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抓好大保護 協同推進大治理
“魯豫對賭” 一場雙贏的“省際契約”
——黃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開“賭”之后,卻沒有輸家。一約既定,就萬山無阻。
2025年7月10日,一個消息在“奔走”:山東省兌現2024年度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資金6207萬元。自2021年豫魯兩省建立黃河流域首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以來,山東省已累計兌現河南省生態補償金2.5億元。
對此,河南笑納:靠實力賺來的2.5億元,收得理直氣壯;山東認可:拿真金白銀換一泓凈水,給得心服口服。
2019年的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為新時代中國擘畫發展新坐標——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1年4月,山東省與河南省簽署《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自此,黃河流域首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正式啟動。
4年多來,“魯豫對賭”的背后,母親河換新顏,“山河”俱歡顏。
黃河灘全景圖
定約 魯豫簽下“對賭協議”
2021年4月,一個看似平常的春日,山東省和河南省簽署了一份特殊的協議——《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這份協議,是黃河流域首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這份協議,在黃河治理的漫長歷程中,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被外界形象地稱為魯豫“對賭協議”。今年是“對賭協議”簽訂的第五年,這一決議,已成為深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示范樣板。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走遍黃河上中下游,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三次主持召開座談會,對母親河的未來深遠謀劃。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然而,多年來累積的問題讓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依然脆弱:在全國主要流域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域土地面積比例最大;上中下游生態易退化,恢復難度極大且過程緩慢;部分地區污染排放強度較高。統籌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定下調子——“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魯豫“對賭協議”規定,以黃河干流劉莊國控斷面水質監測結果為依據,進行水質基本補償和水質變化補償。若水質年均值達到Ⅲ類標準,雙方互不補償;水質年均值在Ⅲ類基礎上每改善一級,山東給予河南6000萬元補償資金;水質年均值在Ⅲ類基礎上每惡化一級,河南給予山東6000萬元補償資金。此外,還對斷面3項關鍵污染物年度指數的變化設置了補償條款。這一規定,讓魯豫兩省在黃河治污上有了明確的量化目標和利益關聯。
在協議簽署現場,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感慨地說:“這份協議,是我們兩省共同守護黃河的決心體現。它不僅是一份責任狀,更是一份承諾書,讓我們在黃河治理上有了更緊密的合作紐帶。”河南省相關部門負責人也表示:“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我們有信心通過兩省的共同努力,讓黃河水質得到切實改善。”
履約 你“愿賭”我“應戰”
山東為何愿意“賭”?
山東,地處黃河下游,黃河水最終在這里流入渤海。長期以來,黃河水質狀況對山東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以及居民生活用水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簽署“對賭協議”之前,山東在黃河治理上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黃河入魯水質仍面臨諸多挑戰。
比如山東的東營市,作為黃河入海口所在地,擁有著獨特而脆弱的濕地生態系統。這里是眾多珍稀鳥類的棲息地,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然而,黃河水質的不穩定,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構成了威脅。如果上游來水水質不佳,可能會導致濕地內的水生生物減少,進而影響鳥類的食物來源和棲息環境。為了保護這片珍貴的濕地,山東一直在努力改善黃河入魯水質,但僅靠自身的力量,效果有限。
從經濟角度來看,山東的許多產業依賴黃河水資源。農業灌溉、工業用水等,都離不開黃河。優質的黃河水,能夠保障農業豐收,促進工業穩定發展。一旦黃河水質惡化,不僅會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還可能導致工業生產面臨用水困難,增加生產成本。因此,改善黃河入魯水質,對山東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那么,河南如何“應戰”?
面對這場“對賭”,河南迅速行動、積極應戰。河南深知,改善黃河水質,不僅是為了贏得這場“賭局”,更是為了自身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可持續發展。
黃河河南段全長711公里,流域面積達3.62萬平方公里。2019年以來,河南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為契機,實施“一河一策”整治工作,對入河排污口、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鄉污水等開展綜合治理,對黃河亂堆、亂占、亂采、亂建等“四亂”問題進行集中清理整治。2021年,河南省印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點,謀劃推進了35項重點工作。2022年印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點,謀劃推進40項重點工作。2025年4月,《河南省“凈水入黃河”工程實施方案》發布,明確5項重點任務,提出到2027年,河南省黃河干流水質持續穩定達到Ⅱ類,支流水質得到改善;到2030年,河南省黃河干流水質保持Ⅱ類,支流水質持續穩定改善。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黨中央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以來,河南始終守護母親河、聚焦生態河、打造數字河、唱響文明河、建設幸福河,生態環境不斷向好。
河南省臺前縣劉莊國控斷面,是黃河流經河南最后一站,黃河由此進入山東。2020年以來,黃河出豫水質連續5年保持Ⅱ類,一河“凈水”持續由豫入魯。
續約 雙贏的雙向奔赴
時間來到2022年7月5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一個備受關注的消息:河南在這場“對賭協議”中“賭”贏了,山東作為受益方,兌現河南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
這一結果的背后,是魯豫兩省共同努力的成果。自協議簽署以來,河南積極推進各項治污措施,黃河水質得到明顯改善,黃河入魯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這一成績的取得,讓河南在這場“對賭”中贏得勝利。
2023年底,在第一輪“對賭協議”基礎上,山東、河南兩省又簽訂了第二輪《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2023—2025年)》,此次續簽協議更加科學、全面,水質類別補償由原來的年度達標調整為月度達標,補償因子增加總氮指標,補償期限也延續至2025年。
而在“魯豫續約”的同時,河南省內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也在不斷推進。金堤河沿線的長垣市、滑縣、濮陽縣,伊洛河沿線的三門峽、洛陽、鄭州,蟒沁河沿線的濟源、焦作,均簽訂了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河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日漸完善。
今年7月10日,“魯豫續約”的結果再次傳來:山東省兌現2024年度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資金6207萬元。自2021年豫魯兩省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以來,山東省已累計兌現河南生態補償金2.5億元。
這份“賭約”,讓兩省從被動“防污”走向主動“共治”,從“隔河相爭”邁向了“共護一水”。
在全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領域,魯豫“對賭協議”成為一個成功范例。
中國生態補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靳樂山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以前流域生態補償大多在我國南方省份,尤其是針對長江流域水環境,在北方相對比較少,此次魯豫的生態補償協議針對黃河干流水環境,對黃河其他河段也有借鑒意義。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如此評價:“這是用市場手段落實生態保護責任的有益探索,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流域治理中的生動實踐,為全國建立更完善的生態補償制度積累了寶貴經驗。”
2025年仲夏,河南鄭州桃花峪,從這里再向東,便是黃河下游。夕陽下,一位老農正要回家,他看著黃河中活蹦亂跳的鯉魚和河上紛紛飛過的水鳥,感慨道:“這兩年,水是眼見著變好了,上游下游都在使勁,水好了,才能養出好魚,鳥兒也才會來。”
魯豫之間的“黃河對賭”,其意義遠超億元資金流轉。它是以改革魄力突破行政藩籬的實踐,是以經濟杠桿撬動生態責任的創舉,更是“全國一盤棋”守護母親河的生動詮釋。
大河湯湯,契約已立。當上下游同心同向、共擔共享,一曲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正沿著母親河的萬里征程澎湃奏響。
這份答卷的墨跡尚未干透,而大河奔流的治理新篇,已在遼闊的土地上鋪展。
記者 孫新峰 李娜 李宇航/文 馬健/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