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的鄭州,風里裹著桂花的甜香,也飄著“敬老月”特有的暖意——河南衛生健康干部學院實訓樓,24歲的張夢琪正在為即11月省級康養技能競賽做最后沖刺;全市大大小小社區公告欄上“孝親敬老”的海報被陽光曬得鮮亮;公園中,年輕人幫老人調手機字體的畫面給歲月添了抹鮮活的亮色。
若把鄭州的養老圖景比作一座“桃花塢”,以往人們總念著“銀發”的恬靜,如今卻有一群年輕身影帶著專業技能與熱忱趕來,像晨露潤花苞般,為這座“塢”注入了不一樣的生機。
近年來,鄭州新增養老技能人才6822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639人,2024年全年培訓超8000人次。這些年輕人,正是撐起鄭州養老服務“半邊天”的核心力量。

“桃塢”新成員 把養老玩出鮮活感
二七區瑞陽養老寶萊銀齡之家的病房里,22歲的小怡正俯身幫88歲的靳奶奶調試氣墊床。
“奶奶,這硬度剛好,能少受點壓瘡的罪。”她的動作熟稔得不像入職才半年的新人,白大褂口袋里的小本子記滿了“老人專屬密碼”——靳奶奶吃降壓藥要配35℃的溫水,李爺爺午睡醒得喝半杯不加糖的蜂蜜水……作為鄭州衛生健康職業學院的畢業生,她既能精準完成生命體征監測、鼻飼護理這些“硬核”操作,又能蹲在床邊教老人拍短視頻、連藍牙音箱。
“小伙伴們早上好,做做操,我們一起迎接美好的一天吧!”每天清晨,在鄭州高新蘇安頤和中醫院的老年公寓三樓,都能看見30歲護士長王亞美的身影,她正在帶著護士們“練兵”。
“以前憑經驗做康復,老人恢復慢還容易出岔子,現在按競賽標準來,每次訓練都記數據,感染率直接降了30%。”活動后,王亞美一臉興奮告訴記者。

據了解,這家醫養結合機構里,四成醫護人員是20到35歲的年輕人,不少人像她這樣,是靠競賽拿了高級工證書,因此是專業養老人才。
飯點一到,高新區錦華苑社區老年食堂的“藍馬甲”就成了最靚的風景。22歲的李浩然端著餐盤穿梭席間,他會幫助記不住付款步驟老人解決難題,會幫不方便盛飯的老者盛飯收拾,會維持現場秩序。此外,李浩然和團隊還幫食堂改了菜譜讓老人們吃得香,血糖也穩了。

技能作“桃枝” 穩托老人夕陽紅
“滴滴——”清晨,26歲的小陽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小區里,背包里的競賽指定評估工具包,是他的“百寶箱”。
作為“谷子益護”的居家護理員,幫失能老人擦身前,他會先測肌力判斷護理難度;給獨居老人測完血壓,當場把數據填進健康檔案,同步到智慧平臺。
“有位奶奶兒女在外地,我每周去三次。上次她拉著我的手說‘你比我孫子來得還勤’,這話讓我覺得再累都值。”說起這些,他的語氣里滿是溫柔。
按計劃,2025年,鄭州將為2000戶特殊困難老人家庭做適老化改造,“劉陽”們會提前上門評估——看看老人起身需要多少助力,走路會不會碰到家具,改造后還得手把手教老人用助行器、緊急呼叫器,把“安全”裝進老人生活的每個角落。

而老人的精神世界,今天也有年輕人來“點亮”。90后張榮彬把戲曲特長和自媒體經驗揉進了養老服務,曾經是我市某養老集團的品牌宣傳負責人的他,拍攝的“凌晨3點鐘的養老院”視頻,一經上架,觀看量一下子破了20萬。
在他看來,這“養老+戲曲+自媒體”的模式,不光讓養老院成了流量熱點,更幫許多認知障礙老人打開了表達的窗口。

