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尋訪抗戰印跡 傳承復興力量丨聆聽歷史回響 汲取前行力量——尋訪新余抗戰文物里的烽火印記

        2025-08-29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贛西抗戰博物館

        樸拙的獨輪小推車,將大量軍糧及彈藥源源不斷運往前線,為戰爭勝利提供了堅實保障

        1939年7月,服務團女兵和駐地戰士在新余珠珊為村民收割水稻(左二為秦秋谷)

        走進新余贛西抗戰博物館,如同打開一部立體的抗戰史書。

        這座江西首家非國有革命類博物館里,收藏了數千件文物,生動訴說著新余作為贛西抗戰重要支點的擔當——配合戰場、發動民眾、支援前線,新余人民用血肉之軀筑起反抗侵略的鋼鐵長城。袁河水底的航彈、浸透烈士信仰的枕頭、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的棉布標、運送物資的獨輪手推車……一件件無聲的文物跨越時空,將抽象的歷史化為可觸可感的記憶。

        新余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胡春俊 黃璐 徐云 丁霞 章衛華


        一個枕頭,深藏先烈革命信仰

        在贛西抗戰博物館,陳列著一個梅占花魁紋褐色長方形皮枕,枕頭側面寫有“完成革命”的字樣。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枕頭,而是革命烈士譚斌的遺物。

        1940年8月,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新余籍學員譚斌,受組織派遣回到新余,開展組建抗日武裝的工作。譚斌歷經數年,艱難尋找黨組織,其間數次入獄。在獄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和中共新余中心區委書記熊官盛相遇相識,兩人相約出獄后,組建自己的抗日隊伍。

        1945年3月,正籌建抗日挺進第一師的熊官盛因身染重病去世。為完成共同的革命理想,譚斌獨挑重擔,于1945年4月21日創建了湘贛邊區袁水分區抗日挺進第一師。“我的皮膚準備為革命破,我的肉體準備為革命爛,我的筋骨準備為革命折,我的鮮血準備為革命流……”成立大會上,譚斌的誓詞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極大鼓舞了抗日戰士的斗志。

        抗日挺進第一師是新余境內唯一由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抗日武裝。在短短幾個月里,隊伍迅速壯大至340余人。他們轉戰新余、峽江、吉水、清江、新干、安福、分宜等地,涂寫“要想驅逐倭寇,就要起來革命”“團結抗日,減租減息”等標語,打擊貪官劣紳,為新余抗日斗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45年7月,師長譚斌正欲率部轉戰贛中、籌建黨組織之際,不幸遭混入革命隊伍的投機分子殺害,年僅29歲。

        靜臥展柜中的皮枕,“完成革命”四字依然清晰。不知多少個夜晚,譚斌倚此方枕,所思所念皆是革命。這浸透信念的遺物,仿佛在鞭策著我們,要將先烈的未竟之志化作建設美好中國的澎湃動力!

        一枚航彈,見證日軍在余暴行

        彈身銹跡斑斑,頭錐、彈體、尾椎、彈翼仍保存完好——在贛西抗戰博物館內,一枚未爆航彈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館長宋子楓介紹,這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日軍航空炸彈,發現于袁河,是日軍侵華暴行的鐵證。

        據史料記載,1939年至1945年,新余縣、分宜縣遭受日軍飛機轟炸、燒殺搶掠、強迫勞役等暴行,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深重災難。

        1939年3月3日,在日軍進攻南昌前夕,10余架日軍飛機竄入新余上空,在火車站、長埠凌、廖家一帶輪番轟炸和掃射,80余人慘死,100多間房屋被毀。

        1940年4月1日上午8時,5架日軍飛機突然竄犯分宜縣城,投下30余枚炸彈,炸死10余人,炸毀房屋10余幢,景象慘不忍睹。

        1945年8月4日,潰敗的日軍從峽江分三路竄入新余縣城、羅坊、水北、新橋等地,歷時七晝夜,一路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無惡不作。

        新余市林業局退休干部、1939年日軍轟炸新余的幸存者阮克剛,目睹了母親和弟弟、妹妹被炸身亡,5歲的世界在爆炸聲中崩塌……憶及國難家仇,今年91歲的阮克剛悲憤交加。他沉痛地說道:“抗日戰爭的勝利來之不易,是無數抗日壯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必須不忘國恥,團結奮斗,實現強國夢,捍衛和平!”

