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文法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數字多媒體作品創作》課程團隊積極探索教學改革,將智慧教學理念與BOPPPS教學模型深度融合,通過技術賦能與模式創新,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高效課堂新范式。該實踐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數字創作能力與跨學科思維,也為高校藝術類與技術類交叉課程的產教融合教學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BOPPPS模型:以生為本,教學設計奠根基
BOPPPS教學模型(Bridge-in,Outcom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 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是一種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強調學生參與的教學設計框架。其核心在于通過“導入—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總結”六個環節的閉環設計,實現教學過程的精準化與高效化。
《數字多媒體作品創作》作為一門融合藝術設計、視頻制作技術與傳播學的交叉課程,在傳統教學中常面臨“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參與度不足”“創作反饋滯后”等痛點。課程主講教師馬匯表示:“數字創作能力的培養需要‘做中學、學中創’,而BOPPPS模型恰好為這種實踐導向的教學提供了結構化支撐。”
智慧教學賦能:技術驅動,課堂變革煥新顏
為破解傳統教學難題,課程團隊引入智慧教學工具,將BOPPPS各環節進行數字化升級與改良,使之更加適配課程產教融合的教學目標:
“前測”(Pre-assessment)環節放置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利用在線問卷工具、主題討論、預習內容等實時調研學生基礎,動態調整教學策略,同時教師可通過學習通平臺的AI助教和知識圖譜工具,實時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展,優化整體的課程教學策略;在“導入”(Bridge-in)環節,教師通過在線發布產出目標任務、討論問題等激發學生興趣;在“目標”(Outcome)環節,明確企業任務驅動下的學習成果與能力指標;在“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環節,依托云端協作平臺,學生可獨立或者分組完成“從創意到作品到市場”的全流程實踐,教師通過課堂投屏、在線審核、線下巡視指導等措施進行過程指導,點評共性問題,點撥個性問題;在“后測”(Post-assessment)環節,教師結合企業評價要求對學生的產出初稿進行品控把關,實現教學內容與行業標準的無縫對接,確保學生作品不僅符合課程學習目標,更具備實際應用價值;在“總結”(Summary)環節,教師歸納課堂創作要點,推薦優秀的產出榜樣,融入課程思政點,使學生們不僅鞏固了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樹立了正確的創作觀與價值觀,增強了文化自信與社會責任感。通過榜樣示范與價值引領,學生們在提升數字創作能力的同時,也深刻認識到作品的社會意義與文化傳播使命,實現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
實踐成效:能力提升,業績卓越結碩果
智慧教學與BOPPPS模型的融合,顯著提升了課堂效果。學生作品質量和創作能力顯著提升,在2024春季學期校企合作實踐成果匯總中,136名學生產出2萬余個短視頻模板,目前累計播放量超6億,使用量超5000萬,為企業帶來了極高的商業價值,服務千萬社會大眾更好地記錄生活、表達創意和營銷宣傳,課程業績在全國與企業合作的數十所高校中位列第一。
課程卓越的創新模式已立項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先后獲得西浦產教融合課程創新大賽特等獎、河南省教學創新大賽特等獎、河南省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成果二等獎等多項榮譽,并入選西浦全國產教融合課程典型案例集獲“全面卓越獎”, 充分彰顯了其在人才培養供給和服務產業需求及產品供給方面的強勁能力。
展望未來:智慧引領,教育生態新方向
課程團隊將進一步深化智慧教學應用,積極探索元宇宙、AIGC等前沿技術在BOPPPS模型中的融合路徑,打造更具沉浸感與智能化的教學新范式。同時,團隊將在校內外積極推廣課程成功的教學模式,通過示范引領擴大教學影響力,推動高校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數字多媒體作品創作》課程的創新實踐正以“小切口”推動“大變革”,不僅為高校課程改革提供了“智慧賦能+模型創新”的雙重啟示,也為構建開放、協同、智能的智慧教育新生態注入了強勁動力,助力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魏景霞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