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心的養老服務
外賣小哥在暖心驛站給手機充電
高效能治理,關系著民計民生和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如今,高效能治理在省會鄭州已成了備受關注的高頻詞,從省委、市委、區委全會的工作報告里,到街道社區的公告欄上,與高效能治理相關的內容比比皆是。
以人民需求為導向,以數字賦能為手段,惠濟區將高效能治理貫穿在百姓生活點滴之間。從新就業群體的“暖心驛站”到“小網格”里的民生大文章,從銀發歲月的幸福歡歌到黨建引領下的共治圖景,處處彰顯著高效能治理精度與民生溫度的雙向奔赴。
“一站式”服務織密新就業群體溫暖網絡
惠濟區開元路萬達廣場上的迎賓路街道暖心驛站格外醒目。走進暖心驛站,空調風涼爽宜人。
手機充電、職業指導、看報紙看電視、飲水休息,微波爐、冰箱……這個24小時不打烊的“能量補給站”,不僅提供換電、充電、飲水等基礎服務,還有職業指導區、休息區等暖心配置,堪稱新就業群體(外賣配送員、快遞員和網約車司機等)的“第二個家”。
暖心驛站門口設置了電動車換電設備,一個類似超市存包柜的設施,里面放置了很多充滿電的電動車電池。“電動車快沒電了,來到這里掃碼后,立刻就可以更換電池,非常方便,節省了充電的時間。”一位外賣小哥邊更換電池邊說。
惠濟區深化新就業群體關心關愛服務,目前已實現333個小區“騎手碼”全覆蓋,解決新就業群體“進門難”等問題。
惠濟區將服務觸角延伸到最需要的地方:區委社會工作部聯合中國鐵塔鄭州分公司簽署“五個一批”合作協議,聚焦新就業群體的急難愁盼再發力,改造提升42個“惠家·暖心驛站”、新建3個“城市驛站”,構建起覆蓋交通樞紐、商業中心、社區周邊的服務網絡;投建20多個智能換電站,讓騎手的“續航焦慮”成為過去;引導55名新就業群體按照工作或居住區域就近就便原則主動到社區報備,全面推動新業態發展和基層治理的“雙向奔赴”;著力打造居民家門口的黨群服務陣地,全面提升改造惠濟區51個社區的黨群服務站,聚力構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暖“新”生態圈。
“小網格”賦予基層治理“大能量”
每當夜幕降臨,北大學城的小吃街亮起五彩霓虹,烤冷面、章魚小丸子、手工冰粉等攤位前擠滿學生。“舌尖安全衛士”——迎賓路街道楊莊村的網格員就會穿梭在那里,讓美食安全放心。
楊莊村是典型的城中改造村,目前常住人口約1550人,外來人口5500余人,流動人口多,流動商販多,管理難度大。網格員通過走訪入戶、與居民溝通、微信社交平臺等渠道,了解每個居民的基本情況,實時上報平臺,發現有異常和矛盾及時溝通,提前發現并預警可能的風險。
作為惠濟區城鎮化建設較早的村莊,房屋租賃是村民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受房源信息不對等、租客人員復雜等因素影響,租房渠道不暢、租戶糾紛多曾是網格員時常收到的問題。于是,楊莊村成立房屋租賃平臺,對接房管部門,開通專屬通道,隨時發布房源信息,完成備案房屋1020套,租房合同等事項也得到了規范。
古滎鎮西山社區黨員劉天華,曾是省高級人民法院干部。她所居住的惠濟區古滎鎮西山社區涵蓋思念果嶺小區、長興苑小區和兩所院校,區域面積大、年齡跨度大、學生群體多、假期游客多、經營業態多,給小區日常管理帶來許多挑戰。
為更好地服務小區群眾,西山社區黨組織統籌社區居民委員會、物業管理委員會、物業公司、行業部門、社區社會組織和以“五老”人員為主的熱心人士“六元”力量,通過“發現問題—上報問題—交辦解決—跟蹤督察—反饋結果”的工作流程,多渠道推動矛盾問題化解。劉天華就是社區“五老”力量的代表。她帶領社區其他老黨員成立西山社區“五老先鋒工作室”,將司法經驗轉化為基層治理能力,成為社區矛盾化解的“定海神針”。
網格化不但服務村莊和社區管理,還服務于經濟發展。
位于惠濟區的元溯農產品批發市場圍繞市場方、商戶、從業人員等,上線了企業多年來自主研發的慧市助手APP、溯源云票通APP、食安學堂APP、智慧農批(貿)市場數據中心駕駛艙等智慧管理工具,把網格化“裝”在APP里,讓市場管理從“人力跑腿”升級為“數據跑路”,從線下延伸到線上,開啟了高效能治理的新篇章。
“銀發時光”里的幸福生活
