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山上遠眺,惠愛亭中懷古,春賞紫荊滿條紅,夏吟荷花品高潔……在有著3600多年建城史的鄭州,有一座公園人們耳熟能詳,印象深刻,它不僅是市民游玩的樂園,也是有著濃厚歷史文化印跡的文化地標,它就是紫荊山公園。
航拍紫荊山公園
亳都故址紫荊山
紫荊山公園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公園,作為商代都城遺址(亳都)的一部分,它更像是一個時間膠囊,裝著3000多年的歷史故事,等你來探尋。
紫荊山公園是新中國成立后鄭州市較早建成的3個大型綜合性公園之一,建成開放于1964年2月,因園中有紫荊山而得名。公園主園區南鄰金水河,北臨金水路,東靠城東路,西與黃河博物館相連,由東園、西園、南園和人民廣場四大園區組成,現占地25.23公頃,綠地率80.39%,綠化覆蓋率93.1%,種植各類植物297個品種、約30.8萬株。
乘坐地鐵1號線在紫荊山站A出口出站,步行1分鐘即是紫荊山公園西園。沿著公園的中軸線,登上3600年前的商代遺址古城墻、現在紫荊山公園的紫荊山,在山頂的惠愛亭小憩,初夏的清風拂過面頰,公園美景、周圍林立的高樓與腳下的古城墻交相輝映,令人思緒萬千。
紫荊山公園的名字來源于這座紫荊山。據1915年重修的《鄭縣志》記載,紫荊山乃北城門外崇圣寺后舊城故址,久積沙漸厚而高……說的就是此山。幾千年來由于風沙堆積及洪水沖淹,紫荊山公園段大部分城墻已被埋入地下,只有在紫荊山和公園南門兩處露出地表長約1公里。
相傳,紫荊山與春秋時期鄭國政治家和思想家子產淵源頗深。子產于公元前543年至公元前522年在鄭國為相。他仁厚慈愛、輕財重德、愛民惠民,在政治上頗有建樹。孔子稱他“古之遺愛”,清朝的王源推薦他為“春秋第一人”。
當年,子產春游護城河(如今的金水河)時,看到滿山郁郁蔥蔥中映出斑斑點點紫紅色的花,就問是什么花,一老者上前答道:“很久以前,有一只無名鳥銜一粒黑色種子,掉在了這座山上,從此山上就長出樹來,每到春天,這樹先開紫花,然后長出心臟形的葉子,人們就把這樹叫紫荊樹,把這花叫紫荊花。”子產聽后笑著說,咱這兒有河有水難得有山,這座山就叫紫荊山。
紫荊山山頂建的亭子命名為惠愛亭,取自楹聯“有惠人心,可來茲地;無君子德,莫登此山”。亭上楹聯“鄉校刑書寬猛兼,至今猶頌大夫賢”出自清乾隆三年(1738年)鄭州知州、清苑縣人張鉞詩《子產祠》,表達了后人對子產的敬仰和追慕。
開滿荷花的公園一角
紫荊山外還有“山”
紫荊山還有個鮮為人知的秘密,它并非孤山,而是“群山”。因為,紫荊山公園里除了最高的紫荊山,還隱藏著4座小山,分別是位于東園和南園的探幽山、櫻花山、扶紫山、油松山,它們錯落有致,與紫荊山和金水河相依相伴,一同構成了公園的獨特景致。而每座山的背后,都有一段歷史淵源與典故。
探幽山位于公園東湖北邊,山體狹長,蜿蜒曲折,走在其間有曲徑通幽之感。每逢春季來臨,在環湖路散步健身的人們都能被漫山蒼翠清幽的柏樹林外盛開的迎春花吸引,感受到它送來的第一波春訊。
櫻花山坐落在東湖南側,因栽植櫻花而得名。山上有一亭名曰“聽香亭”。山腳下種有桂花、丁香等香花樹種,坐亭小憩,因香氣較遠而不能聞,姑且“聽”之。
扶紫山位于東湖東北方向,山上植有紫藤,與仿竹花架、柏樹相依偎,花開季節,紫穗懸垂,花繁而香。山上有一亭,亭旁幾株大雪松,大風吹過,松枝互相碰擊發出如波濤般的聲音,故此亭名曰“聞濤亭”。
油松山位于南園怡心路正南、南門西側,山上遍植油松,還有休憩場所及十二屬相小動物石雕,是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喜愛逗留玩耍之處。
四時風光各不同
紫荊山公園有許多美麗的景點和景觀,已成為展示商城遺址文化,紫荊、荷花和蠟梅、梅花等盆景文化的平臺。
1997年,鄭州市對公園實施“拆墻透綠”,紫荊山公園沿金水路、城東路區域實施了拆改復綠。西園建成了“紫荊山廣場”,東園建成了“綠韻景區”,南園建成了“敬林園”。在2018年拆圍透綠中,“敬林園”被改造為“商都遺韻”,東園北門和東部區域與市政道路融為一體,草坪花帶編織自然畫卷,休憩廣場與竹林停車區悄然嵌入城市街角,市民共享到更多綠色空間。
“一園風光半園水,一湖荷花兩岸柳。”位于東園的東湖,宛如紫荊山公園的眼睛。2012年,東園東湖實施改造,建成亭、榭、親水平臺若干,湖中遍植荷花,目前共有9000余株荷花、7大觀賞區域、5個大型景點。每年六七月間,西湖王蓮似玉盤浮在水面,東湖滿眼荷花亭亭玉立,紫荊梅苑睡蓮艷麗優雅,市民不懼桑拿天齊聚賞荷,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紫荊山公園還藏著一座“小蘇州”!位于南園的夢溪園,開放于2013年,溪水潺潺、鳥語花香,號稱鄭州最美庭院。紫荊山公園有一處重要的組成部分——人民廣場。人民廣場位于金水路與人民路交會處,系河南省博物館舊址。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人民廣場突出紀念性、保護性、休憩性的平衡統一,以毛主席塑像為重心發散布局,以植物造景為主,通過背景樹陣、灌木綠籬、草坪營造獨具特色的紀念性空間和鬧中取靜的休憩活動空間。廣場占地面積29900平方米,綠地率78%,種植銀杏、枇杷等23種千余株大規格苗木,其余為道路廣場和文物展示區。
美好向園而生。在園林景觀和歷史文化藝術交相輝映的公園山水中親近自然、感觸歷史、遇見美好,美麗鄭州、生態惠民由此可見一斑。
記者 裴其娟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