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砂文創園 記者 唐強 圖
鄭煤機生產車間 記者 馬健 圖
在“知乎”上,有位從上海返鄭找工作的網友,發帖問鄭州哪個區比較好?熱心網友熱情回帖,用“低調的實力派”來評價中原區。“我所居住的中原區,曾是鄭州當之無愧的繁華核心。”網友羅列了國棉廠、電纜廠、二砂、鄭紡機、鄭煤機、鄭州三磨所、工程機械廠等眾多聲名赫赫的老國企,稱它們如同一座座堅實的支柱,撐起了西區往昔的輝煌,還介紹了中原區正經歷的產業轉型,如今的中原區現代、時尚、活力迸發。穿越時空隧道,沿著歷史脈絡,讓我們一起讀懂盛世中原。
挺起鄭州工業脊梁
中原區是鄭州老工業基地,華山路上見證了中原區乃至鄭州市工業發展的高光時刻:1963年,鄭州三磨所成功研制出了中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1966年,中國第一顆立方氮化硼也在這里問世。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原區聚集了大量蘇聯援建的工業項目,全國最大、亞洲第一的中國第二砂輪廠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設的57個重點項目之一,磨料、磨具產量最高占據全國產量的25%,許多產品國內首創、多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現存的亞洲最大的德國援建包豪斯建筑群,見證了鄭州工業的輝煌。如今,“一路四街”已發展成充滿活力和發展潛力的產業帶。
中原區的紡織工業亦如璀璨的明珠,曾經支撐起鄭州市工業的半壁江山。1958年,國棉四廠研制出我國首臺噴氣織機;1957年,鄭州紡織工業總值為14347萬元,幾個國棉廠的總產值占鄭州市工業總產值的36.22%,躍居鄭州工業第一位。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棉紡路上這5家國棉廠一直都是鄭州市經濟發展的領跑者。輝煌時期中原區工業的發展,成為鄭州工業的驕傲,也叫響全國。優渥的工資和福利,讓職工的日子如蜜甜,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文化底蘊深厚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一部中原區的歷史,在河南、鄭州的分量也非常厚重。中原區分布著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商代及東周時期遺存,考古發掘新舊石器時代的物證,在歷史長河中見證了中原地帶深刻的文化印記。
中原區文化底蘊深厚,現存文化遺址豐富。已發現廟溝、白寨、馬莊、孫坡、三十里鋪、白寨商城遺址等多處遺址。其中,廟溝遺址發現商代及西周時期遺存;白寨遺址文化堆積較厚,發現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商代及東周時期遺存;孫坡遺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進入新石器時代更加繁榮,該遺址的發現,對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向夏代過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三十里鋪遺址為商代時期遺存,對于商代時期社會、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白寨商城遺址新發現了一座商代早期城址白寨商城遺址,面積約135畝。這些歷史遺存經過考古發掘,已經建設成生態文化公園對外開放,成為市民了解中原歷史、近距離感受厚重中原文化的探源之地。
設立中原區 實現城市化
當然,中原區還是鄭州市重要的政治中心、工業區、文化區。中原區歷史悠久,所轄區域由鄭州西部、滎陽縣東部、滎澤縣南部,經過多次行政區劃調整而形成。
1948年10月,原鄭縣的城區部分設立鄭州市,原郊區部分設立鄭縣。鄭州市分設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鄭縣分設第一區(轄今中原區冉屯、董砦等村,高新區五龍口等村)、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第六區(轄今中原區林山寨、周新莊、崗劉、石羊寺、馮灣等村)。
1955年,鄭州把鄭州市第二區更名為二七區、第三區更名為建設區。1956年,建設區新增三官廟街道辦事處(轄今鄭棉一廠、三廠、四廠一帶)。1959年,鄭州將建設區的嵩山路以東區域劃歸二七區,嵩山路以西區域劃歸建設區。
1960年5月,鄭州設立中原人民公社,轄三官廟、紡織路、建設路、林山寨、綠東村、桐柏路、常莊7個分社。1961年8月,中原人民公社更名為中原區,東起嵩山路,西至西流湖,南起潁河路,北到火力發電廠,轄建設路、三官廟、棉紡路、桐柏路、林山寨、綠東村6個街道辦事處,和中原農業公社(后更名為中原鄉)。此時的中原區大部分為城區,國棉一廠、國棉三廠至六廠,鄭州煤礦機械廠、第二砂輪廠、鄭州印染廠、鄭州電纜廠等眾多企業相繼建成投產,成為鄭州市乃至河南省的重要工業區。
1987年3月,為了促進鄭州市城區、鄉村的快速發展,讓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區帶動鄉村,鄭州市進行區劃調整,將原屬鄭州市郊區的須水鄉(1994年改為須水鎮)、溝趙鄉、石佛鄉(1997年改為石佛鎮)和原屬金海區的大崗劉鄉劃歸中原區。
2005年9月,中原區對大崗劉鄉、中原鄉進行撤鄉建辦工作,經鄭州市政府批準,大崗劉鄉更名為航海西路街道,中原鄉更名為中原西路街道。2011年3月,中原區成立須水街道、西流湖街道。至此,中原區轄區全部為街道建置,全部實現城市化。
2025年,中原區轄須水、西流湖、柳湖、蓮湖、航海西路、中原西路、林山寨、桐柏路、綠東村、棉紡路、三官廟、建設路、秦嶺路和汝河路14個街道。高新區代管區域設有溝趙、雙橋、楓楊、梧桐、石佛5個辦事處。
煥發新活力 向新向上向前向未來
夏夜中原,霓虹閃爍,人潮涌動。沿著“一路四街”走來,看到這個昔日的工業銹廠,已經蝶變成幸福市民的生活秀場。昔日的人流是老工業基地沸騰的發展鼓點,下班時數以萬計的工人如潮水般從二砂、鄭煤機等廠礦涌出;而今城市更新的“一路四街”每天就像盛大的節日慶典,從商業街進進出出的人潮堪比春運,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打卡街景、品嘗美食,感受現代都市的繁華和愜意。如今,“一路四街”寸土寸金,隨著商圈集聚,人潮洶涌,商家一鋪難求的背后,更彰顯活力街區的繁華。
當前,中原區緊緊圍繞“鄭州在全國萬億級城市中位次持續前移,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樞紐、打造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中擔當重任,在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中‘挑大梁、走在前’”的總目標,增實力、勇擔當、善作為、作貢獻,打造以鄭州中央文化區(CCD)為引領的國家中心城市產城融合示范區。
“十四五”即將收官,謀劃“十五五”緊鑼密鼓。中原區正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都市型工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依托的現代產業體系。科技服務業聚焦節能環保、工業設計、數字經濟、檢驗檢測等領域,打造科技創新的“橋頭堡”、細分行業的“領頭羊”,推動一批企業向“小巨人”“獨角獸”企業邁進。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加快形成龍頭引領、梯隊協同、鏈群互動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都市型工業,聚焦裝備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百億產業集群。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錨定高端醫療器械、人形機器人等賽道,力爭2030年未來產業總規模達到400億元。加快“智轉數改”和“三化”改造步伐,鞏固提升紡織服裝等產業優勢地位。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進生活性服務業高品質和多樣化。
本報記者 孫志剛
通訊員 郭增磊 魯韻昊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