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第七屆中國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開幕,來自鄭州國家通航示范區的中國飛龍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河南三和航空工業有限公司,以“制造+運營”雙輪驅動的亮眼成果,讓天津直博會飄起濃郁“河南味”,展現中原低空經濟的強勁動能與開放姿態。
在通航運營服務領域,中國飛龍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在中豫航空集團的戰略布局與支持下,剛完成總部遷址、正式成為“河南籍”企業,此次參展,該企業不僅帶來覆蓋醫療救援、低空作業、飛行培訓的成熟運營體系,成為“通航賦能實體經濟”的生動詮釋。
河南三和航空工業有限公司扛起河南通航“研發制造”大旗,亮出填補國內空白的硬核產品。此次參展的S750型縱列雙旋翼無人機、“太陽之鷹”自轉旋翼機,打破我國自轉旋翼機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形成適配應急救援、低空測繪、觀光旅游等多元場景的產品矩陣,直觀展現鄭州通航示范區在核心裝備制造領域的突破實力。
作為中部低空經濟的“領頭雁”,鄭州國家通航示范區以鄭州上街機場為核心載體,構建“運輸航空+通用航空”功能互補、“樞紐經濟+低空經濟”業態協同的發展格局,目前已集聚59家低空經濟企業,機隊規模突破176架,形成研發制造、運營服務、飛行保障全鏈條產業生態。 特別是今年以來,鄭州國家通航示范區聚焦“消費場景”立體化布局,激活市場潛力。啟動低空智聯網一期工程,將實現機場周邊5公里空域5G通感全覆蓋,為低空安全飛行和各類低空場景應用提供必要保障。352.27萬畝的農林植保訂單,讓低空飛行器成為“田間衛士”;298.1小時滅火飛行、421小時增雨作業,覆蓋新疆、哈爾濱等地的警航、人影托管業務,讓直升機在滅火、增雨一線大顯身手。新興業務同樣勢頭強勁:低空巡檢、航空遙感測繪等新興服務模式不斷涌現,累計保障飛行作業超15萬小時。特別是在航空應急救援領域,成功實施6例醫療救護轉運任務,初步構建起“空地一體”的應急救援服務體系。
本次通航企業參展亮相,既是對河南“制造、運營、服務”三業聯動發展的有力印證,更搭建起中原低空經濟對接國際資源的橋梁。未來,隨著通航產業集聚,優質項目落地,鄭州國家通航示范區將進一步強化產業集聚效應,為中部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河南動能”。
記者 謝鵬飛 通訊員 文倩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