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大戶:培養兒子來“接班”
五月初二,具茨山下,不少麥田已收割完畢。種糧大戶郭二衛種植托管的3000多畝小麥,大部分并未開始收割。
“種地如打仗,貴在神速,說干就得干,半點不能松懈,‘六一’后開始收割,畝產至少1200斤。”郭二衛身材略瘦,思路清晰,動作敏捷,說起種地,如數家珍。
今年天旱,部分麥田減產,郭二衛種的3400多畝,不僅不減,而且高產。“預計今年畝產比去年高。”郭二衛說,他種的地灌溉排水設施齊全,今年已經澆了三遍水。“旱能澆,澇能排,管理到位,不誤農時,必然穩產。”
70后郭二衛世代務農,居住地郭寨溝郭姓居民最多,曾是遠近聞名的存糧古寨,如今是新鄭市辛店鎮湛張村所轄自然村。他1992年農校畢業后到供銷社上班,2007年經營農資,2013年成立眾誠種植合作社,頭一年流轉土地400畝,開始包地種糧。
“剛開始沒經驗少技術,連續兩年賠錢,一年虧十幾萬元。”說起包地之初,郭二衛感慨頗多,兩年賠光所有積蓄,有人送上白眼,有人勸他改行,他卻選擇堅持。
“第三年借了不少錢,還向銀行貸了款。”籌款的同時,郭二衛一直在思考,總結失敗經驗,琢磨整改辦法。最終理清思路,重新開始。投資改造農田設施,依靠科技力量,經營狀況逐年好轉。
那年正值小麥需要澆水返青拔節之際,天氣預報未來幾天可能有雨。“澆水還是不澆,心里有點猶豫,就向農技術人員求助。”答復是“趕緊澆,不能等”。郭二衛立即澆水,抓住了農時。后來的雨量偏小,他澆的那次水讓那年“每畝多收300斤,400畝就是十幾萬元”。
2017年,一向喜歡汽車的郭二衛用種地賺的錢買了一輛奧迪轎車。“自己每天忙這忙那,顧不上照顧家人,買車帶他們出去看看,算是補償吧。”郭二衛說。
近年,隨著國家政策對種糧的支持逐年增加,種糧大戶經營收入也穩步增長。郭二衛的合作社逐漸擴大規模,成立了農業科技公司,經營范圍不斷增加。前不久,他借助農機補貼政策,花了十幾萬元買了一輛大馬力拖拉機,停在公司庫房,車輪就有一人高。
“現在農村只有少部分60后種地,以后土地集中種植是大趨勢。”郭二衛對種糧的未來充滿信心,他愿意一直種田,還打算培養兒子“接班”。“農民種地是本分,守住本分,心里踏實。”郭二衛說。
本報記者 張立 文 李新華 攝
老麥客的“新把式”
“這是我換的第10臺收割機,厲害著哩,配備北斗定位,作業監測,智能哩很……”昨日,來自駐馬店的麥客張貴葉指著新式收割機說。
在傳統農耕時代,有一群叫作“麥客”的人。“客”即客人、外鄉人,“麥客”就是幫忙收麥子的人。時代更迭,科技進步,“麥客”已成為歷史,但新的“麥客”應運而生。跨區收割的農機手們,此刻正為了夏收馬不停蹄。
今年是張貴葉兩口子加入麥客隊伍的第18個年頭。張貴葉說,以前用的是48馬力的輪式收割機,現在的是140馬力的新款履帶收割機。那時候裝備落后,作業效率慢,一天從早忙到晚能收幾十畝地,還總擔心油不夠用,還擔心有故障了耽誤作業。現在好了,一臺機器加滿油能作業好幾天,還帶有北斗導航,可以隨時掌握位置、路線、作業量,廠家也能及時鎖定機器位置,有故障了能協調就近的維修人員前來維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前麥收季,因信息不暢,跨區麥收沒有固定的作業地點,“麥客”為找活、盲目流動,耽誤時間、增加成本。
“現在不但機器厲害了,信息也更暢通了!這不,中牟新區農業農村局建立了微信群,通過群聊給我們發布服務信息,讓我們及時了解當地小麥分布、成熟度以及機器需求,讓機手不扎堆,不跑空。”張貴葉開心地說,“群里還有合作社負責人、家庭農場主、種植大戶,他們也會把收割需求發至群內,便于聯系。”
張貴葉告訴記者:“未來一周天氣晴好,我們要加快搶收進度,努力確保夏糧豐收到手,顆粒歸倉。小麥錯峰成熟,中牟這邊收完我們就再向北走。預計一周后,我就帶著老伴一路向北,繼續‘出征’了……”
