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響應
防汛物資備齊待命
昨日,中州大道紅專路隧道邊,幾臺龍吸水等防汛車輛停在旁邊待命 本報記者 周甬 圖
金水西路隧道防汛物資完備 本報記者 徐宗福 圖
本報訊(記者 王戰龍)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消息,鄭州市氣象臺8月5日23時10分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根據《鄭州市防汛應急預案》有關規定,經綜合會商研判,市防指決定于8月5日23時30分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響應。
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要求,各區縣(市)、各有關部門要迅速進入應急狀態,按照預案規定落實預警措施和應急響應行動。要密切監測雨水情變化,及時會商研判和指揮調度,各級各類責任人要立即上崗到位,緊盯易積水區域、橋涵隧道、地下空間、漫水橋、涉山涉水景區等重點部位,不間斷開展巡查值守,必要時果斷采取臨時管控措施。要提前在重點區域預置搶險救援力量,遇突發情況第一時間處置。要突出抓好山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防御,強化施工營地、景區、農家樂等外來人員防汛安全管理,落實臨災預警叫應機制,按照“四個一律”要求提前組織危險區群眾避險轉移,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要強化值班值守和信息報送,重大險情、災情,特別是人員傷亡、失蹤等信息要第一時間上報,堅決杜絕遲報、瞞報、漏報。
■節令
今日立秋
8月7日,我們迎來立秋節氣。立秋在每年公歷8月8日前后,農歷七月左右,太陽達到黃經13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揫,同“揪”,就是聚斂、收集的意思。中國傳統以立秋作為秋季的開始,此時處于夏秋交替之際,暑熱依然顯著。
據新華社上海8月6日電
暑運鋼軌上的熱辣滾燙
工作人員在進行道岔檢修作業
冒著高溫指揮若定
暑運列車如織,鄭州鐵路客流持續走高,鋼軌在持續高溫的灼烤下,悄然承受著巨大壓力。8月6日,記者走進鄭州高鐵基礎設施段鄭州東城際綜合維修車間了解鄭州鐵路暑運背后的故事。
炎夏雨后,悶熱如舊。午后13時,太陽高懸頭頂,鄭州高鐵基礎設施段鄭州東城際綜合維修車間室外熱浪陣陣,如同一個巨大“火爐”。此時,維修車間副主任王崇明和同事關利杰、李建國、張辰、張建東等人早早等候在作業線旁,準備進行當天的檢修作業。
“我們的作業時間是下午1點到4點,因為只有這個時間段才不會和白天的行車高峰和夜間檢修作業發生沖突,因此我們的工作是在烈日炎炎下進行的。”王崇明告訴記者,因夏季午后為列車行車間隙,且高溫下鋼軌狀態更易暴露隱患,這個“天窗期”是排查脹軌故障的關鍵時段。
王崇明說:“我所在的站場內設72條存車線,被稱為中原高鐵‘陸地航母’,每日有174標準組動車組由此駛向全國,到了晚上完成一天運輸任務的動車組列車便會再次通過動車走行線返回存車場。高鐵線路維修作業大多數在夜間列車停運時間進行,但我所在的班組恰恰相反,需要利用每日13時至16時的行車間隙,對動車走行線進行全面的維修保養。保障鐵道的通暢和平順度是我們檢查的重中之重。”
“命令號核對無誤,所有人員準備進入封閉網。”13時10分,隨著“天窗”作業命令的下達,王崇明等人身著反光馬甲的作業組成了股道間跳動的“小黃點”。他帶隊穿梭在滾燙的鋼軌間,時而半蹲在滾燙的石砟上用塞尺測量尖軌密貼度,時而起身揮動檢查錘在“當當當”聲里辨聽螺栓緊固程度,汗珠滴落在鋼軌上瞬間被蒸騰。為了方便作業,他們還要時不時地俯下身子貼近軌道面進行操作,在毫無遮擋的站場里,一股股熱浪撲面而來,不到5分鐘檢修工人們便已是渾身大汗。在近3個小時的“天窗”作業中,檢修工人們需要全程承受曬和燙的雙重“烤”驗。
“雖然現在室外溫度顯示是38℃,但此時鋼軌面溫度已經接近60℃,長時間的高溫會導致鋼軌受熱膨脹,如果軌道縫隙過小,就必須采取措施,否則極易造成脹軌風險,影響行車秩序。”王崇明表示,“其實這是我們夏季高溫時段的常態化工作,每年幾乎都要持續50天左右,盡管很辛苦,但看著一趟趟高鐵列車安全駛過,就覺得再累也是值得的。”
“正是因為烈日下有這些檢修師的堅守,為動車組運行把好了第一道安全關。”王崇明說,在高溫下作業,對于他們自身和設備都是考驗,即使頭頂烈日也要保持不驕不躁,將標準控制在毫米級別。對設備來說,在這么極致的高溫狀態下,也要保持安全平穩運行。所以這就要求檢修工要做到人機的完美配合。
16時整,3小時作業結束。王崇明和同事們喝上了可口的酸梅湯,隨著“咕咚、咕咚”兩聲,王崇明等人抹嘴笑道:“這口下去,比空調還管用!”
