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寒到酷暑,我們‘四普’的工作時長跨度已經超過一年。”7月3日,在河南中牟新區狼城崗鎮糧倉建筑群中,頂著烈日的文物普查工作人員,正逐點排查,對建筑物的基本數據與歷史年代進行記錄與歸檔。
文物普查工作人員在河南中牟新區狼城崗鎮糧倉建筑群中逐點排查
在中牟縣狼城崗鎮西狼村,有著一片這樣的建筑,它承載了當地許多村民“交公糧”的回憶。20世紀中后期,為了響應當時國家“備戰備荒”和“統購統銷”的政策,中牟縣各鄉鎮建立起許多大型糧食物資儲備設施,這些設施由拱頂倉庫、辦公區、廠區以及員工宿舍組成,如今,逐漸變成了一代人的“歷史記憶”。
為保護好這一片歷史建筑,中牟新區第四次文物普查隊隊員們帶著專業設備,開始對“老糧倉”進行全面檢查與記錄。“我20世紀90年代剛來這里工作的時候,這座建筑就屹立在這里了。”據當地文化站工作人員介紹,每逢收糧時節,老糧倉門前就會熙熙攘攘,村民們在門口稱算搬運,好不熱鬧,直到近些年城鎮化建設與河岸居民區搬遷工作的進行,這里才變得安靜起來。
陽光照耀下的建筑群依舊保存完好,磚木結構細節仍清晰可辨,不僅為研究20世紀中國糧倉建筑風格、糧食管理制度及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還為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繼續奉獻。作為此次普查小隊其中一員,中牟新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文物科科長李順義說,隨著文旅文創高質量發展的推動,這座“老糧倉”也在精心保護的基礎上繼續作為倉庫,為當地企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穿過成片玉米地,在村落中折返前行多次后,下一個文物普查復查點出現在普查隊員面前。這里是韓寺鎮一片東西跨度200米、南北延伸150米,總占地面積達3萬平方米的胡大文家族墓,在這片墓葬群上,7處清代、民國時期的碑刻引起了普查隊員的關注。
“大清嘉慶肆年歲次己未仲秋”“大清咸豐四年歲次甲寅”……高崗上、叢林間,透過一塊塊碑文與一片片文字,這個家族的興衰變遷、先輩的生平事跡和族人的美德追求便浮現在大家面前。無論是“玉帶環繞”的碑身,還是“雙龍飛舞”的碑首,無不展現著這個世家大族的文化底蘊。
中牟新區是曾經的官渡之戰古戰場,是西晉文壇領袖潘安的故鄉,也是楷書鼻祖鐘繇的故里,是孔子回車處,也是春秋箜篌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給文物普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4年6月到今天,中牟新區為做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作了許多準備。”中牟新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蔡紀中說,截至7月3日,中牟新區第四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共統計文物290余處,已完成實地勘探208處,新增不可移動文物80余處,完成信息上報260多處。
從與官渡之戰有關的漢代古井,到近現代時期的工業遺存,都在本次“四普”工作中得到記錄與保護,其中既有文物保護工作者的日夜奮戰,也有業余愛好者的線索提供,群眾的支持與參與,讓一年來的“四普”工作有條不紊地取得進展。
記者 左麗慧 李居正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