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威海抗戰歷史,有一個群體始終熠熠生輝——馬石山十勇士。他們舍生忘死保衛群眾,用生命和大愛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戰之歌。
矗立在馬石山上的革命烈士紀念塔
1942年冬,侵華日軍對膠東抗日根據地展開了40多天的拉網合圍式大“掃蕩”,妄圖一舉消滅膠東八路軍主力和黨政軍機關。而馬石山,正是一個重要的合圍點。
中共乳山市委黨史研究中心提供的史料顯示,1942年11月23日傍晚,數千名群眾和八路軍數支小分隊被圍困于馬石山區,面臨被屠殺的危險。恐懼和絕望的情緒,籠罩著危機四伏的馬石山。
此時,八路軍五旅十三團七連六班的10名戰士,執行完任務路過馬石山,看到群眾身陷絕境、走投無路,在沒有上級命令的情況下,他們毅然決定放棄歸隊,留下來幫助群眾突圍。
那天深夜,趁火堆旁的日、偽軍人困馬乏,班長王殿元和戰士們悄悄干掉敵人哨兵,護送200多名群眾順利突圍。隨后,戰士們又迅速返回馬石山,第二次、第三次闖入日軍包圍圈,不斷帶領群眾突出重圍。
正當戰士們以為所有群眾都已轉移時,一個小姑娘告訴他們,還有“滿滿一溝”老百姓被圍困在西南山溝,他們又一次毫不猶豫地奔了過去……
天邊泛白,戰士們正帶領群眾沿小山溝轉移,與20多個日、偽軍迎面遭遇。為了給群眾爭取時間,戰士們向反方向吸引敵人火力,且戰且退,最后登上了馬石山西側峰頂。
24日上午,他們依托幾處天然巖石頑強戰斗,打退了日、偽軍多次進攻。日軍飛機狂轟濫炸,戰士們與四面攻山的敵人殊死拼殺,子彈打光了,就用石塊砸向敵人。最后,只剩下王殿元和兩名戰士,3人抱在一起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與沖上來的敵人同歸于盡……
80多年過去了,馬石山十勇士的事跡仍廣為流傳,戰士們為了人民群眾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與這青山同在,萬古長青。
威海日報記者 李林
通訊員 劉延曉 劉俐辰
本版圖片均為威海日報記者 孫大偉 攝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