據介紹,持續高溫下,為了應對高溫天氣對室外作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國鐵集團鄭州局積極優化調整崗位作業計劃,減少高溫時段戶外作業頻次,及時發放防曬霜、飲用水、綠豆等防暑降溫用品,充分保障干部職工高溫作業安全,為一線筑起防暑屏障。
本報記者 張倩/文 李新華/圖
多家航空公司升級“愛寵進客艙”服務
帶“毛孩子”一起咋飛?
暑期正是全家出游的最佳時間,可除了“熊孩子”,家里的“毛孩子”想要一起飛可咋辦?因為這事,暑假有旅行計劃的王女士沒少操心。當聽說近期有升級的“寵物進客艙”服務,她也想體驗一下。據了解,多家航空公司升級了“愛寵進客艙”服務。那么,寵物坐飛機都有哪些具體要求和規定呢?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探訪。
新場景
“寵物進客艙”成為新常態
今年暑運,“寵物進客艙”已成為新常態。今年以來,南航、東航、深航、海航等多家航司密集升級“寵物進客艙”服務,旅客可與寵物全程同艙相伴。
不同于寵物通過飛機貨艙運輸的傳統模式,南航此次推出的“愛寵進客艙”服務首次將寵物乘機場景升級至客艙,既讓攜寵旅客出行更放心便捷,也大幅優化寵物的出行體驗。
7月1日起,南航“愛寵進客艙”服務在原先覆蓋廣州、上海虹橋、北京大興、深圳、哈爾濱、烏魯木齊、海口、三亞、大連等9個場站的基礎上,持續拓展至沈陽、長春、武漢、長沙、南寧、鄭州、貴陽、重慶、杭州、上海浦東等10個場站,覆蓋超200條直達航線,更大范圍惠及攜寵出行旅客。
攜帶寵物進客艙的旅客,原則上安排在經濟艙最后一排靠窗戶的座位,寵物需放置在前排座椅下方,如果有空位的話,旅客也可以購買聯排座位安放小寵物。
出行前,旅客要提前準備好動物檢疫合格證明以及小動物疫苗注射證明,提前準備好尺寸符合規定的寵物箱以及必備的寵物用品,提前做好寵物身體清潔,按要求為犬類全程佩戴口套。需注意的是,購買該服務的旅客須年滿18周歲,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與陪護能力;每名旅客僅可攜帶一只家庭馴養的小型狗或貓進入客艙。
海南航空僅接收由家庭馴養的狗、貓“進客艙”,現階段僅在鄭州、成都、蘭州、海口、西安、上海浦東、上海虹橋、深圳、廈門、太原、合肥等出港的國內部分航班的經濟艙上實施。窄體機每個航班最多帶入4只寵物,寬體機每個航班最多帶入6只寵物。每名旅客最多可將兩只寵物帶入客艙,其中一人兩寵僅支持兩只寵物一只占座、一只不占座。
祥鵬航空國內直達航班經濟艙“寵物進客艙”現階段可在鄭州、昆明、海口、成都天府、西雙版納、上海浦東、麗江、重慶、合肥等出港的國內直達航班的經濟艙上實施。
