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文旅出圈出彩,進入全國第一方陣。2024年河南省接待游客首次超10億人次、旅游收入首次超萬億元。
9月17日下午,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在鄭召開省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四場)。會上介紹了“十四五”以來河南文旅產業取得的豐碩成果。“十四五”以來,我省聚焦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堅持創意驅動、科技賦能、項目支撐、跨界融合,走出一條順勢融合、蓄勢賦能、乘勢而上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萬歲山、只有河南等成為全國文旅融合樣板
文旅深度融合成效明顯,全省400余家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開展研學旅游,“非遺進景區”“演藝進景區”融入35個旅游休閑街區、18個旅游度假區、269個A級景區,萬歲山、只有河南等成為全國文旅融合樣板。
文旅+百業全面融合加速推進,與教科農體交等11個行業耦合催生120多個文旅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1萬余公里旅游公路把200多家4A級景區串珠成鏈,許昌胖東來被網友稱為“沒有淡季的6A級景區”,“跟著賽事去旅游”“跟著演唱會去旅游”成為引客入豫“頂流”。
全省建成非遺展示傳習示范館133個
成功舉辦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以及大河文明論壇、世界古都論壇,構筑了文明交流互鑒重要平臺。爭取國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落地我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機構改革、河南博物院總分院制改革取得突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成果豐碩,河南永城王莊遺址等9項考古成果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舞陽賈湖遺址等14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隋唐洛陽城等8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廟底溝遺址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新館等17個博物館建成開放,構建起較為完整的中原文化特色博物館體系。
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不斷加強,18個地市均成立了非遺保護中心,全省建成非遺展示傳習示范館133個、非遺工坊529個、非遺主題空間50個,新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4名,寶豐說唱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為守護歷史文脈打下堅實基礎。
每年惠民演出達3萬多場、惠及觀眾3000多萬人次
立足高原勇攀高峰,創作推出《大河安瀾》《魯鎮》《老家》等戲曲精品,戲劇、舞蹈、雜技等藝術門類共10個劇目(節目)獲得國家級獎項。實施“舞臺藝術送基層”“高雅藝術進校園”“中原文化大舞臺”等文化惠民行動,每年惠民演出達3萬多場、惠及觀眾3000多萬人次。
在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上,建成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3000多個,注冊鄉村文化合作社1萬多家,“文化豫約”平臺用戶達560萬人,全省年均開展“豫出彩·一起來”群眾文化活動30萬場、惠及群眾近1億人次。
新創4個5A級、55個4A級旅游景區
重塑鄭汴洛安為重點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新創4個5A級、55個4A級旅游景區,3個國家級、15個省級旅游度假區,7個國家級、28個省級旅游休閑街區,12個國家級、69個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四大古都旅游人次占比超過45%。
重構“三山一河”生態觀光旅游體系,累計建成等級民宿319家,評定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235個、鄉村旅游特色村144個,修武、林州、新縣等7個縣市區獲評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登封、欒川、中牟3縣獲評“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
持續實施“百大標識”數字化工程,建成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60個,推出《尋跡洛神賦》《再見大邑商》《唐宮夜宴XR大空間沉浸展》等數字文旅新場景52個,“一機游河南”智慧文旅平臺用戶達1300萬人。
全省規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收4944億元
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規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收4944億元,年均增長5.2%以上。今年上半年,文化核心領域六大行業中,創意設計服務、文化投資運營和文化娛樂休閑服務的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4.1%、10.3%和16.5%。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表現亮眼,2024年實現營收389.13億元,同比增長25.7%,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34.89億元,同比增長20.5%。
組織舉辦主題宣傳活動200多場
堅持以“老家河南”“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為統領,持續擦亮河南文旅形象。組織舉辦中國(鄭州)國際旅游城市市長論壇、第七屆中國詩歌節、全球文旅創作者大會等主題宣傳活動200多場,以及“歡樂春節”“茶和天下”“文明的光旅”“境外旅行商踩線”等入境游推介活動60多場,有效帶動了我省康養、避暑、露營、夜游、演藝、美食等新文旅市場消費。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27.23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64萬億元,年均分別增長6.8%、7%。
本報記者 秦華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