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瞭望塔 | 防止假冒新聞媒體 應見“破與立”的真招

        2025-10-15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近日,中央網信辦依法關閉了一批違法違規賬號,其中包括多個假冒仿冒新聞單位的自媒體賬號。這些賬號在名稱、頭像、簡介中刻意使用與正規新聞機構相同或相似內容,違規發布新聞信息,誤導公眾。

        然而,此類現象屢禁不止。在多個社交平臺檢索可發現,仍有不少未獲官方認證的賬號,冒充新聞機構發布不實信息,借機進行商品銷售。

        眾所周知,主流媒體在引導輿論、提供信息、激勵先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強調公信力,具有權威性。這是它與自媒體最大的區別。而某些“李鬼”賬號,扯虎皮拉大旗,肆意收割公眾信任,損害社會公信。其背后,既是投機心態作祟,也暴露出監管漏洞與信任危機。

        依據相關規定,個人或自媒體賬號嚴禁假冒、仿冒新聞機構,不得擅自使用“新聞”“報道”等專有名稱。然而,平臺方面在落實階段仍有不足。雖然注冊時名稱帶“新聞”無法通過,但“觀察”“發布”“咨詢”等卻可蒙混過關。審核不夠嚴謹、監管缺乏有效機制,“假官號”因此屢禁不絕。

        “假官號”各種把戲,說到底是對“借”與“信”的雙重褻瀆——借權威之名行騙,消費公眾對官方的信賴。為破解困局,監管需從“破與立”兩端發力,亮出真招實招。

        一方面,要“破”假身份。平臺需強化注冊環節的身份與資質核驗,并且強化打假,對于那些未認證、蹭官方的可疑賬號,必須專項清理、常態治理。

        另一方面,要“立”新機制。網信、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應協同治理,形成監管合力,以長效的監管機制立起防護網,守護網絡空間的真實與清朗。維護官方賬號藍V認證的權威性,當不破不立。

        互聯網時代,任何憑借虛假權威招搖過市的行為,都該被法治的清風吹散。

        □評論員 韓靜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