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三環行云路口污水井冒水了!”近日,二七區人和路街道華府社區居民王女士通過“鄭好拍”小程序上傳了一段視頻。2分鐘后,平臺便以彈窗形式提示“Z3號網格長已赴現場核查”。半小時后,鄭州市市政設施事務中心排水設施管養三所搶修車抵達現場,工作人員連夜清理積水、搶修窨井,這個民生問題迅速得到化解。
這一幕,是二七區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的日常寫照,更折射出鄭州基層治理提質增效的生動實踐。
黨建筑基強隊伍
民生急事“秒響應”
在二七區,“群眾有呼、網格必應”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的治理常態。此前,大學路街道華城國際中心21層電梯間消防水管爆裂。正在樓層例行巡查的微網格長李陽發現險情后,掏出手機用“鄭好拍”上傳現場照片。短短5分鐘,駐點民警、社區書記、物業維修隊同步到場,迅速分工形成閉環處置。歷經2小時搶修,管道修復完畢。
民生難題的高效化解,背后是二七區對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體系的持續打磨。近年來,二七區緊扣“黨建引領、網格筑基、數智賦能”核心思路,構建起“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微網格黨小組—黨員聯系戶”五級組織鏈條,將1344個社區(村)網格、496個專屬網格、6281個微網格精準覆蓋全域,真正實現“黨組織建在網格上、黨員服務在網格中”。
隊伍是治理的根基,二七區在網格隊伍建設上打出“組合拳”。創新推出年輕干部進網格歷練“365”工作模式:以“領題攻堅、比學趕超、考核評價”三項機制為抓手,明確網格干部“采集員、宣傳員、推廣員、調解員、服務員、調研員”六員職責,常態化開展五類為民服務活動。216名35歲以下年輕干部脫產投入網格工作,放下“辦公室架子”、走進“群眾心窩子”,自去年以來,累計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1800余件。
同時,二七區建立“社區正職、副職、委員”三級后備人才梯隊,通過“社區推薦—街道遴選—區級建庫”閉環流程,儲備43歲以下正職后備人才73人、38歲以下副職后備人才141人。
科技賦能精治理
數智添翼“提效能”
如果說黨建是網格治理的“根”,那數智化便是讓治理“飛得更高”的“翼”。二七區為1171名網格長配備智能工作終端,推廣“網格學堂”在線培訓平臺、“AI小鄭”智能問答工具,讓網格干部“隨時隨地學技能、解難題”。同時,搭建起覆蓋70余萬人的居民微信聯絡矩陣,政策傳達、民意收集、訴求反饋“一鍵直達”,打破治理的“時空壁壘”。
數據是精準治理的“密碼”。二七區全面歸集“人、地、物、事、情、組織”六要素信息360余萬條,建成基層治理大數據底座,為網格治理提供“智慧大腦”。“以前處理商戶糾紛,得翻厚厚的臺賬找信息,現在打開智能終端,商戶情況、歷史訴求一目了然,解決問題又快又準。”人和路街道網格管理員李娜的感受,正是數智賦能的生動體現。
一組組數據,見證著治理成效:2025年以來,二七區網格化治理平臺累計受理各類民生事件25萬余件,辦結率達95.98%,群眾滿意率高達97.9%。
下一步,二七區將持續深化“黨建+網格+大數據”治理模式,完善“樓社聯動”“三跨事件聯席會議”等機制,推動基層治理從“被動響應”向“主動發現、靠前服務”轉變,為鄭州建設更高水平的基層治理現代化貢獻更多“二七經驗”。
本報記者 劉偉平 朱翔宇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