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點,記者走進二七區大學路街道康橋華城國際中心,一樓大廳一片忙碌景象:穿著工裝的辦公族步履匆匆,不時有人走到門口取走咖啡店內提前下單的咖啡;入口處信息欄上,百余家入駐企業名錄整齊排列,無聲地彰顯著樓宇的蓬勃生機……很難想象,這座建成于2008年的樓宇,曾深陷“產權分散、設備陳舊、企業聯動不足”的困境。如今,依托大學路街道創新實踐的“黨建+網格+大數據”治理模式,它實現了從“管理洼地”到“治理標桿”的華麗轉身。
黨建引領 織密組織網,重塑治理筋骨
破局的關鍵始于黨的組織力量向樓宇治理末梢的強力延伸。面對產權高度分散、企業聯動弱的“老大難”問題,大學路街道指導康橋華城社區以黨建引領為突破口,設置“康悅匯”專屬網格,構建起堅實的“三級組織體系”: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擔任網格長,形成頂層牽引;社區骨干、民警、市場監管、執法中隊等5類專業力量擔任網格員,構成中堅支撐;優選樓內7家企業的黨員骨干擔任微網格長,確保服務觸角直達每個角落。
“我們按照‘先服務再建設、先點再面’的思路,步步為營推動樓宇黨組織全覆蓋。”康橋華城社區黨總支書記白玉芳介紹。通過“建、轉、派、培、聯”組合拳,社區推動建立7個非公黨組織、1個流動黨支部,并推動工青婦組織建設,實施黨組織與工青婦等組織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初步形成了以“黨組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群眾自組織”的樓宇網格治理共同體。各類組織如同精密的神經元將全樓27層有機串聯,織就一張“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立體治理網絡,為這座“垂直社區”注入了強大組織動能。
網格聚力 “三單”閉環解難題,共享空間育溫情
在專屬網格空間布局上,整體劃分為三大空間、16個功能區及N個服務點。其中,五層是網格治理的重要陣地,該區域涵蓋室內、室外兩大板塊,共設有8個功能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三單”機制公示墻,清晰公示著微心愿征集、資源清單、服務項目等信息。社區通過網格員日常走訪、微心愿收集等途徑,精準摸排15類、100余項企業需求,同步整合14名專業人才、25處共享場地、18家專業機構組建資源庫,并高效推進36個認領服務項目,構建起“需求—資源—服務”的完整閉環。
基于“三單”機制,專屬網格進一步創新三大核心服務體系,打破樓宇溝通壁壘:構建“紅色服務鏈”,網格長(員)化身“服務管家”,為企業提供政務代辦、人才招聘等一站式服務;創建“共享資源庫”,盤活閑置空間,打造16類無償、低償“共享區域”,企業通過專屬網格平臺線上預約,已累計服務企業活動10余場,助力小微企業降低運營成本超30%;激活“活力生態圈”,以10多個社團為載體,依托黨建聯建、品牌共創等活動庫,開展“同樓共學”“鄰企互助”等30余場活動,吸引1500余人次參與。
在盤活閑置空間的實踐中,5樓天臺的改造成為最具溫度的治理樣本——原本違建扎堆、無人問津的天臺,經網格統籌規劃后變身“紅色苗圃”。員工在播種、澆灌的過程中自然交流協作,打破企業間的無形圍墻,讓泥土中生長的不僅是鮮活的植物,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密碼。
數智賦能 智慧中樞提效能,精準服務零距離
在24層的智慧運行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如同樓宇的“智慧大腦”,實時監測消防設施、電梯運行、充電設施等10余項安全指標,動態顯示著樓宇運行狀態、品質巡檢完成度、安全隱患預警等關鍵信息。“依托智能化的數據分析和物聯網技術,我們實現了對整棟樓宇運行狀態的提前感知和實時掌控。”網格工作人員介紹道。目前,智能預警系統已累計處置安全隱患20余起,應急響應時間較傳統模式縮短40%,為樓宇安全筑牢數字防線。
此外,專屬網格依托該智慧運行平臺,實現企業“一鍵提交”停車難、政策咨詢等各類訴求,系統自動形成“線上接單—網格派單—部門聯動—閉環反饋”的全鏈條處置機制。截至目前,已累計解決企業問題65件,響應滿意度達98%,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的精準服務目標。
如今,在黨建領航、網格筑基、數智賦能的綜合治理創新下,這座傳統樓宇被注入澎湃新動能,結出累累碩果:企業生態持續優化,入駐企業攀升至280余家,入駐率突破90%,有效帶動就業超3000人;經濟質量顯著躍升,新增“四上”企業30余家,完成年稅收近億元;標桿企業不斷涌現,成功培育出二七區首家本土上市企業康橋悅生活服務集團,以及3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多家行業骨干企業。
本報記者 劉偉平 朱翔宇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