新體驗
“寵物進客艙”服務不便宜
記者以8月12日從鄭州飛往重慶,需要帶一只10斤以內的貓咪,申請“寵物進客艙”服務,咨詢了部分航空公司的客服人員。
南航客服表示,南航直達航班的經濟艙可以申請“寵物進客艙”服務,但要看一下有沒有配額,因為每個航班限制4只,每人最多只能帶一只,而且大型犬只不能帶。要自備那種軟包的寵物箱,還有寵物檢疫證明(疫苗接種本)。軟包寵物箱的尺寸長、寬、高分別不能超過35厘米、28厘米、24厘米。此外,要給寵物自備一件衣服或者毛毯之類的,還有口罩和尿不濕。
南航還為攜帶愛寵出行的旅客,推出“愛寵單獨飛”“愛寵同機飛”“愛寵進客艙”等個性化服務,并在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落地“愛寵驛站”“愛寵樂園”寵物出行服務專區,為旅客打造全流程一站式寵物運輸服務。
收費標準為:放置在座位下方,航距小于2000公里,1299元/航段/只;航距大于2000公里,1499元/航段/只。放置在座椅上,根據航班剩余座位情況,在機場值機柜臺購買升級服務產品,額外一個座位400元,額外兩個座位600元,而且僅支持寵物收運柜臺購買。
此前,廣西北部灣航空自2024年5月15日起推出“愛寵出行”服務,目前已覆蓋太原、南寧、成都天府、濟南、海口、西安、烏魯木齊、合肥、鄭州、重慶、青島、沈陽、石家莊、福州、哈爾濱等15個機場,服務收費標準為1399元/航段/只。
新知識
寵物坐飛機這些細節要了解
航空公司可以托運寵物,但需滿足特定條件和流程。
國內航班寵物托運:多數航空公司允許攜帶寵物托運,但需準備動物健康免疫證明,需提前接種疫苗并確保與乘機時間間隔至少21天。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由當地動檢部門開具。需提前向航司申請并確認艙位。
寵物進客艙服務:旅客可與寵物同艙,但需注意這幾點。一是?座位安排?:通常安排在經濟艙最后一排靠窗座位,寵物放置于前排座椅下方。二是?機型限制?:需具備供氧能力的貨艙機型(具體機型可咨詢航司)。三是?特殊情況?:懷孕或哺乳期的寵物、短鼻犬種(法斗、英斗 )等不予承運。
交運的小動物應無傳染病,同時還應出示以下運輸文件:縣(區)級以上檢疫部門出具的動物檢疫合格證明,證明需在有效期內且列明的運輸方式包含航空運輸。而且,提醒旅客乘機時攜帶相應證件,證件的有效性由機場相關聯檢單位審批為準,航空公司僅做申請,不承擔證件有效性的責任。動物檢疫合格證明上的申請人原則上要跟乘機人一致,如果不一致,確認該證明為所托運的寵物的情況下可以辦理托運手續。
本報記者 魯燕
胃腸不適、曬傷多發?
