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地鐵“兩網融合” 暢通社區居民出行路
地鐵3號線、8號線同樂地鐵站D口公交車無縫接駁
公交地鐵“兩網融合”為市民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本報訊(記者 張倩 實習生 于記兆 文/圖) 近日,鄭州公交正式開通地鐵3號線、8號線同樂站D口至升龍匯金眼鏡城的接駁線路。該線路不僅串聯起南陽路、宋寨南街、臺隆合園西門道路、拖廠北街等核心路段,更精準對接沿線社區居民的日常通勤、地鐵換乘、商超購物等多層次出行需求,為周邊居民打造了高效便捷的出行新通道。
據了解,該線路的開通源于前期的社區調研。鄭州公交第二運營公司聯合地鐵8號線同樂中心站,在臺隆合園小區開展出行需求摸排時發現,臺隆合園西門周邊社區因路段交通條件特殊,居民出行存在諸多不便。針對這一痛點,此次開通的接駁公交特別采用8米小型電動車,線路實行“不設站、不定點、招手即停”的靈活運營模式,既能完美適配社區狹窄道路的通行條件,又能最大限度滿足居民就近乘車的需求,切實破解“最后一公里”出行難題。
在運營服務上,線路同樣以“便民”為核心:運營時間從早7:30至晚7:00的出行高峰時段,發車班次與地鐵同樂站的到站時間精準協同,有效減少乘客候車時間,大幅提升出行效率。市民從地鐵同樂站出站后,可快速搭乘接駁公交,直達升龍匯金眼鏡城周邊的多個商業區域及社區,實現“公交+地鐵”的無縫銜接。
“以前從地鐵站走到家要十幾分鐘,遇上刮風下雨特別不方便。現在有了這條接駁線路,出門就能坐車,省時又省力!”居住在臺隆合園小區的王女士道出了眾多居民的心聲。
這條接駁線路的開通,不僅是鄭州公交聚焦民生需求、優化出行服務的生動實踐,也標志著城市公共交通網絡正朝著更智能、更貼合市民需求的方向持續優化。下一步,鄭州公交將繼續關注社區出行需求,不斷完善接駁線路布局,讓市民的出行更加順暢、舒心。
全國科普月鄭州主場活動啟幕
構建“30分鐘科普圈” 《鄭州市科普地圖》新鮮出爐
2025年全國科普月鄭州市主場系列科普活動開幕
本報訊(記者 劉盼盼/文 徐宗福/圖)8月27日,2025年全國科普月鄭州市主場系列科普活動在鄭州科學技術館(常西湖館區)啟幕。本次活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后首個全國科普月的核心主場活動,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夯實科技強國基礎”為主題,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推動鄭州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
啟動儀式以原創科普舞臺劇《以科學之名,鑄國家脊梁》拉開帷幕,通過沉浸式表演,將科學家精神融入故事情節,用藝術語言詮釋科學內涵,讓現場觀眾深刻感受科學精神的力量。“‘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請支持科普活動,鼓勵我們探索科學。”鄭好少年代表河南省實驗學校鄭東小學五二班李宸宸宣讀《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倡議書,以青春視角發出投身科技強國的號召。儀式現場為2025年鄭州市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和鄭州市青少年AI科普創作大賽獲獎選手代表頒獎,鼓勵廣大青少年以科技為筆描繪未來。
活動重磅發布《鄭州市科普地圖》,通過整合全市科普場館資源,創新構建“30分鐘科普圈”。在市科技局、市科協、市教育局、市科技館的共同推動下舉行“院館校科教一體化發展”簽約儀式,鄭州科學技術館與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北京大學鄭州新材料高等研究院、鄭州上海交大產業技術研究院等6所高校院所,以及鄭州外國語中學、鄭東新區春華學校、鄭州第九中學等6所中小學簽約,鄭州人才發展集團與鄭州科技館同步簽約,標志著鄭州打通“高校院所—科普場館—中小學”資源共享通道,構建“科普資源下沉”新模式。
