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路上附近的蘇式老建筑
在國棉四廠中街,鄰里嘮嗑中時常夾雜著蘇、滬、浙等地口音,他們衣著干凈整潔,言談舉止儒雅大方,彬彬有禮。“這些阿姨都是國棉廠的退休職工,他們從南方來鄭州幾十年了,為鄭州的紡織工業做出巨大貢獻。”中原區棉紡路街道四棉西社區黨委書記馮建紅說。
十萬紡織人 會師鄭州揮灑青春
1954年,19歲的上海青年袁鴻崗背著臉盆,手提木箱,風塵仆仆從上海趕來,支援鄭州建設。“正趕上下雪,鄭州的天冷,心也涼了。”袁鴻崗走出鄭州火車站,深一腳淺一腳趕到駐地——幾個搭在荒地的席棚。“真想掉頭回去。”但是,創業激情留住了他。
彼時,國家“一五”計劃正在實施。戰鼓擂動,千軍萬馬揮師鄭州,從1953年到1958年,國家在鄭州投資,以一年一個廠的驚人速度,相繼建起了一廠、三廠、四廠、六廠、五廠5個國營大型棉紡織廠。投產后,10萬紡織大軍穿梭棉紡路,在生活區和廠區之間兩點一線忙碌著。
一條棉紡路,從東到西,不過3公里,卻像長長的時光隧道,在每一個時間站點,標注鄭州紡織工業的輝煌。
1957年,鄭州紡織工業總值為14347萬元,占鄭州市工業總產值的36.22%,躍居鄭州工業第一位。
1958年,國棉四廠研制出我國首臺噴氣織機。
1959年,6家國棉廠(含國棉二廠)為鄭州棉紡織業創造的工業總產值為4.5億元,比新中國成立時的1949年增長了460倍。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紡織工業一直都是鄭州市經濟發展的領跑者。數據顯示,經濟效益最好的年份是1981年,棉紡織行業實現利稅3.3億元,占同期鄭州市全部地方財政收入的70%,創歷史最高水平。
一條時尚街 引領新潮流
“當時的棉紡路并不寬闊,只是介于廠區和生活區之間的一條小土路。”國棉四廠老職工介紹說。然而,就是這樣一條狹長的土路,卻承載了無數紡織人的青春,他們用人生最美妙的時光穿梭于“兩點一線”,投入轟轟烈烈的鄭州紡織工業大發展之中。
鄭州的棉紡廠承擔著“解決全國人民穿衣問題”的重任,責任重大,使命在肩。棉紡廠建成后,缺乏熟練的紡織工人,國家出臺引導政策從蘇、滬、浙等地抽調大批女工支援鄭州市。盡管來了南方工人,鄭州市紡織女工缺口仍然很大,幾個棉紡廠又從信陽、商丘、周口等地急招大批女青年,“10萬紡織大軍”投入緊張的生產中,24小時機器不停,人員三班倒。
從此棉紡路成了一條“時尚街”。從上海、無錫、青島等大城市匯聚于此的時髦姑娘們,喇叭褲、布拉吉連衣裙等大城市的時尚元素也被引入鄭州。下班時他們身著流行時裝,穿行大街小巷,就像一場場時裝秀,也成為當時獨特的風景線。隨著技術進步和產品煥新,鄭州先后建立了毛紡廠、麻紡廠、絲織廠、針織廠、印染廠、內衣廠和化纖廠等各類紡織工業企業,傳統紗錠織染成時裝布料,做成的服裝遠銷國內外市場,影響時代潮流。
量質提升 挺起鄭州紡織脊梁
在“七五”和“八五”計劃期間,鄭州市紡織工業更是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和設備更新,顯著提升了行業的裝備水平。鄭州蘭雀公司生產的“蘭雀牌”純棉靛藍防縮牛仔布在1991年榮獲國家金質獎,其生產線甚至吸引了世界著名服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的專程考察。同時,三棉公司生產的“嵩山牌”精梳滌棉府綢和四棉公司生產的“鳳凰臺牌”精梳滌棉細布也雙雙獲得國家銀質獎,眾多產品更榮獲紡織工業部的優質產品獎。
鄭州市棉紡織企業生產經營能力不斷增強,先后建成一大批大中型工業生產項目,如國棉五廠引進了先進的3000頭氣流紡,國棉四廠引進了國際先進紡織設備,形成了一條能生產各類高質棉紗與優質坯布的生產線。到1990年,鄭州市棉紡織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91億元,比1985年提高16%;實現稅利1.273億元,比1985年提高21.47%。當年鄭州市有大小棉紡織廠23個,總規模6萬枚紗錠。
