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2025年第三次“中國好人榜”候選人事跡展示評議開始——鄭州市候選人劉紅濤入選

        2025-09-10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2025年第三次“中國好人榜”候選人事跡展示評議正式開始。我市20年義務助人尋親,幫助無數家庭團聚的劉紅濤入選助人為樂候選人。展示評議時間從即日起持續至2025年9月14日。

        歡迎大家積極參與候選人事跡學習宣傳,向身邊好人學習,傳遞榜樣力量。

        評議方式

        參與評議可關注“中國文明網”或“凡事不凡”微信公眾號,進入“中國好人”——“事跡展示評議”欄目為候選人“評議”:

        (1)點擊“類別”或“省份”選項,在右方詳細頁面中選擇您想要評議的候選人。

        (2)點擊候選人公示照片右方的“加入”鍵,將候選人加入評議庫后,再次點擊右下角“評議”鍵,確定點贊評議對象。

        (3)點擊“向他們學習”,完成評議。

        劉紅濤個人事跡展示——

        二十余載尋親路 助力無數家庭終圓團聚夢

        劉紅濤,男,1978年6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鄭州市中牟新區廣惠街街道辦事處畢虎村副主任。2003年,一次偶然幫助走失女孩回家的經歷,讓劉紅濤走上了義務尋親之路。二十余年年來,幫人尋親幾乎占據了他所有的業余時間。他累計發帖千余條,儲存資料照片近萬張,先后成功幫助兩百多個家庭實現了“團圓夢”。在幫助尋人的同時,他還經常無償獻血,累計獻血29次,總量達11600毫升,并于2016年成為中華骨髓庫捐獻志愿者。劉紅濤曾獲“河南好人”等榮譽。

        一次偶然善舉 開啟二十余載尋親路

        2003年盛夏的一天,剛調解完糾紛的劉紅濤,在回家路上遇見一個哭成淚人的小女孩。“我要媽媽,我要媽媽……”小女孩不停地哭泣,聽得劉紅濤頓生憐憫。他立即蹲下身,從公文包里掏出自家孩子的糖果遞給小女孩,并對她說:“乖,不哭,叔叔帶你找媽媽”。最終在他和當地警察的努力下,小女孩找到了媽媽。這次幫小女孩尋母的過程,讓劉紅濤深受觸動,他下定決心加入幫助他人尋親的隊伍。

        2008年,劉紅濤在鄭州市鄭汴路偶遇一名流浪老人,他耐心詢問老人的家庭信息,并從老人瑣碎的回答中拼湊出其籍貫線索,最終護送老人回到陜西老家;2018年,為幫15歲女孩尋找失散13年的父母,他埋首翻閱海量失蹤人口檔案,跨省聯絡多地警方,終于促成一家人團圓;2020年,面對只能模糊說出自己來自貴州的走失老人,他敏銳聽出其口音更接近湖南湘西苗語,當即把老人的視頻轉發到湖南省尋親群,僅用數小時就幫助老人找到親人;2023年,一位七旬老人輾轉找到他求助,他經過兩年不懈奔波,最終在安徽濉溪縣百善鎮葉劉湖村為老人尋到家人。逐個電話溝通核實信息、奔赴各地實地調查、整理萬余張資料照片、累計發布尋親帖千余條……全國各省都留下了他幫助他人回家的足跡。2014年,劉紅濤加入尋親公益組織“寶貝回家”,成為一名志愿者,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尋親志愿者一道,踏上了漫長的尋親公益之路。

        劉紅濤還將尋親工作與鄉村治理緊密結合,他在畢虎村推行“親情網格”管理模式和“黨建+尋親”工作模式,為留守老人和兒童建立“一人一檔”關愛檔案,組織黨員成立“護苗行動隊”。2023年調解村民張某家庭矛盾時,他意外發現張某的妻子可能是30年前被拐人員,經過DNA比對,最終幫助她找到云南的親人。除了兢兢業業做好村干部的本職工作,他的業余時間幾乎全被尋親事務填滿。