本次科普月期間,鄭州市將以主場活動為起點,組織開展科普講座、科技展覽、科學實踐、青少年創新成果展示等多項特色活動,覆蓋各區縣(市)、各年齡段人群。下一步,鄭州市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持續深化科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科普與文化、教育、科技深度融合,不斷營造“人人都是科普之人、處處都是科普之所”的濃厚氛圍,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夯實科技強國基礎貢獻鄭州力量。
鄭州植物園
科技護航生態 精準助力植保
鄭州植物園 開展無人機植物保護
本報訊(記者 裴其娟 通訊員 陳曉蕾 文/圖)為了緩解植物養護壓力,維護生態平衡,鄭州植物園開展無人機植保工作,打破人工植保的效率瓶頸,解決質量不均等弊端,降低生態風險,以低空經濟技術革新為植保工作帶來全新的解決方案。
近日,鄭州植物園引進大疆T100新一代植保無人機設備,并利用植保無人機對百果園、月季園開展病蟲害防治作業。作業中,可通過智能規劃路徑,避開高大喬木、廊架等障礙物,植保所用時間比傳統作業時間大幅縮短,且噴灑均勻度更高,不易造成藥害。植保無人機還可與地面監測人員實時聯動,對復雜區域進行補噴作業,保障防治無死角。
“依托全自主飛行的智能系統,利用厘米級定位、動態避障、精準流量控制等技術,將施藥效率提升至日均5~8公頃,同時減少藥液浪費40%以上,成為平衡‘養護質量、作業效率、生態安全’的最優選擇。”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無人機植保工作成效顯著,不僅大幅提升了植保效率和質量、改善病蟲害防治效果,還降低了植保成本,也為鄭州植物園積累了大量數據及圖像資料,為后續的科學決策、生態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鞏義農村科普基地短視頻培訓開課
本報訊(記者 劉盼盼 通訊員 南利菲)為充分發揮科協系統橋梁紐帶作用,精準對接農村科普基地發展訴求,切實破解基地“宣傳渠道窄、內容傳播難”的現實困境,8月27日下午,鞏義市科協舉辦“科普潤鞏 志愿同行”農村科普基地短視頻培訓活動,來自全市農村科普基地的20余名負責人及業務骨干參與培訓,為農村科普資源宣傳推廣注入新動能。
此次培訓緊扣農村科普基地的實際需求,以“實操性、場景化”為核心導向。鄭州市前所未有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蔡凱陽作為主講人,憑借新媒體行業實戰經驗,將專業理論轉化為貼合基地宣傳場景的實用內容,圍繞“如何讓科普內容通過短視頻‘活’起來”這一核心主題,從賬號基礎搭建、視頻拍攝技巧、剪輯核心要點到作品發布與數據復盤,層層遞進拆解短視頻創作全流程,讓學員快速掌握宣傳“新技能”。
針對農村科普基地的特色屬性,蔡凱陽提出一系列精準化建議:賬號名稱需與基地定位深度綁定,頭像優先選用負責人真人形象或基地標志性場景,簡介內容重點突出科普功能與核心價值,助力基地快速建立辨識度。在實操教學環節,他結合常用剪輯軟件,手把手指導學員完成視頻剪輯、字幕添加、特效制作等操作,確保學員既能產出專業的科普內容,又能通過生動形式提升傳播效果。現場還以本土優秀科普賬號為例,直觀演示如何通過賬號包裝快速傳遞核心信息,讓理論教學更具參考性。
互動交流環節氣氛熱烈,各農村科普基地負責人結合自身運營難點踴躍提問,“如何通過短視頻生動展示農產品種植全過程?”“科普內容如何平衡專業性與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新手賬號如何快速提升曝光量?”蔡凱陽一一細致解答。留余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康同甫在培訓后表示:“這次學會了賬號定位、開頭吸睛、內容設計的實用方法,回去就能立刻落地實踐,太解渴了。”
首期實用人才素能提升開講 種植大戶農技骨干集體“充電”
專家手把手示范疏枝、長梢修剪等標準化操作