中醫支招健康過“三伏”
正值“三伏”,天氣悶熱潮濕,胃腸不適、曬傷、“空調病”等健康問題多發。中醫藥學蘊含豐富的養生智慧,在防暑降溫、祛濕調理、增強免疫力等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5日舉行主題發布會,邀請中醫專家介紹夏季養生防病妙招。
清熱解暑,預防中暑和曬傷
高溫天氣如何預防中暑和曬傷?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宋坪提示,夏季應盡量穿輕薄、寬松、透氣的棉麻衣物,佩戴寬檐帽、太陽鏡或使用遮陽傘,并根據膚質選用防曬產品;高溫天氣人體出汗多,水分和鹽分流失較快,應多喝白開水和淡鹽水補充體液;飲食以清淡為主,多食西瓜、黃瓜、綠豆湯等食物以清熱解暑、養陰益氣;保持室內通風良好,適度降溫,使用空調時溫度不宜過低。
此外,“桑拿天”的高溫高濕環境對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體質虛弱者影響較大,需予以特別關注。
天氣炎熱,鍛煉也應“天人相應”,不宜一味追求高強度。
“針對暑多夾濕的氣候特點,鍛煉以‘護陽防暑、微微出汗’為總原則。”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建議,在早晨6點到8點或傍晚5點到7點選擇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運動,促進氣血運行,避免大汗傷津。
健脾化濕,防范胃腸道不適
暑期出游,一些人發生水土不服,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在中醫看來,其核心在于脾胃運化功能受損。
“要遵循‘飲食有節、循序漸進、起居有常’的原則。”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魏瑋建議,初到異地時,避免立即食用辛辣、油膩或生冷食物,應先選擇溫和易消化食物,主要搭配清淡蔬菜;隨身攜帶可防暑化濕的藿香正氣散、可消食和胃的保和丸;還可配合每日晨起按揉足三里穴,或做八段錦的“調理脾胃須單舉”動作,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不適癥狀較輕時,可以嘗試中醫食療。魏瑋舉例說,當出現腹脹不適時,可以選擇山楂、炒麥芽等茶飲,幫助消食導滯;若有惡心嘔吐,可取生姜3片、紫蘇葉5克,用沸水沖泡后加少許紅糖溫服。
魏瑋提示,暑期飲食關鍵在于“防寒護陽、健脾化濕”,應注意“三宜三忌”——宜以溫茶代冷飲,宜食當季溫性果蔬,宜用辛香調味增食趣,忌大量食用冰鎮飲品,忌生食海鮮,忌空腹食用性質寒涼蔬果。
護陽祛濕,應對“空調病”和濕疹
空調是夏季不可或缺的降溫工具,但長時間待在空調環境中,人體容易出現鼻塞、頭痛、關節酸痛、乏力等所謂“空調病”癥狀。
魏瑋建議將空調溫度設在22℃到26℃之間,以防毛孔驟閉導致衛陽不得宣發;將房間濕度控制在30%至60%;避免空調直吹人體,尤其頸部、背部、膝關節或神闕穴、涌泉穴,防止損害陽氣;睡覺時用薄毯覆蓋臍腹部;每開空調2至3小時就應開窗通風。
高溫高濕的環境還會讓皮膚容易出汗、潮濕,促進細菌和真菌繁殖,加之一些人皮膚屏障較弱,導致濕疹在夏季較為常見。
宋坪說,針對暑期濕疹,不但要緩解皮膚癥狀,更應注重調理體質,如避免食用易助濕生熱的辛辣刺激、油膩厚味食物和海鮮等,多吃清淡開胃、利濕促消化的蔬菜水果等,從根本上防控病情發展。
據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
這個“老年病”盯上年輕人
專家:吸煙、酗酒、熬夜等高風險行為與心梗密切相關
近期,30歲的鄭州市民王先生可謂是在“鬼門關”走了一遭,他因突發胸悶、大汗被送入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急診科。經診斷,他被確診為“急性冠脈綜合征”,冠狀動脈左前降支(LAD)中段100%閉塞,所幸通過緊急手術搶救成功,現病情趨于穩定。然而,幾天前一名19歲男孩卻沒這么幸運,他在劇烈運動后飲用冰鎮飲料,突發心肌梗死,搶救無效離世。
我們在感嘆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消逝的同時,也應該察覺到,之前冠名“老年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正從不良習慣和行為中慢慢吞噬著中青年的生命……
心肌梗死盯上了年輕人,數據很殘酷