        直面千難萬險 以執著守護希望

        尋親路上,困難從未缺席。起初,劉紅濤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全憑一腔熱血支撐。他自費購置《中國地理民俗大全》《方言分布圖譜》等書籍潛心鉆研;缺技術手段,他就靠手繪地圖、電話排查、跨省郵寄照片等方式尋找線索。2005年寒冬,為核實陜西漢中的一條線索,他連續撥打38個電話均遭拒絕,最終通過當地郵局工作人員才確認了信息。“每扇緊閉的門后都可能藏著希望,我要做的就是不放棄敲門。”正是這份執著,讓他在最初5年就促成27個家庭團圓。

        劉紅濤還多方學習研究,漸漸摸清了各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和地域特征。每次接到尋親案例,他都會和尋親者耐心溝通,常常一聊就是三、四個小時,細致詢問對方家庭周邊環境、飲食習慣、身體特征等細節,再與“寶貝回家”網站上登記的丟失孩子父母信息進行比對。曾經為了幫助一名孩子尋親,劉紅濤整整奔波了8年,這期間,他打出成百上千個咨詢電話,多次被當作騙子,實地走訪時也無數次遭人白眼,發布的網絡信息也多次石沉大海,但他始終沒有放棄。這8年里,劉紅濤每一兩個月就要跟孩子通一次電話。當孩子帶著哭腔說:“劉伯伯,找不到也沒關系,你就是我的親人”時,他紅了眼眶,重新梳理線索,再次一遍一遍地摸排尋找,終于在第8個年頭幫助孩子找到了家人。看到孩子和家人團聚的那一刻,他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緊跟時代步伐 用新工具拓寬尋親路

        從最初的電話聯絡、QQ群擴散,到如今借力網絡媒體平臺,劉紅濤的尋親方式緊跟時代發展。2010年前后,他敏銳捕捉到QQ群快捷傳播的優勢,一口氣建立30多個地域尋親群,還獨創“五步信息篩核法”:先憑語音辨識方言,再比對飲食記憶,核實地貌特征,對照節日習俗,最后排查親屬稱謂。這套精準的方法在2011年大顯身手,成功幫一名被拐14年的女孩重返親人懷抱。

        因文化水平不高,劉洪濤起初寫200字的尋親信息都要耗上數小時,字里行間還常有錯別字。但他不肯服輸,下班后主動向年輕人請教打字和文案編輯技巧,短短數月就熟練掌握了撰寫尋親公告的本領。當短視頻成為網絡主要傳播方式時,這位“70 后”村干部又展現出驚人的學習能力。為掌握剪輯技術,他連續三個月跑到鎮上網吧向年輕人請教,從最初制作3分鐘視頻要花6小時,到現在的10分鐘就能完成一條視頻,他儼然成為一個尋親短視頻制作高手。

        2021年,劉洪濤推出的“陜北民歌尋親”系列短視頻,通過解析當事人無意間哼唱的民歌片段,為兩位老人找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有一次,為突出尋親關鍵信息,他反復調整視頻畫面和字幕,單條視頻重拍了十多次,最終那條視頻被轉發超萬次,幫失蹤少年尋回了家人。如今,他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發布的6000多條尋親視頻,已助力上百人實現團圓,網絡平臺成為他促成親情重聚的重要推手。

        熱心公益不止步 熱血奉獻暖人心

        在義務尋親之外,劉紅濤的公益腳步從未停歇。2000年起,他堅持無償獻血,累計獻血29次,總量達11600毫升。2016年,他主動登記成為中華骨髓捐獻志愿者,隨時準備為陌生人“生命續航”。2021年鄭州特大暴雨期間,他連續多日奮戰在救災一線,開著自家農用車運送沙袋、轉移受困群眾。他注重傳播助人理念,多次走進社區開展宣講,用自己的故事帶動更多人參與公益活動。他還走進學校開展主題班會,用尋親故事教導孩子們防拐知識。

        從扎根基層的村干部到奔波不息的尋親志愿者,從依賴傳統方式尋人到借力網絡平臺助力,劉紅濤用22年的光陰,生動詮釋了何為 “平凡中的偉大”。


        分享到: 編輯:劉瀟瀟 統籌:陳靜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