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實
嵩山魏巍,黃河湯湯。
山河之間,地闊天廣。
晨光中,比亞迪工廠里機械臂如樂手揮棒,以金屬關節演繹工業交響;正午時,網格員們仍在為群眾“急難愁盼”忙碌,用腳步丈量民生溫度;夕陽下,賈魯河水域疣鼻天鵝家族悠游其間,溫馨畫面讓人流連忘返;夜幕中,年輕人在商都遺址公園激情起舞,激蕩起古老商都的煥彩新生……
從科技前沿到產業高地,從開放窗口到創新搖籃,從河渠湖畔到文化遺址,從繁華都市到美麗鄉村,鄭州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悄然發生著令人矚目的可喜變化,奏響著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強音。
(一)
今天,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召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河南、鄭州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聚焦“兩高四著力”重大要求,加快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在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中挑大梁、走在前。
“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農業強省,著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以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治理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殷殷囑托、言猶在耳;厚望如山、催人奮進。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在中原大地、在省會鄭州激蕩回響。
在“十四五”規劃實施收官、“十五五”發展謀篇布局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河南考察,深刻闡明新時代新征程上河南發展的全局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提出“兩高四著力”重大要求,為進一步做好河南工作、鄭州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臨河南考察調研并發表重要講話;在多個重要場合召開會議、發表重要講話,針對強化鄭州中心城市作用、推進高質量發展、對外開放、生態保護、文化建設、民生保障、弘揚勞動精神等先后作出十余次重要指示。
“兩高四著力”重大要求,與習近平總書記歷年來對河南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一脈相承,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的深切期許,給我們強大的思想指引、精神鼓舞、奮斗感召,為我們做好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兩高”是總體任務與引領保障,是貫穿“四著力”全過程、各領域的靈魂主線。“四著力”是系統路徑和發力重點,是落實“兩高”目標的具體抓手和重要載體。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和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牢記領袖囑托、踐行省委要求,我們要堅持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積極發揮比較優勢和龍頭帶動作用,在全省挑大梁、走在前,奮力開創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新局面。
高效能治理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牢記領袖囑托、踐行省委要求,我們要始終站穩人民立場,積極探索超大特大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新路徑,持續完善數智治理新格局,不斷提升本質安全水平,不斷提升特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進一步強化創新引領、科技賦能,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農業強市。民生答卷有“溫度”更要有“厚度”,要加快完善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體系,深入推進智能體城市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加快建設美麗鄭州。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要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加快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全國重地。
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全省上下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決心,強化推動高效能治理的責任擔當,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勇毅前行,再建新功。
牢記領袖囑托、踐行省委要求,當下的鄭州,正聚焦“兩高四著力”,知責擔責、知重負重,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拼勁,高高昂起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的“龍頭”,奮力在全省高質量發展中“挑大梁、走在前”。
(二)
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核心。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物質技術基礎。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內容。
向“新”提質,鄭州制造挺起“硬脊梁”。
比亞迪鄭州基地,每3秒就能下線一支動力電池電芯,每50秒就能下線一臺新能源車。2024年該基地生產整車54.5萬輛,占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比重近80%;
中鐵裝備盾構機市場占有率連續13年保持國內第一、連續8年產銷量世界第一。產品遍布國內各地,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家喻戶曉的“國之重器”;
從第一架煤礦液壓支架的研制生產,到如今的第30萬臺液壓支架正式下線,再到不斷刷新液壓支架高度紀錄,鄭煤機“質”“量”齊升,推動著中國綜采裝備加速邁向國產化、智能化、國際化進程;
同時,智能傳感器、超硬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等越來越多的“鄭州造”,正在叫響全國、走向世界。