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23》顯示,35歲以下心肌梗死患者占比已從2010年的5%上升至2023年的18%。因此,有專家指出殘忍的真相:“過去,心梗多見于60歲以上人群,但現在30~45歲的中青年患者占比逐年攀升。”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內科兼心內六病區主任厲菁補充稱,根據《中國急性心肌梗死注冊研究(CAMI研究)》和《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35歲以下急性心肌梗死(AMI)發病率約占全部AMI的3%~5%,但這一群體的發病率正以年均5%~10%的速度增長。更值得注意的是,35歲以下心梗患者中,男性占比高達90%以上,提示年輕男性是高風險人群。
“年輕患者往往缺乏典型癥狀識別能力,且對疾病的嚴重性認知不足。”厲菁強調,“這直接導致就診延遲,錯過最佳救治時機。”
這些行為和習慣容易誘發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本質上是心臟供血血管突然堵塞,導致心肌壞死。”厲菁解釋,“年輕人之所以患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她列舉了年輕人常見的不良行為和習慣。邊運動邊喝冷飲以及劇烈運動后立即喝飲料的行為,則可能成為壓垮心臟的“最后一根稻草”。19歲男孩的悲劇正是這一行為的直接后果:運動時心臟處于高負荷狀態,突然攝入冷飲會導致血管劇烈收縮,進一步減少心肌供血,誘發急性血栓形成。
熬夜已成為年輕人的“標配”。長期熬夜會擾亂內分泌系統,增加炎癥因子水平,同時導致血壓波動。一項發表于《Nature》的研究證實,每晚睡眠少于6小時的人群,心梗風險比睡眠7~8小時者高出48%。
與此同時,外賣高油高鹽、過度依賴加工食品、含糖飲料攝入量超標等習慣,正在掏空年輕人的心臟。數據顯示,我國18~30歲人群日均鹽攝入量高達10克,而反式脂肪酸攝入量超出WHO標準3倍。高鹽飲食會升高血壓,而高脂肪攝入則直接導致血脂異常,兩者共同作用會加速動脈硬化進程。
此外,上班族平均每天久坐10小時,缺乏運動會導致體重增加、血脂異常。研究發現,BMI≥28的年輕人,心梗風險比健康人群高出3倍。而吸煙與酗酒則是另一對“致命組合”,吸煙會直接損傷血管內皮,酗酒則會導致血壓驟升。
數據顯示,每日吸煙超過10支的25~35歲男性,心梗風險是不吸煙者的5倍。厲菁特別指出:“35歲以下心梗患者中,男性占比高達90%以上,這與吸煙、酗酒、熬夜等高風險行為密切相關。”
突發心肌梗死急救小知識
“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是心梗救治的核心原則。心肌細胞一旦死亡無法再生,越早開通血管,挽救的心肌越多,生存率和預后越好。一旦發現患者胸痛持續不緩解、伴隨大汗、呼吸困難等癥狀,應立即采取行動。
首先,患者必須立刻停止任何體力活動,原地休息,避免因運動加重心臟負擔,很多患者試圖“硬撐”到醫院,結果因心律失常或猝死失去搶救機會。因此,家屬或旁觀者應第一時間撥打120,切勿自行駕車送醫。救護車配備有心電圖機和急救藥品,可提前啟動“胸痛中心綠色通道”,大幅縮短救治時間。在等待救護車的過程中,若患者意識清醒且無阿司匹林禁忌癥(如過敏、出血風險),可在急救人員指導下立即嚼服300毫克阿司匹林腸溶片。阿司匹林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有效減緩血栓形成,為后續治療爭取時間。同時,需解開患者衣領,平躺或采取半臥位,確保呼吸道暢通;若患者意識喪失,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CPR)并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
此外,焦慮和恐懼會加重心臟負擔,家屬或旁觀者需保持冷靜,用溫和的語言安撫患者情緒,避免其過度緊張。守護心臟從日常健康生活習慣做起,心肌梗死年輕化并非不可逆。
“心梗年輕化,不良生活作息是罪魁禍首!預防刻不容緩!”厲菁提醒說,要想防患于未然,還需從日常的生活習慣做起。向熬夜宣戰,規律作息,保證7~8小時睡眠,避免熬夜;通過運動、冥想等方式釋放壓力;健康飲食是基石,選擇低鹽、低糖、低脂的健康食品;戒煙限酒,吸煙是心梗獨立高危因素,必須徹底戒除,嚴格限制酒精!厲菁特別提醒,管理好體重與“三高”,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關注家族史,如有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男性<55歲,女性<65歲),需更積極篩查和預防。
健康從來不是一場賭局,健康不是“拼”出來的,而是守護出來的。心梗的種子往往是在年輕人日常放縱和不注意之下生長的,這些行為看似無害,實則步步緊逼心肌的極限。用科學健康的生活守護心臟,讓心臟在健康習慣上蓬勃跳動。
本報記者 黃棲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