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我們善做‘一根針’引好‘千條線’。”中原區林山寨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嶸談到基層治理,道出“治理如繡花,功夫在細處”的感悟。也正是以黨建引領為“針”、機制創新為“線”,林山寨街道穿起基層治理的千頭萬緒。林山寨街道以“睦林網格”聚力、“活力網格”賦能、“平安網格”托底,推進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走深走實,構建起“一網統管、多元共治”的精細化治理體系。
林山寨街道伊河路社區書屋為居民提供免費的讀書空間
三大網格織密黨群關系網
“睦林網格”依托11個社區黨組織,引領232家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群眾自治組織等多元力量入網入格,提升網格“一格管全面”的能力和水平;“活力網格”引入AI助手“原格格”實現訴求秒級響應;“平安網格”運用智能監控預判風險,讓科技成為“繡花針”上的金線。“治理不是大刀闊斧,而是細針密縷。”李嶸說。也正是這一理念推動林山寨街道從“粗放管理”邁向“精準繡花”,讓每個網格成為治理的“針腳”,織密黨群關系網。
互助路24號院,老舊小區改造后居住環境更舒心
用“黨員紅”點亮“網格藍”
繡出“心理共情線”,織就心靈港灣。光合花園社區黨總支書記賀芳面對新舊融合社區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的治理痛點,創新“網格+心理服務”模式,引入專業力量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打造心理健康服務標桿,組建52名持證心理咨詢師隊伍,配備專業功能室、服務熱線及線上工作群,填補基層心理服務空白。
繡補“無主樓院破綻”,舊貌煥新顏。潁河路社區網格員馮文懷扎根網格十余載,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匠心破解治理難題,將潁河南里172號院從“臟亂差”的無主管樓院,蛻變為居民交口稱贊的“幸福家園”。他隨身攜帶的民情日記標注234戶特殊家庭,手機存著78位獨居老人子女電話,全年開展夜間排查39次,化解高空墜物、鄰里糾紛19起。他還發動46名黨員成立“螢火蟲”服務隊,用“黨員紅”點亮“網格藍”。
針尖上的微光,點亮萬家燈火。鄭州日報社區網格員白建軍以“藍馬甲”身影穿梭樓院,用日復一日的巡查與服務,織就社區安全網,架起黨群連心橋。一次深夜歸家,他發現消防通道被私家車占用,立即多方聯系車主,寒風中堅守近一小時直至車輛挪離。“多走一步,安全就多一份保障。”白建軍說。
巧手“美容師”,繡出家園新畫卷。農業銀行社區網格員胡曉黎以“熱心+巧干”破解治理難題,帶領居民將臟亂的工人路17號院變為“網紅小區”。面對小區“飛線”充電亂象,他積極聯動社區、片警,爭取資源為車棚加裝50余個充電樁,并通過居民群宣傳、上門勸導等方式,消除安全隱患。
穿針引線織密“平安網”,繡出平安同心結。河南工大社區黨委書記張丹丹扎根網格,化解矛盾風險、守護居民安全,用細致巡查與快速響應織密社區“平安網”。她牽頭開展“敲門行動”,帶領網格員、志愿者逐戶排查用火用電隱患,重點針對獨居老人、老舊房屋。累計排查發現并整改線路老化、燃氣閥門松動等隱患36處,為23戶獨居老人加裝煙霧報警器,筑牢居家安全屏障。居民稱贊:“張書記的‘鐵腳板’,走出了我們的安全感!”
林山寨街道負責人表示,將持續以黨建引領為針,以民心所向為線,讓基層治理的“暖心網”越織越密、越繡越美,在網格的方寸之間繡出萬家燈火的溫暖圖景。
記者 孫志剛/文 徐宗福/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