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州本土作品《幸福沖鋒號》主創團隊分享拍攝感悟
9月23日晚,2025鄭州微短劇高質量發展大會點映晚會暨“文脈千年·劇說鄭州”微短劇劇本征集活動頒獎晚會在鄭州舉行。本次活動匯聚行業嘉賓、資深創作者、媒體代表等,通過頒獎、簽約、作品點映、文化展演等環節,全面展現河南微短劇產業發展成果,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8部優秀劇本獲扶持拍攝
微短劇讓更多人了解商都故事
作為鄭州微短劇產業的年度盛會,本次晚會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主題,旨在搭建交流展示平臺,深化產業合作。鄭州作為“全國短劇三大重地”之一,2024年微短劇產值已突破23億元,“鄭州出品”成為行業亮眼名片。
晚會核心環節之一是為“文脈千年·劇說鄭州”微短劇劇本征集活動頒獎。該活動自2025年4月啟動至7月收官,吸引全國近百位優秀編劇參與,投稿作品涵蓋鄭州歷史文化、當代發展與未來展望。經過多輪評審,從近百部投稿中評選出50強入圍作品,最終23部進入復評。
獲獎代表張鵬(作品《穿越后,我為商都守文物》)、任泰安(作品《我的植愈系男友》)分享創作心得,強調鄭州文化底蘊對創作的啟發。他們表示,“鄭州的千年文脈為劇本提供了豐富素材,希望通過微短劇讓更多人了解商都故事”。
為推動獲獎作品落地,晚會現場舉行“扶持拍攝和出品意向書”簽約儀式。大向文化傳媒(鄭州)有限公司與8位獲獎編劇(張鵬、李新貴、顧華、閆盈、李怡欣、賈雨晴、王晨曦、高碩)共同簽約,助力劇本轉化為精品短劇。
《幸福沖鋒號》展現創作實力
鄭州這片沃土值得深耕
晚會重點推介兩部微短劇作品。鄭州本土作品《幸福沖鋒號》以真實故事為原型,聚焦鄭州家庭情感與奮斗歷程,通過市井煙火氣的鏡頭語言,展現了鄭州人“踏實肯干、敢闖敢拼”的精神特質。主創團隊在見面會上分享拍攝感悟:“鄭州這片土地的活力為創作提供了靈感,劇中主人公的創業經歷正是無數鄭州奮斗者的縮影。”
晚會特設傳統文化展演環節,鄭州市戲劇藝術保護傳承發展中心一級演員魏云攜團隊演繹豫劇《花木蘭》“征途”選場。主辦方表示,戲曲為微短劇提供文化內核,微短劇則以碎片化傳播助力戲曲破圈,二者融合實現“傳統與現代共贏”。此次展演正是鄭州微短劇“扎根文化、創新表達”的生動實踐。
北京紅果短劇推介作品《小港灣》則展現了跨地域合作成果。該劇由電視劇《小歡喜》聯合編劇、《九州縹緲錄》編劇雷博執筆,金色夢鄉文化創始人楊盛熙執導,好有本領CEO鄭安迪擔任出品制作方,目前已在紅果短劇上線,3天內收獲亮眼點擊率。
“落地鄭州時收到‘老家河南’的短信,這兩天通過大會更感受到鄭州在微短劇拍攝基地、制作領域的長足進步。這里不僅是產業重鎮,更會成為所有微短劇從業者的‘快樂老家’。”雷博表達了對河南的直觀感受。
楊盛熙則從創作視角點贊河南:“這里有短劇創作的豐厚土壤。比如豫劇《花木蘭》選場中,馬官對木蘭演唱的點頭示意、巡演式互動,這些傳統文化中的表演細節,與短劇常用的‘總裁下車’‘角色反應’等橋段異曲同工,是深刻融入中國文化的創作素材。這片沃土值得深耕。”
鄭安迪雖為首次來鄭州,卻笑稱與這座城市“冥冥之中有羈絆”:“小學、初中就唱過豫劇《花木蘭》,如今看到鄭州微短劇的產業活力,更覺親切。我們已有多個項目在鄭州拍攝,選景、演員、拍攝基地均實現本地化,效率極高。”
探索短劇“多元天花板” 更多項目將與“豎店”共同成長
談及微短劇的創作趨勢,楊盛熙直言:“當前市場常見的‘重生、逆襲、霸總’等模式,容易讓觀眾產生‘被硬控’的疲勞感。《小港灣》有意跳出這一框架,聚焦千禧年女生的成長與情感,用更細膩的敘事打動觀眾。”他表示:“短劇的天花板很高,不應自我設限。除了強情節,還可探索家庭、現實、文化等更多品類,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讓短劇包羅萬象。”
“從剪輯師通宵趕工,到服化道團隊赴周口收舊農具,鄭州幕后團隊的專業與熱忱令人感動。未來,我們會將更多項目落地鄭州,與‘豎店’共同成長。”當被問及是否考慮以鄭州為題材創作時,鄭安迪明確回應,“當然!未來希望立足鄭州,挖掘這里的歷史文化底蘊,創作真正的‘鄭州故事’‘鄭州人物’,讓微短劇成為傳遞鄭州文化的載體。”
據了解,河南作為全國微短劇產業發展的“重鎮”,已形成顯著競爭優勢。全省微短劇企業超1000家、播出平臺3個,建成有一定規模的微短劇拍攝基地15家,吸納固定從業人員超5萬人。2024年行業白皮書顯示,全國短劇承制方前十強河南占4席,鄭州天橋公司位列平臺榜第7名。全國短劇熱力榜每天都有“豫制”短劇上榜, 2025年全省微短劇產能仍在提速增長。
本次晚會不僅是對鄭州微短劇產業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標志著微短劇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未來,隨著與紅果短劇等平臺的深度合作,以及“鄭州—杭州—香港”協同布局的推進,鄭州微短劇有望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成為全國微短劇高質量發展的標桿。
本報記者 蘇瑜/文 徐宗福/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