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2025中華經典詩詞論壇 | 劉漢俊:長江黃河滋養中華詩詞千年文脈

        2025-10-30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10月29日,中華詩詞學會在鄭州舉辦的中華經典詩詞論壇上,劉漢俊以《壯麗江河成就燦爛詩篇》為題發表主旨發言。他指出,長江與黃河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更以其壯麗風光、浩大氣勢、宏闊境界和萬千景象塑造了中華詩詞的審美基因、精神內核與文化格局,成為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鮮活見證。

        江河風光與氣勢奠定詩詞審美基石與精神氣質

        劉漢俊認為,長江與黃河的自然之美為中華詩詞提供了最初的美學靈感。從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與“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悠遠,到蘇軾“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動態構圖,再到張若虛“月照花林皆似霰”的光影交錯,詩人筆下的江河兼具“壯美”與“秀美”。

        “黃河一路奔流,詩詞一路芬芳。”劉漢俊以杜甫、岳飛等詩人為例,闡述江河如何塑造詩詞的精神品格。杜甫一生沿黃河、長江顛沛流離,既寫下“漫卷詩書喜欲狂”的狂喜,也留下“巫峽忽如瞻華岳,蜀江猶似見黃河”的沉郁,其“三吏三別”更將家國情懷融入江河意象;岳飛在長江岸邊駐軍七年,四次北伐中原、飲馬黃河,以“收拾舊山河”的壯志與“還我河山”的吶喊,讓詩詞成為民族精神的吶喊。

        奔流不息的江河,賦予詩詞剛健有為、憂國憂民的精神氣質,讓“風聲雨聲濤聲”皆化為“家國心聲”。

        劉漢俊認為,長江黃河的多元景象造就了詩詞“雅俗共賞”的生命力。無論是“大漠孤煙直”的雄渾,還是“江流宛轉繞芳甸”的婉約,詩詞既追求“捶字堅而難移”的藝術極致,又以“黃口小兒初學行”的普及性融入民間。他以王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與張若虛“江天一色無纖塵”對比,強調詩詞通過“虛實交織、動靜互襯”的筆法,展現文人“高潔傲岸”的風骨與“關注現實”的情懷。

        江河文明:中華文明的獨特優勢

        發言中,劉漢俊對比四大古文明指出,中華文明獨有的“江河二元結構”——地理上“南江北河”、文化上“南道北儒”、文學上“南騷北詩”——為詩詞提供了兼容并蓄的生長土壤。“黃河與長江如同文明的雙輪,既競爭又耦合,讓中華詩詞既有‘大江東去’的豪邁,也有‘曉風殘月’的婉約,成為中華文明歷久彌堅的精神密碼”。

        此次發言通過詩詞與江河的深度對話,揭示了自然山河與文化傳承的共生關系,為當代詩詞創作如何賡續文脈、守正創新提供了深刻啟示。

        本報記者 蘇瑜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