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場以“花Young非遺游園會”為主題的非遺文化市集在鄭東新區龍湖里商業街區一層盛大開啟。由豫見青年與龍湖里街區聯合打造的這場文化盛宴,通過年輕化的表達、創新化的設計和場景化的體驗,讓非遺真正走進每個人心中,讓市民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
豫見青年創始人張澤馨告訴記者:“本次活動共邀請了30多家非遺商戶,日均客流量達到7000人次,是平時的兩倍還多,我們也想給周邊居民提供國慶期間更加舒適的非遺體驗。”
活動現場,非遺與現代商業街區完美融合,營造出獨特的文化氛圍。步入街區,傳統燈籠與現代燈光交相輝映,非遺手作攤位點綴在時尚店鋪之間,形成一道流動的文化風景線。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家非遺商戶紛紛拿出精心準備的“雙節”主題作品,將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
在非遺花饃傳承人張師傅的攤位前,“福滿中秋”禮盒引人駐足。柿子造型寓意“事事如意”,櫻花圖案象征“繁花似錦”,蓮花代表“好運連連”,魚形花饃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張師傅介紹,這些花饃全部采用南瓜、菠菜、紫薯等天然食材和面,配以豆沙、棗泥等健康餡料,通過發酵工藝制作而成,既保留了傳統技藝,又符合現代健康飲食理念。
有不少年輕女孩被精致的宋錦飾品所吸引,宋錦攤主程老師耐心地為每一位客人講解宋錦,也介紹自己的中秋作品——《玉兔海棠花》。她提到,玉兔象征月宮靈物,海棠花寓意富貴吉祥,兩者交織的紋樣傳遞著中秋團圓的美好寓意。她還特別介紹道,明代就有根據節令更換服裝的習俗,中秋時節穿著玉兔海棠花面料制作的馬甲、旗袍等,既應時應景,又彰顯傳統文化特色。“我們特意設計了適合年輕人穿著的宋錦馬甲,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唐錦攤主孫女士告訴記者,唐錦是中國唐代絲織工藝的巔峰代表,其技藝與紋樣承載著盛唐的文化開放性與藝術創造力,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備受關注。唐錦的核心工藝是“緯線顯花”,取代前代的經錦技術。100%優質桑蠶絲織就的錦緞上,繁復的花紋在燈光下熠熠生輝。與宋錦的含蓄典雅不同,唐錦在色彩和圖案表達上更豐富多彩,華麗氣派,富貴奢華,完美契合了“雙節”的喜慶氛圍。
一位年輕的游場者興奮地講:“沒想到家門口能有這么精致的非遺展,我不僅買了花饃,還看了宋錦、唐錦傳統面料,感覺傳統文化好美。”非遺花饃傳承人張師傅分享了集市體驗:“作為花饃手藝人,集市體驗是一場‘手藝被看見、文化被觸摸’的鮮活互動。捏制時總會圍起小圈子,從孩童好奇‘這老虎能吃嗎’,到長輩感慨‘好多年沒見這么地道的花饃了’,每一句詢問都是一次文化科普。”
“花Young非遺游園會”將持續至10月6日,為市民展現豐富的文化盛宴。在這國慶與中秋“雙節”同慶的黃金假期,非遺與現代商業街區的完美融合,不僅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更為周邊市民打造了一個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空間。
記者 黃棲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