從無到有,從“重”到“強”,從“傳統”到“未來”,鄭州向新而生、向質而行、向上而攀,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制造業“硬本領”淬煉工業“硬筋骨”、挺起產業“硬脊梁”。
近年來,鄭州錨定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傳統產業“智改數轉”,持續提高先進產能比重;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新興產業,推進重點產業聚鏈成群;積極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錨定六大方向、十五條賽道,全力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
面向未來,鄭州制造正昂首闊步,邁向“鄭州智造”,加快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
向“智”賦能,現代農業繪就“豐景圖”。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中牟狼城崗鎮的高標準農田里,一條條滴灌帶整齊排列,智能滴灌系統根據土壤濕度精準供水,物聯網監測系統實時監控土壤墑情和病蟲害,無人駕駛播種機精準開展播種作業,無人機施肥和噴灑農藥;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正如農民們所稱道的:農忙農忙,以前是“人忙”,現在是“機忙”。
近年來,鄭州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為路徑,以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強市為目標,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底線紅線,聚焦“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縣域興”,著力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加快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基礎支撐。
糧頭食尾,農頭工尾。
三全、思念的自動化生產線上,一顆顆餃子、湯圓從這里流向千家萬戶的餐桌;好想你的智能化生產車間里,一粒粒紅棗經過深加工,成為備受人們喜愛的休閑零食;喜萬年食品生產的大蒜、胡蘿卜等脫水蔬菜遠銷海外……2024年,全市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08家,產值約千億元;鄭州速凍食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60%,方便面國內市場占有率20%以上,棗制品產業規模穩居全國首位;千味央廚、蜜雪冰城分別在深交所、港交所上市,成為預制菜、休閑飲品行業的領跑者。
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農產品加工集群,農業融合成鏈,從“田間地頭”到“市場端頭”,依托“中原糧倉”,鄭州“食”力升級,加速邁向“國人廚房”“世界餐桌”。
(三)
“基層安則天下安。”
停車難題困擾,金水區下沉干部張澤龍協同停管中心盤活老舊小區邊角地,新建122個智能車位,“糾紛頻發”煥新“秩序井然”;
就業陷入困境,新密市袁莊鄉靳溝村網格員上報鄉城運中心,多方協作為其找到工作,“失業愁容”綻放“就業笑顏”;
路面塌陷藏隱患,上街區中心路街道吉祥街社區網格長第一時間上報。城運中心快速響應,聯合多部門3天完成修復……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承載著千萬級人口的復雜訴求、發展需要與安全運行的重任。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新路子,對于推進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筑根基,蹚路子。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人口超千萬的特大城市,2022年以來,鄭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城市治理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過深入調研、廣泛論證、試點先行,以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為重點,逐漸展開、次第推進,按照省委提出的“黨建+網格+大數據”模式,進一步推進“五基四化”,構筑起一核統多元、一格管全面、一屏觀全域、一網攬全局、一線通上下、一鍵全處理、一融助創新、一法促善治、一制保安全“九個一”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新體系,蹚出一條網格化、網絡化、智能化、法治化、現代化的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新路子。
按照“規模均衡適度、任務能力匹配”原則,全市共劃分7764個社區網格、47010個社區微網格、11356個農村網格,在交通樞紐、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的重點區域,創新設立4707個專屬網格,讓網格成為連接政府與群眾的橋梁、解決民生難題的前沿陣地。
在2024年“世界智慧城市大獎·中國”評選中,鄭州榮獲城市類別獎項——治理大獎,為世界智慧城市建設、特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鄭州方案”。
巧賦能,促發展。
鄭東新區CBD文化會展專屬網格針對小微企業辦證難,創新“物業證明+樓宇經濟科統一出具憑證”流程,72小時內幫12家商戶拿到營業執照;
二七塔商圈成立了商圈網格和聯合黨委,組建三支專業隊伍,綜合治理隊化解糾紛,助企服務隊對接政策,應急處突隊24小時待命,讓80萬平方米商業綜合體煥發新生機;
“以前遇到技術糾紛只能干著急,現在網格長直接幫忙對接法律援助。”在網格長的幫助下,高新區一位創業者順利拿到調解協議書。
在黨建引領下,鄭州為重點企業定制專屬網格,歸集“人、情、地、事、物、組織”六要素數據,形成可視化動態圖譜,助力企業輕裝上陣。
聚民心,書答卷。
在鄭東新區新型智慧城市運行中心,大屏上實時滾動著城市各個角落的監控畫面和數據信息,視聯網平臺已經接入公安、水務、教育等視頻2萬余路,打造16個無人機“數字機場”,遇到突發緊急事件,距離最近的無人機5分鐘就可到達,實現全區覆蓋……
近年來,鄭州市堅持強化基層基礎,推動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在各個領域特別是“三新”領域的覆蓋,推動基層黨組織向下扎根、發揮作用,以全市3.94萬個網格黨組織為引領,有效聯結1.6萬個社區社會組織、2.1萬個群眾自組織、4.4萬個新經濟組織,聯動下沉2.8萬名市直、區直部門人員,吸收7000多名新就業群體和廣大“五老”人員參與,實現基層社會的共建共治共享,確保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直達治理末梢,讓群眾感受到黨組織時刻就在身邊。
從“穩得住”到“管得好”再到“過得好”,鄭州著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群眾福祉不斷增強。
