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好中國聲音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體系
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和對外形象
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中國翻譯協會對外話語體系研究委員會、中共河南省委外辦和鄭州大學共同舉辦的“全國第二屆外交話語及外事外交翻譯研討會”在鄭州大學(主校區)舉行。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黨群外事協調局副局長史國輝;
外交部原新聞發言人,中國原駐意大利、印度、波蘭等國大使,外交部原阿富汗特使,外交部公共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孫玉璽;
中國資深翻譯家,外交部翻譯室原主任、外交部外語專家,中國原駐瑞典、新西蘭大使,外交部公共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明明;
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剛毅;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原副主任李宇明;
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原局長、國防部原新聞發言人,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楊宇軍;
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付靜;
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巡視員、譯審,中國譯協對外話語體系研究會副主任、河南省翻譯協會原副會長楊瑋斌;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張維為;
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Daniel A. Bell(貝淡寧)等2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會議并做主旨報告。
來自國家部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地方外事系統的二百余位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
本屆研討會的主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體系建設:跨界·融合·提升”,下設5個高峰論壇,涵蓋外交話語構建、外交話語翻譯、外交話語傳播、國際話語權與國家形象建構、外交話語體系信息化建設五大類議題。
研討會緊密對接國家外事外交戰略需求,搭建國際話語權領域學術交流平臺,為推動外交話語的學科創建及外國語言文學與國際關系學兩大學科的交叉融合發展提供學術指導,為“一帶一路”建設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語言服務和政策咨詢,從理論層面為全面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提供堅實支撐。
外交“大咖”建言獻策
孫玉璽:發掘用好文化資源
外交部公共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孫玉璽來河南不少次了,但是他最開始知道河南卻是通過唐玄奘。“唐玄奘是河南偃師人,小的時候在河南就出家了,學梵文。九歲轉到四川,在成都受戒,后來又到長安。去印度之前,他走遍了中國的名川大剎。在印度取經一共19年,一路上留下了大量的故事。”孫玉璽說,用現在的話說,玄奘就是在印度當大使,在印度他曾經把老子的《道德經》翻譯成古梵文,印度作為文物保存至今,魯迅先生曾把玄奘稱為中華文化的脊梁。
“玄奘的思想非常開放,值得我們學習,從玄奘身上我們看到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蘊。”孫玉璽說,外交工作從文化的角度做容易讓人接受理解,河南13朝古都,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內容豐富的中國第一大省,絕不止一個玄奘,還有老子、鄭和等等,“這些文化資源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發掘整理把它要用好。”
張維為:河南要加強文化自信
“河南建設有多自信?”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張維為說,河南省外辦到歐洲一個國家去,這個歐洲國家的人說,第一次見一個省級來我們國家做推介。
“一個河南將近兩個英國的人口,四個澳大利亞的人口,六個荷蘭的人口,這就是一種自信。河南是個文化大省,是個充滿機會的省份,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僅僅一帶一路帶來的收益就很多,近些年河南的經濟增長速度在全國都是比較快的,背后就是有河南的實力,河南還有很多軟實力沒有發揮出來,一個有文化的地方一旦崛起勢頭都會很猛。”
王剛毅:河南是我崇拜的省份之一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剛毅是河南的老朋友了,之前多次來河南。
“河南是我崇拜的省份之一。”王剛毅說,逐鹿中原,河南不僅僅是在古代中華文明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包括在現代、當代中國的建設,河南也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河南是人口大省,全世界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數量是有限的,而河南省我們的人口,我們鄭州大學的規模是多大?你要是在中國第二的話,你在世界也肯定是第二。”
那么在外交中媒體如何發揮作用?王剛毅認為,媒體在任何的話語體系建設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和關鍵的作用,在外交話語體系建設中,媒體不僅是話語的傳播者,還是外交話語體系建設的塑造者,“在信息的供應方和信息的接收方中間,媒體是個橋梁,發揮媒體的主動性才能夠更有效地專遞我們想要傳遞的信息。”
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麗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