        一輛獨輪車,推出上高會戰勝利

        贛西抗戰博物館內一輛樸拙的獨輪小推車,默默承載著一段支前壯舉。上高會戰期間,新余、分宜兩縣群眾響應號召,踴躍加入支前隊伍。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依靠原始的運輸工具——獨輪車、扁擔,將80余萬公斤軍糧及大量彈藥源源不斷運往前線,為戰爭勝利提供了堅實保障。

        1941年3月15日,日軍集結2個師團、1個旅團共4萬多兵力,配以200多門大炮、100多架飛機,分三路向上高地區發起進攻,上高會戰全面爆發。

        上高與新余毗鄰。當數萬抗日將士先后奔赴上高前線,新余、分宜兩縣民眾緊急行動,全力投入戰地服務和后勤保障。

        當時,新余、分宜兩縣都設有兵站和轉運站。新余縣運送軍糧75萬公斤大米,僅水北一站就運送5萬公斤。分宜縣日運大米1750公斤,另外每天還要送1500公斤大米給駐縣的兩個兵站醫院。會戰期間,分宜縣獻出大米8萬公斤。兩縣各區均獻出馬料4000公斤。

        分宜縣每天派出300名民夫,專門運送武器彈藥。他們每天從洞村兩個倉庫出發,冒著被敵機轟炸的危險,靠著肩挑手推,行程35公里,往返于倉庫和前沿陣地之間,及時補給彈藥。有不少民夫犧牲在運輸線上。

        兩縣還組建了擔架隊,搶運傷病官兵。部隊打到哪里,運輸隊、擔架隊就跟進到哪里。僅分宜縣就從前線抬回1600余名傷員。

        1941年4月9日,上高會戰取得勝利。新余、分宜兩縣積極有效地配合部隊作戰,為最后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小小的獨輪車,以負重前行的吱呀聲,碾過烽火連天的歲月。它承載的不僅是千鈞糧彈,更是萬千民眾以血肉之軀保家衛國的堅定信念。

        一塊棉布標,鐫刻“戰地之花”魚水情

        在贛西抗戰博物館內,一塊印有“割禾隊丁隊第二組第15號 胡海”字樣的白棉布標在眾多文物中顯得有些特別。這個布標是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在新余時為幫助當地百姓收割水稻所配發的標識,它見證了這支“戰地之花”在抗戰時期的活動和貢獻。

        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成立于1937年。為了支援前線抗戰,激勵士氣,全國抗敵慰勞總會上海分會會長何香凝發起組建了這支隊伍。1939年4月,服務團隨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總部從南昌撤離到新余縣后,駐扎在珠珊鄉阮家村、橫板橋村;9月,又隨軍轉移至分宜縣城郊落星湖村。她們在當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戰地服務活動,直到1940年10月才離開新余。

        在新余、分宜期間,服務團發動廣大婦女關心抗戰,舉辦婦女班,向她們講述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鼓勵婦女們走出家門。不少姑娘主動跑來要求參加服務團,有一位寡婦丁媽媽,堅決要把自己的獨生女兒丁采鳳送來當女兵。

        服務團還特地派了一個小分隊進駐橫板橋村,成立兒童團,教孩子們識字、唱抗戰歌曲,培養愛國情操。當時農村衛生條件比較差,老百姓“打擺子”、生疥瘡、患麻疹的比較多,服務團成員給鄉親們進行免費預防和治療。在農忙季節,她們又分別到各村去幫忙割禾、種豆和做其他農活。農閑時,則通過表演戲劇、教唱歌、出墻報、寫標語等形式在當地營造濃厚的抗日輿論氛圍。

        在駐地一年半的時間里,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與當地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一塊“割禾隊”白棉布標,已然超越了簡單的身份標識,成為軍民魚水情深的見證,詮釋著人性的光輝與家國情懷。

        本版圖片由新余市融媒體中心記者趙春亮拍攝,全版圖文撰寫拍攝得到新余市史志辦、贛西抗戰博物館的大力支持。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劉瀟瀟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