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爭日,夏爭時。“三夏”生產是當前“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也是全年糧食生產的關鍵一仗。截至6月8日,鄭州2025年“三夏”應收獲小麥229.97萬畝,目前收獲率超99%,麥收基本結束。
在這場爭分奪秒的“戰役”中,鄭州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市域一體、直達網格”優勢,網格“布陣”、部門聯動、多措并舉,依托“黨建+網格+大數據”模式持續釋放治理效能,以高效能治理保證高水平安全、促進高質量發展,確保大國糧倉鄭州份額顆粒歸倉。
麥子收后秸稈直接打包,實現了資源再利用
黨建引領 網格“布陣”促豐收
俗話說,“麥熟一晌,龍口奪糧”。時值“三夏”,中原大地麥浪翻滾,轟鳴的收割機如一頭巨鯨,在滎陽市高山鎮許村村的金色海洋中穿梭前行。
“這收成比預期好太多了!”6月5日,眼瞅著最后一粒麥子也“歸了倉”,村民付躍臣心頭上的最后一顆石子也落了地。
4月28日上午,付躍臣發現麥地病蟲害加重,若不及時有效救治恐導致小麥灌漿不足,產量降低,便向正在麥地巡查的許村村8號網格長付愛云尋求幫助。一場與麥田病害爭分奪秒的事件處置開始在網格化平臺高效流轉——
9時38分,付愛云將情況上報至網格化平臺;10時3分,高山鎮新型智慧城市運行中心事件處置崗位工作人員方雷立案辦理并人工派單給許村村黨支部書記楊書賓;10時16分,楊書賓接單后隨即聯系鄉村建設辦派農業專家現場查看,確定原因后由滎陽市農委組織免費的專業團隊調用無人機為麥田開展農藥噴灑作業;2個小時后,900畝麥地噴灑完畢,因病蟲害導致的麥地減產隱患就此消弭……
網格是聯系服務群眾直接、靈敏、高效的基本單元,也是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的有效載體。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運行中心數據顯示,“三夏”前后,網格化平臺共收到網格員“三夏”隨手記18742件,上報事件量1268件,按時辦結率96.7%。
數據背后,是鄭州市以黨建為引領,提前啟動重大任務模式,將“三夏”生產融入網格化治理,提升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進一步完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治理格局的全力以赴。
部門聯動 高效協同保夏收
“從麥田除蟲害到收割晾曬,俺村的網格員、村‘兩委’幫大忙了。”付躍臣的心聲,在登封市潁陽鎮王堂村引起了共鳴。
5月26日,王堂村網格長孫少輝巡查時發現一臺收割機傳送帶損壞,影響收割進度。孫少輝立即上報,登封市潁陽鎮城運中心隨即將事件分派給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懷賓。王懷賓立即聯系農機站維修人員。維修人員四處奔波,采購到可能適用的4種型號的傳送帶。經過反復比對調試,最終成功匹配到合適配件。2小時后,這臺收割機重新投入搶收,解了農戶的燃眉之急。
這一事件的快速解決,不僅得益于黨建引領之下網格化平臺事件流轉的高效處置,也得益于全市各部門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合力——
根據鄭州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鄭州市農機中心經過調查摸底統籌掌握收割機5000臺(套),農機具22萬臺(套)投入“三夏”生產;組織2000余人次專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指導農機合作社、農戶和農機手開展機具檢修保養,共檢修各類農業機械15萬臺(套);在全市設立225個農機維修服務點,為跨區作業農機手提供就近的維修服務。
鄭州還構建多方位“保障鏈”。交通部門設立跨區作業綠色通道,在落實中石油、中石化保障農機用油優惠3%的基礎上,協調組織鄭州市大橋石化公司48個縣市加油站點助力機收攻堅戰,為農機用戶提供柴油價格再優惠3%以上,增加加油綠色通道、防暑藥品供應等實用助農活動;氣象部門提供精準天氣預報和災害預警;應急管理部門提供災害應急響應支持;電力、通信等部門加強對農村電網、通信網絡的維護和保障,確保“三夏”生產期間電力供應和通信暢通。
多措并舉 密織“三夏”安全網
6月7日下午,新鄭市梨河鎮前呂村的麥地里,4臺秸稈打捆一體機正將散落的秸稈收集歸總,捆成2米長、0.9米寬、0.9米高的秸稈塊,看得種糧大戶呂建濤直呼稀奇。
“這機器可真神奇,把秸稈拾掇得規規矩矩,我啥也不用干,凈等著收錢了。”呂建濤笑著對網格員趙君明說,“真得好好感謝你。”
呂建濤的感謝和前呂村“三夏”防火工作連續多年“零火情”的秘密,都藏在麥地里這一方方秸稈塊中。
作為前呂村網格化工作的負責人,每年“三夏”關鍵期,趙君明都會帶領15人的“三夏”防火巡邏隊伍,以身作則深入田間地頭,向村民宣傳禁燒政策,講解秸稈還田、再生利用的好處。
“今年我們通過網格企業群、村民微信群、廣播等宣傳禁燒政策,又在日常走訪中給種糧戶發放紙質倡議書,講解秸稈再生利用的價值,農戶都很感興趣。”趙君明透露,前呂村7家種糧大戶今年都響應政府號召,對接秸稈收集點把秸稈機械打包運走,轉變為青貯飼料、生物質發電等,不僅提高了村民的防火意識,減少了火災風險,實現了秸稈的變廢為寶,也增加了農戶的收益,為農業產業集約化、規模化找到新的出路。
放眼全市,“三夏”生產期間,鄭州依托數智賦能,歸集藍天衛士、天眼系統等2368路視頻資源,對“三夏”生產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統籌調配各類農業機械22萬臺(套),全市網格員利用人熟、地熟優勢,化身“宣傳員”“巡查員”“服務員”,扎實抓好搶收搶種、糧食收購、秸稈禁燒等工作,筑牢糧食豐產“紅色屏障”。
記者 楊麗萍 趙冬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