本報訊(記者 劉盼盼 文/圖)8月25日~26日,由鄭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鄭州市科普中心承辦的“鄉村振興實用人才素能提升系列專題培訓班(桃子種植專題)”在新密市舉辦,來自新密及周邊區、縣(市)的90余名桃子種植大戶、農技骨干參加。
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王新衛研究員以《桃新品種與高效種植技術推廣》為題,系統梳理國內外最新品種布局、高光效樹形及綠色防控技術,并分享其在周口、昌吉等地的服務案例,幫助學員構建“品種—技術—市場”一體化思維。“自媒體時代的農產品銷售”視頻課堂以真實爆款案例拆解短視頻引流、直播話術及社群運營技巧,為桃農“觸網”拓市提供路徑。
河南大豫物理農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現場演示等離子體種子處理、空間電場促生等“物理農業”裝備,零化學投入即可實現桃子增產8%~12%,病害顯著下降;浙江大學中原研究院重點推介高通量作物表型AI平臺和合成生物固氮菌劑,分別讓育種效率提升20倍、化肥減量30%,為產業升級插上“數字+生物”雙翼。
“荒山變成試驗田”,8年前90后新農人王清舟把百畝荒山變成試驗田,在專家指導下種出彩虹油蟠、黃金蜜桃等空白品種,果園上線后,他以錯峰品種組合方式把采摘期拉長到3個月,帶動30多位鄉親家門口就業。如今他又籌劃“桃花長廊”,讓科技繼續為鄉村振興添彩。
26日上午,全體學員走進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試驗基地。王新衛研究員以“行走課堂”方式,邊走邊講,對比“春雪”“中油蟠9號”“夏甜”等10余個品種長勢,手把手示范疏枝、長梢修剪、拉枝開角等標準化操作,“實時提問—即時糾錯”的互動模式,使學員在真實果園中把知識轉化為技能。
耳機“長”在身上,危機藏在耳邊
耳蝸毛細胞損傷后真的不可逆 “3個60”原則能幫你娛樂護耳兩不誤
“耳蝸毛細胞死一個少一個?”聽力損傷悄無聲息,且不可逆?近日,一段“長期戴耳機傷害耳蝸”的視頻在網上很火。這讓喜歡戴著耳機聽歌、接打電話的張紹軍心里有了幾分畏懼。那么,這種說法是真的嗎?怎樣佩戴耳機才安全?今天,來聽聽醫生和相關專家如何說。
緣起 生活習慣中的聽力危機
跟張紹軍一樣擔心的還有李女士和高先生,兩人都是30歲出頭。李女士說:“我經常在出門逛街、坐車時戴上耳機聽音樂,怕吵著別人,也怕別人吵著自己,而且晚上也是塞著耳機聽著睡覺。”高先生作為單位的主管,他說:“在公司,電話會議是家常便飯,戴耳機經常持續1小時以上,有時候在晨跑路上、上班途中也會戴上耳機,外面噪聲大,不自覺地就把音量開大了。”
一開始,他們并未注意到自己的聽力在逐漸下降。久而久之,他們發現看電視需要將音量調得更大才能聽清楚。隨后,又出現與人交流時會頻繁詢問對話內容,對高頻聲音不敏感,而自己說話的聲音好像也變得越來越大等情況。
經過詳細的聽力測試和耳科檢查,醫生確定他們的聽力問題主要由耳蝸損傷導致。長時間的高強度聲波刺激對耳蝸的微細毛細胞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傷。
解惑
長時間高音量使用耳機
會極大地增加聽力受損風險
在日常接診中,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一病區副主任醫師朱曉鳳接診的耳部患者里,長期佩戴耳機后耳鳴、耳聾的患者呈逐年增加趨勢。大多是年輕人、中年人,其中年輕人偏多一些。有些患者運動時習慣戴耳機;有的是睡眠不好,喜歡聽書聽音樂入睡。
那么,長期戴耳機會有哪些表現呢?朱曉鳳說:“戴耳機時間長的話,可能會發生雙耳高頻聽力下降,這種聽力下降的人往往感覺不到,呈隱匿性。有時候僅表現為耳鳴、聽覺過敏。來醫院一看,純音測聽顯示高頻有聽力下降。”
研究表明,長期連續聽85分貝以上的聲音,將對聽力產生永久性損害。許多常見的耳機音量可輕易超過這一閾值。因此,長時間使用耳機,尤其是在高音量下,會極大地增加聽力受損的風險。
除了音量,使用耳機的時間長度和頻率也是聽力損傷的重要因素。朱曉鳳說,長時間不間斷地使用耳機,尤其是在睡前佩戴,容易戴著耳機入睡,會對耳朵造成持續的聲損傷,導致耳鳴、聽力下降。
追問
為啥耳朵這么嬌貴?