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惠濟區江山路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給老人們提供了幸福的養老去處。
一位頭發花白的奶奶,跟著護理員學用智能手機視頻通話,當看到屏幕那頭的孫子時,笑得合不攏嘴。餐廳里,爺爺奶奶聚在一起吃著豐盛的晚餐。餐后,服務人員推著輪椅,將活動不便的老人送到房間。
這里像個熱熱鬧鬧的“銀發大家庭”,大家相處融洽。
服務人員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滿滿當當:早上幫獨居的王奶奶上門助浴,中午趕回院里給日間托養的老人們分餐,下午還要幫張爺爺代買降壓藥。從助潔、助醫到代繳費、寫家書,這些看似瑣碎的服務融合在了一起,老人們在家門口養老有了依靠。
惠濟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非常智能,它把全區40037位老人的信息集納在一起,與30家養老服務機構(設施)互聯互通安防監控設備,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民辦養老機構連在一張網上,便于政府部門監督管理。
怎樣讓社區養老服務規范運營、服務優質、安全可靠?惠濟區出臺一系列管理細則和監管機制,形成“管理細則清晰規范、運營機制嚴謹規范、設施設備安全兜底、服務監管閉環嚴實”長效監管機制。
從智慧平臺的“科技服務”到監管機制的“制度保障”,惠濟區把養老服務這件事做進了老人們的心坎里。在這里,老有所養不是一句空話,老有所樂更不是遙不可及——銀發歲月里的每一天,都能過得有滋有味、暖意融融。
為讓養老服務內容更豐富、更溫暖,惠濟區積極推動“一刻鐘養老服務圈”和農村日間照料服務設施、老年助餐服務設施網絡建設,將日間照料、文化娛樂、老年助餐等功能融合,打造“一站式”養老服務場景。
每個養老服務項目會根據老年人的興趣、愛好設定,他們還組織開展文化娛樂、健康養生、公益課堂、紅歌戲曲、書畫比賽等30余種公益服務,日均服務約100人次,全年服務老年人1.9萬余人次,以高質量的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的各項需求。
黨建“一根針”串起基層“千條線”
從晨光中的換電站到暮色里的網格員,從養老機構里的歡笑聲到社區里的調解室,惠濟區用高效能治理的“繡花功夫”,將民生清單變成“幸福賬單”。
今年以來,惠濟區立足“黨建+網格+大數據”模式,深化“大綜合一體化”治理實踐,優化調整683個村(社區)網格、125個專屬網格,實現區域全覆蓋。推廣“六元共治”工作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480余件。加快智能體建設,通過“智能硬件筑基—場景工具賦能—數據中樞驅動”,構建“‘N+3+1’農產品市場管理智能體”;穩步推進“沿黃區域應急防汛智能體”建設,將應急防汛指揮調度系統融入網格化平臺。
下一步,惠濟區將持續推動高效能治理取得新成效,聚焦基層黨建“基本組織、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用好“黨建+網格+大數據”模式,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扎實推進以智能體城市建設為載體的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不斷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公共服務質量、社會治理效能,打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便利高效的營商環境、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清朗健康的網絡環境、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環境,以高效能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打造全市高效能治理標桿。
本報記者 王軍方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