好土壤催得“甜桃”滿枝椏
走訪中記者感受到,政策托底與老年市場需求升溫為年輕人提供了舞臺,但真正激活行業活力的,是他們主動跨界的創新與自我成長的堅持。
“年輕人帶來的不僅是技能,更是全新的服務理念。”河南瑞陽醫康養集團有限公司王燕在采訪時說道。她認為,這種理念革新,讓養老服務從“被動照料”轉向“主動賦能”。“無論是帶老人唱戲,還是在老年群體推廣智能設備,他們始終站在老人的視角簡化操作,讓科技真正服務于生活。這些細微的改變,正讓“‘老有優養’的內涵愈發豐富。”
而社會也在不斷涵養人們對這個行業的價值認同。如今,我們會在多個鄭州本地媒體平臺看到層出不窮的優秀年輕養老人才故事。

今年的全國技能大賽也讓大家看到年輕護理員的風采;社區宣傳欄張貼著養老從業者的熱愛;護理員全部持證上崗,入職補貼、工齡掛鉤的崗位補貼、技能競賽晉升通道一路“綠燈”……這些真實的認可,讓更多人意識到,養老行業是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朝陽賽道”。
此外,記者走訪中了解到,我市不少養老機構則主動搭建平臺,提供堅實支撐。企業文化以及人性的管理方式讓養老隊伍強大的各方面沒有后顧之憂。
為了留住這些年輕人,鄭州出臺了相關政策。對參加技能護理培訓取得技能等級證書的分別給予相應補貼;經培訓合格且連續服務老年人滿一年以上的養老護理員給予崗位補貼;養老服務還被納入“人人持證、技能河南”的培訓重點。
河南谷子益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侯騰宇對此表示:“現在老人要智慧化服務、個性化照護,年輕人學新技術快,還能懂老人的精神需求。”在他看來,年輕人帶來的不只是人力,更是養老行業的“升級密碼”。
你守朝夕盼 我攜光來赴
要讓青春力量真正“扎下根”,不僅需要政策和市場的“外力”,更需要行業持續給年輕人“成長空間”。
走訪中,記者聽到了年輕人們自己的期待。劉陽上門服務時,偶爾會被鄰居問“這么年輕做這個,是不是沒出路”,這話讓他挺委屈:“要是工資能再高點,五險一金能交齊,我就更安心了。”
從業者張夢琪則想著培訓機會:“希望能多去外地學學先進的康復技術,多汲取新知識新理念,未來我們的工作就會更加多彩清晰。”
“要是護理員能固定就好了,剛熟悉又換新人,心里不踏實。”中原區陳桂蘭奶奶的話說出了不少老人的心愿。他們希望年輕人可以成為“穩定的家人”。而這樣的期盼也暴露了當前養老行業的痛點——護理員流動性高,本質是行業保障、職業認同等體系尚未完善,導致服務難以形成“長期穩定的情感聯結”。
對此,未來,在人才供給上,鄭州將深化校企互融聯動,依托已設立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11所院校,持續推廣“1+X”證書制度與“訂單式”“方向班”培養模式,通過社區人才培養工作室搭建“名師帶教+技師帶訓+骨干帶崗”的實訓體系,鼓勵養老企業設立培訓學校與實訓基地,實現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零距離”銜接,精準培育適配智慧養老、醫養結合等新需求的復合型青年人才。職業保障上,將落實青年就業支持政策及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入職補貼、崗位補貼等激勵舉措,同時構建涵蓋養老護理員、健康管理師等多崗位的職業技能等級評價體系,通過市級職業技能競賽配套榮譽激勵等方式,增強青年人才職業認同感與歸屬感,助力高質量“河南護工”品牌打造,為銀發經濟從“有”向“優”升級筑牢人才根基。

鄭州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劉濤也給出了細化的建議:“鄭州要讓年輕養老人才隊伍欣欣向榮,得從‘留得住、有奔頭、有尊嚴’三方面破局。具體來說,要先給年輕人搭‘成長梯子’,比如在現有入職補貼基礎上明確‘護理員-技師-運營主管’的晉升路徑;讓每個人的專業都有用武之地,結合鄭州智慧養老平臺升級,讓他們牽頭做智能監測、遠程康復項目,按成效發創新獎;還要給足‘面子’和‘底子’,把年輕人才納入‘銀發顧問’隊伍,配證書提升認同;聯動資源給低息房貸、公租房保障;最后養老機構可以用‘核心崗+靈活崗’適配節奏。這樣隊伍才能沉淀下來、穩下來、活起來。”
最后,他特別提到鄭州的醫養結合模式:“醫療和養老結合,年輕人能發揮的空間更大,未來這將是個前途無量的好方向。”
記者 陶然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