1991年,經河南省政府批準,河南嵩岳紡織工業集團組建成立(簡稱嵩岳集團),該集團整合了鄭州市7家紡織企業:國棉一廠、三廠、四廠、五廠、六廠、鄭州印染廠和鄭州色織印染廠。
1997年,鄭州市政府組建成立鄭州市紡織國有控股(集團)公司,與河南嵩岳集團合并,統一管理鄭州市屬紡織、印染、服裝、化纖等國有資產。
統計顯示,從1951年到2009年,國家對鄭州紡織工業投入不到5億元,同期財政稅利100多億元,占鄭州市同期財政收入的一半。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市場變化,棉紡廠效益越來越差,先后破產、改制。
“我1995年退休,沒有回上海,而是留在鄭州。畢竟,這有我們的光榮和夢想。”90多歲老人袁鴻崗介紹,從他19歲來鄭州,到現在已經完全融入鄭州,這里已經是他的家,也是兒孫們的家。
老物件見證榮光 博物館珍藏棉紡記憶
斗轉星移,70年后的今天,鄭州紡織工業輝煌的歷史也定格在國棉三廠老廠址建起的鄭州紡織工業博物館。在原國棉三廠辦公樓與車間等文物建筑的基礎上建起的博物館,展出的老照片與舊物件,再現上世紀榮光,感受那段輝煌的鄭州紡織工業歷史。
20世紀50年代,鄭州國棉一廠、三廠、四廠、六廠、五廠5個棉紡廠生活區,由蘇聯專家設計的具有鮮明風格的龐大蘇式建筑群林立,是當時鄭州的標志性建筑。至今國棉三廠內還保留有30余棟蘇式風格的住宅樓,住宅樓帶有明顯蘇式風格,方正的樓體,斗篷式大屋頂。外墻粉刷成淺白或米色,露出青磚“筋骨”,華美中又不失莊嚴肅穆,被列入鄭州市優秀近現代建筑。
時光荏苒,一代紡織人的青春和年華被定格在眼前。“這些都是我們青春歲月中最珍貴的記憶。”一位老人說。在鄭州紡織工業遺址博物館的簽到處,人們也紛紛留言,表達著對這個歷史時期的深深眷戀。
留住城市記憶 崛起歷史文化街區
“留住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脈,讓人們記住鄉愁。”一代代紡織人的榮光不僅定格在那個火熱的年代,也將以另一種形式重生,讓人們記住他們為時代發展做出的貢獻。當前,中原區正加快推進鄭州市國棉三廠歷史文化街區建設,通過修舊如故、補新如故、新建融故的設計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蘇式建筑風貌,同時對內部結構進行系統性改造,更貼合商業經營的實際需求。
日前,記者走進鄭州國棉三廠生活區,30余棟蘇式風格的住宅樓已經被圍擋擋住,里面正是熱火朝天的改造場面。根據鄭州市國棉三廠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24—2035年)方案,鄭州市國棉三廠歷史文化街區規劃范圍包括棉紡路、桐柏路、建設西路和工人路所圍合的范圍以及棉紡路北三廠大門、辦公樓及車間區域,總面積36.5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14.0公頃,建設控制地帶范圍22.5公頃。目前,由原國棉三廠車間、辦公樓所改造的鄭州紡織工業遺址博物館作為項目首開區已正式開業運營;棉紡路以南生活區改造部分,21棟蘇式建筑(四個組團)正在加緊改造中,項目運營團隊累計對接商戶542家,達成初步意向195家,預計最終將有200余家品牌落位街區。
項目突出紡織元素和地域特色,統籌產業、消費、文化等功能,以三廠中街為中軸線,劃分“一街區、三中心”四個主題組團。定位以文化創新、青年時尚、快樂生活為核心,依托現有蘇式老建筑,引入旗艦零售、文娛藝術、特色體驗、潮流餐飲等特色商業,融合吃、住、游、購、娛、辦多元要素,打造以紡織元素為特色、以文創博覽為基礎、以產業辦公為補充、以體驗旅游為支撐的都市旅游歷史文化街區,通過“首店經濟”引領新業態落地。
本報記者 孫志剛/文 馬健/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