人的耳朵為啥這么嬌貴?我們需要搞清楚耳朵的結構。人的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聲音從外到內會經過外耳收集、中耳傳導,再到內耳,激發感受聽覺的毛細胞釋放遞質,刺激到聽覺神經,經中樞傳導通路傳到大腦皮層,進而聽到聲音。
當音量過高時,耳蝸中的毛細胞,負責轉換聲波為電信號的聽覺感受器,造成毛細胞損傷和死亡。您可別小瞧這些毛細胞,它是非常嬌嫩和珍貴的,雖然數量上有1.5萬個左右,卻是死一個少一個,一旦死亡后就無法再生。長期暴露在高音量下,這些毛細胞無法自我修復,不可避免地影響耳蝸功能,最終導致聽力改變。
對于耳機使用時間長會損傷耳蝸毛細胞的說法?朱曉鳳說:“噪聲跟強度和時長有關系,而不是說聽一次就少一個耳蝸毛細胞。”當你最喜歡的音樂、播客,或是那些讓您身臨其境的電影聲效,突然間變得模糊、遙遠,甚至完全消失。很可能就是早期聽力損傷的表現。若出現耳內持續嗡鳴(耳鳴)、對高頻聲音(如門鈴聲、鳥叫聲)不敏感、日常對話中頻繁要求他人重復說話內容等癥狀,就需及時就醫了。因為聽力損傷往往是悄無聲息且不可逆的。一旦受損,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也只能是補償手段,而非完美替代。
提醒 遵循“3個60”原則 減少聽力損傷
其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合理使用耳機就不會直接導致聽力損傷,但錯誤的使用習慣是主要誘因。長時間或高音量使用耳機會導致聽力受損,主要與音量大小、使用時長、耳機類型等因素有關。
一般來說,耳機音量超過85分貝(約等于嘈雜街道的噪聲)且持續超過1小時,可能損傷內耳毛細胞。長期暴露在高音量環境中,會導致噪聲性聽力損失,表現為耳鳴、聽力下降等。例如,地鐵通勤時若需將音量調至掩蓋環境噪聲,實際分貝可能超過100分貝,遠超安全閾值。
連續使用耳機超過60分鐘會令耳部疲勞,長時間壓迫耳道還可能引發炎癥。朱曉鳳建議,在享受音樂和聲效的同時,要遵循“3個60”原則,即音量不超過設備最大音量的60%、單次連續使用時間不超過60分鐘、周圍噪聲不超過60分貝。也就是說每人每天戴耳機最長時間1個小時,且音量最好跟平時人們說話的聲音大小差不多。周圍噪聲超過60分貝時,不建議佩戴耳機,以保護聽力。
耳機類型選擇不當也可能會對聽力有所損傷。特別是入耳式耳機封閉性強,易將聲波直接傳遞至耳膜,相同音量下對聽力壓力更大。相對來說,頭戴式或降噪耳機可通過物理隔音降低環境噪聲,減少需要調高音量的場景,更安全一些。
那么,如何控制音量和時間?建議使用手機自帶的“音量安全檢測”功能,或通過分貝檢測APP監控音量。
支招
保護聽力同時兼顧
娛樂需求
在這個數字化時代,耳機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朱曉鳳建議,可以通過控制音量、縮短使用時間、選擇合適的設備,來保護聽力并兼顧娛樂需求。
選擇耳機:優先選擇覆蓋耳朵的降噪耳機,主動降噪功能可減少外部噪聲干擾,幫助維持較低音量。在健身房、車站等噪聲大的場所,盡量用耳塞隔絕環境音,而非通過調高耳機音量掩蓋噪聲。還要定期清潔耳機,避免細菌滋生引發外耳道炎;避免與他人共用耳機,減少感染風險。
定期休息:每聽30分鐘,至少休息5分鐘。
聽力檢查:建議每年進行聽力檢查,尤其是高頻使用者。若出現耳鳴或耳悶,需盡早就醫以免永久損傷。即使沒有明顯的聽力問題,也建議定期進行專業聽力檢查。這有助于及早發現任何潛在的聽力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
本報記者 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