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美邦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開展低空游覽業務
技術人員對工業級無人機進行測試
上街機場開展的航空研學活動
在鄭州六個市轄區中,上街區有些與眾不同,不在主城區,面積還遠遠小于其他五個區,但卻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從虢叔封邑的青銅銘文,到鋁都時代的銀輝閃耀,再至通航云端的新篇序章,鄭州西隅這片僅64.7平方公里的土地,以“上街”之名,將三千年中原文明的片段,鍛造成一部流動的史詩。
登高而市 呼號里的地名胎記
“上街嘍——”
一聲悠長的呼喊,裹挾著黃土的塵埃與生存的喘息,自明清的官道深處傳來。那是推著獨輪車的汜水人,自低洼的故鎮向東,沿著溝壑縱橫的古道艱難攀行。當視野驟然掙脫山坳的束縛,一片坦蕩如砥的高地豁然鋪展于眼前,沉重的腳步便化作一聲解脫般的呼號:“上街了!”這源自生命本能的雀躍與喘息,便成了地名最原始、最生動的胎記。
這方土地的根脈,遠比這聲呼號更為蒼茫。民國《汜水縣志》的墨痕清晰載錄:“武王十有三年乙卯,虢叔封于制(制邑),是為東虢。今縣東上街鎮,傳為東虢城故址。” 青銅時代的鐘磬余音,曾在此諸侯都邑間回蕩。隋唐以降的千載光陰,它默默棲息于汜水縣的懷抱,盧醫廟的香火繚繞中,“十里鋪”的集市熙攘繁盛,藥香遠播中原。
地理,是它命運無形的雕刻師。汜水低洼,洪魔肆虐時,驚恐的百姓如潮水般涌向這方高地,“上街了!上街了”的疾呼,是求生本能最凄厲的吶喊。這呼號年復一年,竟蝕刻了地名的輪廓——1956年,當隴海鐵路的汽笛在此長鳴,一塊“上街火車站”的站牌被高高懸起, 千年古驛的魂靈,便悄然嵌入了現代交通的骨架。
真正的涅槃始于1958年。周恩來總理親筆圈定的河南鋁業公司,在站臺南側的土地上奠基。鋼鐵的叢林刺破蒼穹,一座因企而生的工業新城拔地而起。天南海北的建設者匯聚于此,鄉音各異,夢想同源。在氧化鋁分解槽升騰的白色云霧映照下,“上街區”的名字,正式鐫刻在鄭州的版圖上。這片曾庇護生靈的避水高地,從此肩負起共和國工業脊梁的重任。
銀花綻放 鋁都的熔爐與新生
鋁業基地的崛起,是一場改天換地的工業拓荒。在“二五計劃”的宏偉藍圖上,亞洲最大的氧化鋁生產基地在這片荒原上橫空出世。鼎盛之年,雪白的氧化鋁粉從這里涌出,曾占據全國產量半壁河山,“世界氧化鋁企業五強”的光環加冕,全區經濟總量的六成由這里貢獻,“中國鋁都”成為上街胸膛上最耀眼的勛章。
深入廠區,猶如步入金屬的圣殿。高高的分解槽陣列森嚴,赤紅色的礦漿在密布的管道中奔涌,最終在高溫的淬煉下結晶成皚皚“白雪”。那些晝夜穿梭的火車專列,將工業的血液輸向遠方。
鋁廠不僅鑄造了財富,更熔煉了城市的氣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帶來方言的盛宴,工人文化宮的旋律里,東北的豪放與江南的婉約奇妙交融。鄭州的“小香港”“小上海”的昵稱,是時代賦予它最生動的開放注腳。
新世紀的曙光初露,挑戰的陰影也隨之拉長。當鋁工業面臨轉型的陣痛時,這座與鋁共生共榮的城市,必須尋找新的引擎。中鋁鄭州企業高擎“二次創業”的旗幟:氧化鋁生產線“嫁接”新材料生產線造就新的經濟增長點,領跑行業的研發機構向綠色低碳鋁冶煉和赤泥綜合利用發起攻堅,昔日的鐵路動脈轉型為現代物流的通衢……
在鋁廠幾公里外,總投資50億元的奧克斯智能空調基地破土轟鳴,1378畝的熱土上,一個年產值90億元的智能家電產業高地正在崛起。
鋁都的轉身,猶如礦石在熔爐中的重生——唯有經歷烈火的洗禮與鍛打,才能淬煉出更為堅韌、更具價值的精魄。
云端智造 蒼穹下的產業新翼
歷史的航向,總在不經意間被新的引擎推動。當低空空域改革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上街這片曾托舉“鋁都”輝煌的土地,敏銳地將目光投向了無垠的蒼穹。鄭州通航試驗區應運而生,為這片熱土插上了新的翅膀。
改變的軌跡清晰可見。改造后的上街機場跑道寬闊平整,現代化的機庫在陽光下閃耀著金屬的冷峻光澤。2014年,首屆鄭州航展的盛況令人記憶猶新,百余架飛行器列陣,特技飛機給觀眾帶來驚險而美麗的“空中芭蕾”,“通航”的基因自此深植于城市的血脈。
一步一個腳印,產業發展的成績令人驚喜。河南三和航空工業有限公司的自轉旋翼機技術填補國內空白,鄭州海王實業有限公司取得全國首張地效翼船開工許可證,中國飛龍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總部及主運營基地落地上街區,填補了河南省低空經濟產業頭部企業的空白……
翱翔的不僅是載人飛機,更有日益蓬勃的“鋼鐵飛羽”——無人機產業正成為這片天空下最具活力的新翼。三和航空、鯤鵬通用航空等多家無人機企業的新產品在這里通過測試,成功量產,走向市場。它們巡弋于廣袤的農田,精準噴灑農藥;翱翔于高壓電網之上,以鷹眼般的傳感器捕捉隱患;穿梭于復雜的地形地貌,進行高精度測繪建模;在應急救援的危急時刻率先抵達,投送希望……
改變的不僅是生產線,更是人才與生態。在上街區,航空知識學習、制作航模、模擬駕駛、真機探秘等內容,為參加航空研學的同學打開了新知識的大門;無人機錦標賽現場,青少年熟練地操控著小型無人機,稚嫩的臉龐上寫滿了對天空的向往;上街機場上演的無人機飛手“千人大考”場面令人震撼,這里先后走出的3萬余名飛手已成為行業發展的生力軍。在這里,一個涵蓋研發制造、飛行測試、場景應用、人才培養的無人機產業生態圈正在加速形成。
從鋁都到航都,變的不僅是產業形態,更是城市夢想的維度,而鄭州國家通航產業綜合示范區核心區的落地生根,則讓上街“鷹擊長空”的底氣更足,一種全新的生產力正在這片曾經的工業高地上孕育。這“云端智造”的圖景,是上街繼鋁工業之后,為自己擘畫的又一幅凌云壯志——以科技為筆,以天空為卷,書寫低空經濟時代的嶄新篇章。
64.7平方公里,不過是攤開在中原掌紋間的一枚小小印痕。其上,卻深深烙印著文明層累的印記:青銅時代的余溫尚未散盡,鋁工業的銀輝仍在閃爍,而無人機的“鋼鐵飛羽”,已攜著智能的微光,掠過這片土地古老而年輕的額頭。這片名為“上街”的土地,正以其獨有的堅韌與靈動,將過往的深沉鍛入未來的璀璨,在時代的風中無聲續寫著那部名為“奮斗”的永恒史詩。
本報記者 武建玲/文
鄭州通航試驗區管委會供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