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
我們迎來傳統佳節——中秋節
又是一年中秋到
當一輪圓月悄悄升上天際
灑下一縷清暉
令人備感溫馨

中秋
是千百年來
中國人對月的深情凝視
中秋
是雖然天涯相隔
但無論身處何處
抬起頭都能看到同一輪明月

中秋
是游子剪不斷的思念
中秋
是祈愿年年都有
月圓人團圓的好時節

那么,中秋
除了我們熟知的賞月、吃月餅
你還知道哪些習俗、美食呢?
這些和“中秋節”有關的知識
快來看一看

中秋起源
“中秋”,又稱“月夕”
最早見于《周禮》
早在春秋時代
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后來逐步傳到民間
《唐書·太宗記》載
“八月十五中秋節”
到唐朝初期
中秋成為固定節日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
到明清時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節日之一
也是僅次于春節的
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
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充滿浪漫的色彩
丹桂飄香、銀月光滿、玉露初涼
秋日之美盡顯詩情畫意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
瑰麗想象牽動綿綿情思
中秋故事
嫦娥奔月
相傳,后羿射日后,從王母娘娘處得到一包成仙藥,交給妻子嫦娥保管。不料這一幕被小人蓬蒙看見,趁后羿外出狩獵,逼嫦娥交出仙藥。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藥奔月。
后羿歸來后,只能仰望夜空,對著月中身影呼喚愛妻,并擺上香案、放上果品,遙祭嫦娥。就這樣,中秋節這天祭拜月亮的習俗世代相傳。
吳剛伐桂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漢朝西河人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砍伐桂樹。
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幾千年來,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李白有詩云:“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玉兔搗藥
玉兔搗藥,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

中秋習俗
吃月餅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
祭月、賞月
祭月、賞月是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
如今,賞月成為中秋佳節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與家人朋友一道,坐而望月,享受秋天的涼爽,寄托團圓的期望。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杯桂花蜜酒,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未成年人請勿飲酒喲~)

猜燈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花燈
孩子們中秋節很喜歡制作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將柚子南瓜或桔子的瓤掏去,刻出簡單圖案,內點蠟燭即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無論時光如何流轉
無論歲月如何變遷
月光皎皎,情意綿綿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每個中秋
都是中國人的團圓約定

愿您闔家幸福
中秋快樂!
主創: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