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王亞平
新華社發
國家育兒補貼制度終于落地,這是我國首次全國范圍內直接發放育兒現金補貼。
自2025年1月1日起,無論一孩、二孩、三孩,每孩每年發放3600元育兒補貼,直至孩子年滿3周歲。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不滿3周歲的嬰幼兒,也可按應補貼月數折算計發補貼。
長期以來,育兒成本高是抑制生育意愿的關鍵因素之一。從孩子呱呱墜地起,奶粉、紙尿褲、醫療保健、教育等開支便接踵而至,讓許多年輕人“想生卻不敢生”,國家育兒補貼制度的落地,是對家庭育兒經濟負擔的直接回應。
每年3600元的補貼,一孩至3周歲可領10800元;按三孩計算,家庭3年累計可獲32400元補貼。這筆錢雖不能完全覆蓋育兒成本,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壓力,尤其是對中低收入家庭而言,這筆真金白銀的補貼更顯珍貴,讓他們在育兒過程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支持。
此前,全國多地針對二孩和三孩已推出多項差異化補貼政策,但各地標準和發放周期卻大有不同,國家育兒補貼制度則體現了公平和普惠,使所有育兒家庭都能平等享受政策紅利,讓每一個新生命都能在良好的政策環境中開啟人生旅程。
這次出臺的國家育兒補貼政策預示著全面生育福利的起步,傳遞出政府與家庭共擔生育成本的態度,釋放生育友好的信號,穩定生育預期,讓更多家庭敢生育,愿意生育,為人口結構優化注入新的活力。
隨著政策出臺,公眾的關切點已轉向具體落實,如何申領?是否需要復雜證明?補貼是否會影響其他福利?這些細節直接影響實效。
如果申領過程設置過多門檻,比如要求繁復的證明材料、限定線下辦理渠道,對于一些家庭尤其是流動人口家庭而言,可能會有隱形障礙。因此,打通數據壁壘,簡化流程,讓政策從“紙上”到“手上”的過程足夠順暢,普惠才能真正落地。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提高生育意愿猶如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僅靠育兒補貼還不夠,還需要與托育服務、教育、住房等政策協同發力,隨著越來越多的配套措施一一破解育兒痛點,政策紅利才能逐步轉化為生育信心。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