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鞏縣石窟的當代風貌
——訪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成都市攝影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袁蓉蓀
“看完展覽,我最大的感受是‘意外’,意外于規模并不大的鞏縣石窟,經過攝影家們的辛勤努力,能最終呈現出規模如此大的、質量如此高的展覽。”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成都市攝影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袁蓉蓀對此次展覽不吝贊美。
除了“意外”,袁蓉蓀還深感“震撼”,震撼于攝影家們捕捉、提煉出的各個細節,表現形式是如此的豐富,呈現效果是如此的精微。“從展品中可以看出,鞏義的攝影家們確實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們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充盈于光影之間,令人感動。”
作為石窟攝影大家,袁蓉蓀對光線的使用、展覽的呈現等也頗有心得。“石窟攝影的光線不宜過于生硬,不能為了打光而打光,我們要努力化技巧為無形,這樣才能達到比較高的藝術境界。而在展覽內容上,也可以嘗試更加豐富的藝術表達,呈現更加多樣的藝術風格。”袁蓉蓀說。
在袁蓉蓀看來,石窟雖已默守千年,但它仍與當代人們產生著奇妙的關系,不同時代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生活與情感,不同的攝影技術呈現出不同的光影面貌,后代的人們可以繼續拍攝石窟,卻無法拍下當下的生活。而攝影家們也應努力表現出這種不可替代的當代性,這其中包括石窟本身的面貌、人們對石窟的情感、百姓的精神生活等,努力用當下的攝影技術去呈現鞏縣石窟的當代性表達,這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專題撰文 本報記者 李居正 秦華 專題攝影 本報記者 李新華 徐宗福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