明儀式傳承優秀文化。呼吁市民以鮮花、寄語、網絡祭祀等方式,實現跨越時空的追思,既有傳統溫度,又具現代風尚。”
一“網”情深 “云”端祭掃情也真
這采訪中,記者發現,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采用“互聯網+殯葬”的新方式來緬懷逝去的親人。現場也有一些進行了生態葬,卻無法來到現場進行追思的家屬,福壽園早已在線上為大家掃除了一切后顧之憂,便利群眾網絡祭掃。
除了線下追思,掌上“數字紀念館”是綠色殯葬質的升級。時空郵箱、時空留聲機、老照片修復、人生微電影……掃描大廳里的二維碼,福壽園的“紀念家園”微信小程序推出的各種線上紀念項目讓3JI(記號、記載、紀念)理念深入人心——通過AI智能修復與動態影像重現,將逝者生前的珍貴照片影像和聲音悉心修復,并賦予溫暖的動態展現。
“這不僅是一場追憶,更是一場溫暖的相聚。去年因工作未能見父親最后一面,這份動態影像彌補了我終生的遺憾。”現場,剛剛在小程序上上傳圖片,為父親制作了一部專屬微電影的小龍,望著屏幕上與好友一同爬山的“父親”紅了眼眶。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這種數字化儀式不僅省去了異地奔波的萬元花費,更讓告別儀式從“標準化流程”變成了“定制化回憶”。數據顯示,使用數字禮廳的家庭,后續家庭矛盾發生率下降37%。當所有牽掛都能及時參與,遺憾自然少了。
“相較于形式,祭祀更應看重的是心意。當人們在內心懷念逝去的親人時,只要心中保有對親人的眷戀,無論是墓前祭掃還是代祭遙祭,都是最好的紀念。”福壽園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在鄭州,生態安葬不再是“小眾選擇”,而是越來越多民眾的“心之選”。對先人的緬懷,不再靠煙火繚繞來表達,而是靠一份真心、一份對自然的守護,在傳統節日里,書寫著文明與溫情的新篇章。
對此,鄭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鄭州市將繼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多元形式宣傳綠色殯葬理念,并進一步豐富文明祭祀形式,讓“綠色緬懷”真正融入民眾生活。
本報記者 陶然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