本報記者 盧文軍 通訊員 吳飛
我市舉辦小麥機收 減損技能大比武
昨日,我市小麥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在新鄭市城關鄉敬樓村舉行。該活動旨在積極響應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推動糧食機收減損的部署,落實“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
參與此次活動的人員涵蓋多個領域,除了谷物聯合收割機駕駛操作人員、小麥轉運人員外,還有來自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以及其他輔助人員。其中,9名優秀機手及9臺聯合收割機從眾多報名者中遴選而出。
據了解,參賽機手需自備機具,在約120畝相對集中連片、地勢平坦、障礙物少且小麥成熟度和畝產達標的地塊作業。專家考核組依據嚴格的評價標準,運用專業的測定方法監測作業全程、評定機收質量。測定內容包括作業小時生產率、單位幅寬作業小時生產率以及損失率等。例如,測定損失率時,需在收割機穩定作業區域選取兩個取樣區,收集夾雜在秸稈、雜余內及掉落地面的籽粒稱重計算。活動設立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和鼓勵獎,最終,依據這些評定結果,以獎代補激勵機手提升技能。
此外,在活動過程中,還進行了理論測產、實際比賽、損失檢測等環節。鄭州市農機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小麥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切實聚焦于糧食增產的關鍵環節,有力推動了農機手技能的提升,對減少小麥機收損耗、保障糧食產量具有重要意義,充分展現了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價值。
記者 趙冬
“麥管家”匠心寫豐收
5月的南屯村,千畝麥浪翻滾如金。天剛蒙蒙亮,種糧大戶劉政光就戴著草帽、扛著鐵锨走進麥田。他彎腰抓起一把麥穗搓了搓(如圖),臉上綻開笑容:“穗粒飽滿,今年又是好收成!”
這位扎根土地20余年的“老把式”,從選種到播種,從除草到追肥,每個環節都親力親為。對承包的700余畝土地,每塊地的實時長勢和病蟲害情況,他都了然于胸,今年他引進的“鄭麥136”小麥平均畝產高達1300斤。“種地沒有捷徑,就是腿勤、眼勤、手勤。”劉政光卷起沾滿泥土的褲腿,黝黑的皮膚見證著與土地相伴的歲月。
作為十里八鄉有名的“麥管家”,他摸索出獨特的經營之道,“要讓麥子從地里走向市場,得學會打算盤。”劉政光指著正在裝車的麥子說。通過集中流轉土地、統一采購農資、組建農機隊為周邊農戶提供收割、運輸“一條龍”服務,節約了成本。同時還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他積極與農科院聯系,合作研發推出特色富硒小米、黃豆,“秋香澤”小米品牌已被農業農村部收錄至全國名特優農產品目錄。如今,他的種糧事業已形成“種植+服務+電商”的多元增收模式,年利潤突破40萬元。
“過去人工種地要跑斷腿,現在藏糧于技,搶收搶種早早忙完還能帶家人外出旅旅游。”這位85后新農人將傳統耕作推向智慧化:在田邊地頭放置一臺臺灌溉和微型氣象站檢測設施,通過手機APP操控自動噴淋設備實現智能施肥灌溉。運用無人機噴灑農藥,智慧農機逐步實現自動駕駛播種。從“面朝黃土”到“數字種田”,劉政光用創新思維打破傳統農業邊界,用科技之犁耕出新希望,讓“誰來種地”的疑問變成“爭當新農民”的熱潮。
本報記者 史治國 通訊員 魏世興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