全市22.1萬名網格員成為治理“主心骨”,“平臺+大腦”構建起城市治理數字底座,針對不同群體定制的“服務包”讓群眾的事有人管、群眾的難題有人解,切實把“穩穩的幸福”高高托舉。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體系累計處理各類事件189.1萬余件,辦結率91.5%,群眾滿意率99.4%;排查化解矛盾糾紛6.21萬件,化解率92.4%……
堅持黨建引領、堅守人民立場、擁抱數字變革。傍晚萬家燈火時,無人機仍在巡檢城市角落,網格員的手機依舊閃爍不停,這座城市的治理創新,正讓“此心安處是吾鄉”,成為千萬新老鄭州人的共同心聲。
(四)
盛夏,萬物繁茂,黃河壯美。
站在桃花峪黃河中下游分界碑上望去,向西綠嶺綿綿,向東綠帶蜿蜒,從山地到平原,沿河綠意不絕。
滎陽王村坡黃河邊,白鷺在水中覓食,杜鵑在林中鳴叫,紅隼在空中盤旋,資深觀鳥愛好者魏瑾曾在此觀測到超過一百種的鳥類。水優岸綠的鄭州黃河邊,正吸引越來越多的“精靈”來此安家。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近年來,鄭州市全面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扎實開展黃河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將幸福黃河建設和黃河治理有機結合,常態化推進河道問題整治,打造水優、河暢、岸綠、景美的美麗幸福河。
2024年,黃河(惠濟區段)獲評河南省2023年度省級美麗幸福黃河;2025年,洛河(鞏義市城區段)獲評河南省2024年度省級美麗幸福黃河。一條安瀾、干凈、美麗的幸福河滔滔流過鄭州大地。
美麗是黃河的幸福底色,綠色始終是鄭州最鮮明的發展底色。
從外在之“綠”看——
近年來,鄭州市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三綠”并舉,“四庫”聯動,全面推深做實林長制,科學開展國土綠化,推進林長體系全面融入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加強林草資源管理,筑牢綠色生態屏障。
2024年,鄭州市新建綠地320萬平方米,營造林5.09萬畝,建成公園游園35個,綠化道路66條,治理礦山圖斑2.05萬畝。截至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35.2%,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6%,已建成各類公園游園1200個,成為“千園之城”,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3平方米。
從嵩山之巔到黃河之濱,從城市深處到鄉村田野,處處的綠意蔥蔥演繹著何以“綠城”。
從內在之“綠”看——
鄭州市持續深化污染防治攻堅,加速綠色低碳轉型,截至今年“六五環境日”,全市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11.2%,藍天白云更常見。打好碧水保衛戰,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全線貫通,全市農村黑臭水體保持“動態清零”,源源清水潤城鄉。踐行綠色低碳生活,全市建成“無廢商場”“無廢社區”等“無廢細胞”741個,綠色環保入日常。從空氣到水,從工廠車間到百姓家中,綠色已融入這座城市的發展基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環境優美,空氣清新。
行走在鄭州,處處美景,處處和諧。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穿城而過,沿渠兩岸綠樹成帶,一渠清水源源潤鄭,鄭州也保護著南水清澈如初;北龍湖里碧水微漾、荷花盛開,一對對疣鼻天鵝父母帶著今年出生的小天鵝游弋覓食,天鵝為鄭州帶來更多的美麗和生機,鄭州也保護著天鵝在這座城市快樂安家……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抓牢生態安全屏障,厚植綠色底色,鄭州必能早日建成“山映城、水潤城、綠蔭城、景融城”的公園城市。
(五)
鄭州,一座鐫刻著華夏文明印記的千年古都。
從邙山腳下的長河奔浪,到商都遺址的青銅回響;從裴李崗文化的遠古篝火,到二七塔下的紅色記憶;從少林禪武的千年傳承,到鄭東新區CBD的現代光影……
在這里,3600年的建城史與“國際鄭”的蓬勃朝氣交相輝映,古老的夯土城墻與飛馳的高鐵列車同框入畫,商鼎的紋飾化作街頭藝術的靈感,甲骨文的筆畫點亮數字經濟的屏幕……每一方土地都沉淀著歷史的厚重,每一處街巷都跳動著時代的脈搏。
近年來,鄭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著眼文旅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行動,新項目和新場景不斷涌現,全力打響“天地之中、黃帝故里、功夫鄭州”城市品牌,以文化繁榮興盛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讓文物“活”起來。
今年5月,鄭州商都書院街貴族墓地考古工地全新對外開放,市民手持“寶藏任務書”,漫步在3600年的時光長廊中,與早商時期的悠久歷史并肩而行,與史前先民的智慧隔空對話。
6月14日,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試運行。展陳面積7292平方米,系統陳列1600余件精品文物,聚焦中國大河文明,深入展現仰韶文化的全貌及大河村遺址的豐富內涵。
古籍變聲頻、青銅器成文創、古樂譜新曲,用現代語言講古老故事,使傳統與現代“跨界”交融。守護文脈,既要傳薪火,更要賦新生,讓文化有活力、旅游有魅力。
讓文旅“火”起來。
“修舊如舊,新必新潮”讓鄭州記憶1952油化廠旅游休閑街區在傳承工業文化的同時,完成了向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的邁步。
銀基國際旅游度假區將“動物朋友”IP文創活化創新,用“活潑”“可愛”的文創形象,吸引游客消費體驗。
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以“土地、糧食、傳承”為主線的戲劇表演,將黃河文化與河南特色融入其間,傳統文化與歷史故事不再枯燥,觀眾正在通過一部又一部戲劇,了解這片土地的悠久歷史與厚重文脈。
向未來堅定走去,文旅創新,文字當頭,創新為要。老城復興,舊巷新潮,商都古韻與現代街區相得益彰,遍布全城的文化地標正書寫著文脈鄭州的時代新篇。
全面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造現代文化,加快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全國重地,鄭州必能為文化強國、文化強省建設積極貢獻更大的力量。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美好畫卷正鋪開,明日必定更出彩!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聚焦“兩高四著力”,牢記領袖囑托、踐行省委要求,全面深化“三標”活動,知責擔責、知重負重,感恩奮進、砥礪前行,不斷為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鄭州日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