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午,全省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在鄭州召開。同日下午,首期“生命之光——2025年河南省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事跡巡回宣講報告會”在省殘聯多功能廳舉行,6位自強模范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他們中有人坐著輪椅,有人袖管空蕩,有人需靠手語翻譯溝通。但此刻,所有人都挺直脊梁向臺下聽眾傳遞著同一種力量:“生命的價值,從不因殘缺而折損。”
王獻:無臂騎士的飛馳人生
王獻
王獻,13歲時因電擊事故失去雙臂。面對人生驟變,他用雙腳駕馭自行車賽道,以殘臂纏繞車把堅持訓練。訓練中護膝常被血水浸透,冬季凍瘡遍布雙臂,他仍每日提20公斤水桶強化上肢力量。2011年,他在全國殘運會自行車比賽男子C4級場地4公里追逐賽首奪冠軍。此后五屆蟬聯該項目金牌,并6次打破全國紀錄、1次打破亞洲紀錄。2023年杭州亞殘運會上,他以破亞洲紀錄的成績再奪桂冠。
如今的他,在繼續努力訓練的同時,也肩負起傳幫帶的責任,將自己寶貴的競賽經驗傳遞給年輕一代的運動員,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王獻目前也致力于公益事業。他說:“我想用自己的故事去激勵更多的殘疾人更加勇敢地追逐夢想,讓更多人看見我們殘疾人身上的力量和堅韌。”
楚艷麗:無聲世界的希望筑橋人
楚艷麗
兩歲半時的一次高燒,為楚艷麗的世界按下了殘酷的“靜音鍵”。成年后,楚艷麗又先后遭遇下崗潮和車禍。在經歷一次次的無助之后,楚艷麗受朋友啟發,萌生成立殘疾人互幫互助機構的想法。
2007年,她創辦漯河市聾人活動中心,每天都帶著手語老師東奔西跑,到處找企業負責人溝通交流。如今,她的活動中心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紅色驛家”,為210個殘疾人家庭重新點亮了希望。她還記得一個上崗3個月的殘疾伙伴用手語告訴她:“楚姐,我終于能給孩子買新書包了!”她說,那一刻她覺得做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張洛梅:守護萬童新聲的參天大樹
張洛梅
張洛梅,1998年創辦鄭州康園聽力言語康復中心。為破除“康復無用論”,她曾墊付學費勸返放棄治療的父子,幫助這名孩子考入大學。27年,他們深耕不輟,用專業和堅守,為1萬多名特殊孩子重塑人生。他們10年減免學費百余萬元,哪怕入不敷出、數次搬遷,也始終把孩子的未來扛在肩上,用真誠告訴世界:每個特殊孩子都能活得滾燙。
竇小偉:輪椅上的生命續航者
竇小偉
竇小偉,自幼被確診為“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癥”,被醫生預言活不過14歲。他克服脊柱側彎、頻繁跌倒的劇痛,考入洛陽醫專。畢業后他毅然踏上創業路,創辦“偉和診所”。即使首次創業因經驗不足而失敗,他也沒有就此消沉。2000年,他重啟創業夢,24小時吃住在診室,冬天暖氣熄滅仍堅持接診。竇小偉27年來累計服務患者超18萬人次。他創新的“竇氏舒筋透骨療法”,在2025年被收錄入湛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竇小偉先后資助9名貧困學生,他說:“當聽到其中有一個孩子說‘竇叔叔坐在輪椅上不僅自立自強,還有能力惠及他人,我們作為健全人,還有什么資格不去努力?’時,我知道我的目的達到了。”
王濤:跛足攀登科研高山
王濤
王濤,因小兒麻痹癥導致左下肢失能,讀博期間因無法做實驗轉向數值仿真研究。他帶領鄭州輕工業大學流體機械團隊,攻克新能源汽車壓縮機技術難題。入職7年來,王濤以校為家,每晚10點半工程樓鎖門的聲音,就是他固定的下班時間。這份堅守,也結出沉甸甸的果實:10余項國家發明專利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團隊開發的壓縮機設計工具讓企業的研發效率提升了30%。
因為親歷過殘疾帶來的種種障礙,王濤深知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鑰匙。在課堂上,他不僅傳授知識,更努力傳遞一種信念:“不抱怨環境,不尋找借口,腳踏實地,把事做成。”王濤說,最讓他感到幸福和溫暖的時刻,是課后常常有學生主動找到他,眼神堅定地說:“王老師,我想跟您好好學習專業,推動產業進步!”
張清玫:指尖丈量光明的創業先鋒
張清玫
張清玫因腦膜瘤手術失明,卻在另一個領域闖出一片天。她轉戰鹿邑縣毛刷產業,帶動300多名殘疾人實現就業。為掌握尾毛質檢,她日夜練習指尖觸感,用指尖觸感“丈量”產品質量,鋼梳扎破手指仍咬牙堅持,終于能夠精準分辨原料品質。
不服輸是張清玫的創業底色。她曾因一批瑕疵產品帶員工通宵返工至凌晨3點,贏得客戶的信賴。客戶和張清玫的公司達成長期合作。她也成為“心明眼亮”的創業典范。
本報記者 魏瀅/文 馬健/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