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著講,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用一個半小時,梳理鄭州抗戰故事,主要目的就是銘記歷史,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小暑剛過,在鄭州市管城區北下街街道小巷先鋒課堂“老康講故事”直播間,年逾七旬的康玉慶,身穿紅馬甲,聲情并茂,話語激昂。隨著故事進展,直播間粉絲量一路飆升。
古稀之年的康玉慶,咋就成了“網紅老康”,這還得從頭說起。
康玉慶在直播間宣講鄭州故事
正兒八經的老管城:用腳步丈量鄭州
“我生在管城,長在管城,在管城轄區工作半個多世紀,可說是正兒八經的老管城!”康玉慶,中等個頭,身板硬朗,說起話來“竹筒倒豆子,那叫直爽!”
康玉慶,1952年出生,管城區七里河村人,從事宣傳文化工作50多年,曾任管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鄭州市委宣傳部新聞閱評員,現為鄭州市百姓宣講團宣講員、管城區關工委“五老”報告團團長和管城區銀發宣講團宣講員。退休后,推出“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鄭州故事”系列宣講活動,獲評河南省優秀校外輔導員、第一批“鄭州市崗位學雷鋒標兵”。2024年12月,康玉慶獲得“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其實,康玉慶還有一些“土得掉渣”的閱歷和往事,村供銷社代銷員、南曹公社電影隊放映員,后歷任文化站站長、團委書記、鄉黨委委員、黨委副書記。1988年至2005年,任管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分管宣傳工作18年,這才叫真正的“硬核”,為退而不休積攢了“能量”。
為在城市化大潮中守護老鄭州記憶,康玉慶擔負起傳承使命,數十年如一日尋訪、整理老鄭州的史料與故事。他踏遍140多條街巷、300多個村莊,走訪上千人,走壞20多雙鞋子,用光1200多支筆芯,記完70多個筆記本。編著多本歷史文化圖書與史料集,總計1300余萬字。
康玉慶先后整理出100個鄭州革命故事和3600個鄭州人文故事,還為七里河村、鳳凰臺村等十幾個村莊編寫村史、家譜,僅七里河村志就長達30余萬字,填補了600年來村莊民間資料的空白。
退休后成了網紅:講好鄭州故事
宣講鄭州故事,康玉慶初心如磐。有一次,他在一所小學講紅色故事。講述解放鄭州,當時管城區十八里河街道十八里河村,曾經是解放鄭州前線指揮部遺址,孩子們聽后,十分自豪地說:“原來鄭州解放頭一天,俺們村成了指揮部!”
為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鄭州故事,康玉慶通過新媒體平臺打造“老康筆記”“網紅老康講故事”等品牌,已宣講220多場。康玉慶還先后到廣東、江西、湖南、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宣傳商都文化、黃河文化,讓更多人了解鄭州,愛上河南。
“打竹板、響連天,夸夸咱村的好鄉賢……”這是七里河村鄉親們編的快板書。退休后的10多年里,康玉慶比在職時還忙,他經常給新居民講述村史故事,把文化發展脈絡融入新時代的奮斗歷程中。先后編撰《七里河村志》,建成“七里河村史館”,編輯“七里河村歌”,創辦《七里河黨建》。他做這些事情沒有任何報酬。
自去年以來,“老康講故事”走進“小巷先鋒課堂”直播間,通過線上宣講,擴大宣講面。每一次宣講,都是場場爆滿。
數年來,康玉慶通過多種形式,先后宣講300多場。其中,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39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26場,聽眾達數萬人次。他的講述“接地氣、冒熱氣”,大道理變成小故事,故事都是身邊事兒,聽著過癮,大家都感興趣、愿意聽。
記者 王思俊 通訊員 張玉龍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